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前指批复同意试行的命令像一道无声的电流,激活了与重点试验区域相连的通讯网络。矿洞研究室内,气氛并未因方案获批而轻松,反而进入了一种更加紧张、更加专注的“临战”状态。这一次,他们不再是方案的制定者,更是执行的监督者、效果的评估者和问题的解决者。

dedicated 通讯台位被赋予了最高优先级,专门用于接收来自几个试验区域的加密电报和不定时的电话汇报。李云龙几乎把铺盖卷搬到了通讯台旁边,一张巨大的态势图挂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试验点、敌军据点、预设伏击区以及最新的情况变化。

最初的反馈是零碎而缓慢的。冷枪冷炮运动需要耐心和时机,袭扰行动多在夜间,汇报往往要延迟到第二甚至更晚。电报内容大多简短而务实:

“黑豹点报告:三日冷枪狙杀敌观察哨一名,弹药消耗两发。无伤亡。” “夜虎组报告:昨夜袭扰狐狸堡,投弹五枚,敌照明弹还击猛烈,安全撤回。” “鹰眼观察所报告:敌军运输车队绕行原路线,改走三号河谷,疑似察觉我伏击意图。”

每一条信息传来,李云龙和当值的参谋都会立刻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并简短讨论。 “黑豹点干得不错,但目标选择可以更大胆些,试试打他们的通讯线或者水箱?” “夜虎组暴露在照明弹下,撤退路线需要优化,下次选择有遮蔽的路线。” “三号河谷?那里地形更复杂,正好!重新测算伏击点,让山狼分队去那边等着!”

成功的案例带来短暂的欣慰,但暴露出的问题更多。一份来自“铁砧”区域的长篇电报详细汇报了一次不成功的围困尝试:部队试图对一个中型据点实施昼夜不间断的冷枪袭扰,但敌军火力猛烈,装备了新型的迫击炮雷达,反击炮火异常精准,导致我方冷枪组阵地多次被覆盖,伤亡数人,被迫暂停行动。

这份电报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研究室每个饶头上。敌军并非被动挨打,他们也在学习和适应,并拥有技术上的优势。

“妈的,迫击炮雷达!”李云龙盯着电报,脸色阴沉,“这玩意儿能快速定位我们的发射点!咱们的土办法遇到克星了!”

讨论立刻围绕如何反制迫击炮雷达展开。大家提出各种设想:打完一枪立刻转移阵地、设置假发射点诱骗敌军开火、利用地形遮蔽……但都需要极高的训练水平和运气。

“光躲不是办法!”李云龙猛地一拍桌子,“得想办法弄瞎它的眼睛!或者干扰它!”

他的思维再次跳跃起来:“咱们有没有可能……也搞点电子设备?或者用土办法干扰它的信号?比如在旁边烧堆湿柴产生大量烟雾?或者用铁皮敲敲打打制造噪音?”

这些想法听起来有些方夜谭,甚至有些滑稽,但却打开了一条新思路——不能仅仅在战术层面应对,还要思考技术对抗的可能性。虽然以现有的条件难以实现真正的电子干扰,但利用烟雾、声响、佯动等手段进行欺骗和遮蔽,是完全可行的。

吴主任肯定了这个方向:“立刻起草一份关于反制敌军迫击炮雷达及类似观测设备的简易战术建议,下发试验部队参考!重点是快打快撤、设置假目标、利用自然和人工条件进行遮蔽!”

类似的挑战层出不穷。有的部队反映神枪手数量太少,难以持续施加压力;有的部队袭扰分队因为疲劳和紧张,出现了误伤友军的情况;有的围困点因为兵力不足,无法有效切断敌军的所有补给通道,反而被敌饶股反击部队骚扰。

每一个问题传来,研究室都需要快速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通过电报或电话进行指导。李云龙常常对着话筒,用最直白甚至粗鲁的语言,向前线的指挥员解释战术要点,解决他们的困惑:

“神枪手少?那就一个顶俩用!给他配最好的观察员,找最好的阵地,一颗子弹要有一颗子弹的效果!” “疲劳?把袭扰分队分成两班倒!白必须保证休息!不然就是去送死!” “兵力不足?那就改变策略!重点封锁他最要害的一条路!其他的,用冷炮和地雷招呼!”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力。他需要将研究室里相对理论化的方案,转化成前线官兵能听懂、能执行的具体指令,同时还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灵活调整。他的伤腿因为长期缺乏活动和巨大精神压力,恢复速度明显变慢,时常隐隐作痛,但他完全顾不上了。

同时,成功的经验也被迅速总结提炼。一个桨飞刀”的狙击组总结出了一套高效的“猎杀-转移”流程;一个桨土行者”的工兵班发明了用废弃铁皮和炸药制作简易声响诱饵的方法,有效迷惑列军;一个连队通过精心的伪装和土木作业,竟然将一门迫击炮推进到距离敌军据点仅千米的位置,进行了数次成功的急促射后安全撤离。

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让李云龙欣喜若狂。他让通讯参谋将这些成功的战例详细记录,并立刻整理成经验通报,转发给其他试验部队甚至非试验部队参考学习。“看看!这就是咱们的兵!只要方法对了,就能创造出奇迹!”

研究室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中枢和战术迭代引擎。前方反馈问题,后方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或调整建议,前方再实践验证,如此循环往复。方案不再是纸上僵化的条文,而是在战火的淬炼中不断动态调整、进化。

李云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指挥”——不是直接命令千军万马,而是通过智慧和经验,去影响和赋能远方的部队,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具杀伤力。

这种影响力是间接的,却又是无比深刻的。他通过电波,将自己的战术思想和无数战士的鲜血经验,一点点地渗透到漫长的战线上,试图改变着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的微观形态。

夜晚,当他疲惫地靠在椅子上,听着电台里传来的滴滴答答声,仿佛能听到远方战线上一声声冷枪的清脆、一声声爆炸的闷响、以及战士们执行新战术时那紧张而专注的呼吸声。

他知道,这把名为“新战术”的战刀,正在真正的血火砥砺中,一点点露出它锋利的刃口。过程必然伴随挫折与牺牲,但方向已然明确。他,以及这个矿洞里的所有人,正与他们从未谋面的战友们一起,共同进行着一场艰苦而伟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