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战术的试行在磕磕绊绊中推进,如同在黑暗的荆棘林中摸索前行,每一次微的进展都伴随着新的伤口。研究室矿洞内的气氛持续紧绷,电报和电话带来的不再仅仅是零星的捷报,更多是实践中暴露出的尖锐问题和惨痛教训。

一份来自“铁砧”区域的加急电报,带来了一个沉重打击。该区域一支精锐的袭扰分队,在执行一次夜间破袭任务时,由于对敌军新型红外侦察设备(通过缴获文件才得知其存在)缺乏认知和应对手段,行动路线被提前侦知,陷入列军预设的火力陷阱。分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名重伤员拼死带回消息。

消息传来,矿洞内一片死寂。红外侦察?这对所有研究员来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他们能理解探照灯、听音器,甚至刚刚接触的迫击炮雷达,但这种能在黑夜中捕捉人体热量的技术,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畴,也彻底颠覆了以往夜间行动的常识。

“妈的……这是啥鬼东西?”一个参谋喃喃自语,脸上写满了震惊和无力。

李云龙脸色铁青,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震得茶杯乱响。又是因为技术差距!又是因为对敌饶新装备一无所知!战士们的鲜血再次浇灌在认知的鸿沟里。

“查!给老子查!”他低吼道,“所有缴获的文件、审讯俘虏的记录,只要有提到‘夜间’、‘侦察’、‘热量’这些词的,全都找出来!问问前线,有没有人注意到敌人有什么奇怪的、能发光的望远镜或者设备?!”

研究被迫转向。所有人暂时放下战术优化,开始疯狂地搜寻一切关于这种新式侦察技术的蛛丝马迹。同时,紧急起草通知,要求所有部队暂停高风险夜间渗透行动,转为以远程冷炮和远距离狙击为主的更为保守的袭扰模式。

挫折感在弥漫。新战术似乎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敌军凭借科技优势,正在一点点剥夺志愿军最擅长的夜战和近战优势。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同时,多个试验点报告,敌军明显加强了应对措施。他们增加了巡逻队的数量和频率,改进了工事结构(增加了防狙击的挡板和潜望镜观察孔),甚至开始使用一种能快速发射烟幕弹的型迫击炮来掩护其阵地活动和运输车队,使得冷枪冷炮的效能开始下降。

敌饶适应和学习速度超出了预期。他们就像一头浑身尖刺的豪猪,在被不断骚扰后,不仅缩紧了身体,还学会了如何让骚扰者无从下口。

矿洞内的讨论陷入了僵局。一种悲观的情绪开始滋生:在绝对的技术和火力劣势下,这种零敲碎打的消耗战术,是否真的具有可持续性?是否最终只会徒增伤亡,而无法改变战略态势?

就连李云龙,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无力。他来自未来的知识碎片中,虽然有关于夜视仪、热成像的模糊概念,但具体到如何在这个时代、用现有条件去对抗,却是一片空白。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那点“超前”的见识,在真正的技术代差面前,是如此苍白。

就在气氛最为沉闷之时,一份来自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磐石”区域的例行周报,却像一道微光,划破了浓重的迷雾。

报告很简短,汇报了该区域冷枪冷炮的日常成果后,在最后附加了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另,我部炊事班战士,于前日利用敌军飞机投下的传单(纸质厚实)及缴获的罐头铁皮,试制成功一种可固定在枪口前赌简易遮光罩,经试验,可在夜间有效遮蔽步枪射击时产生的膛口焰,减少暴露风险。虽简陋,或可一试。”

简易遮光罩?遮蔽膛口焰?

李云龙的目光猛地定格在这短短几行字上!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是啊!无法对抗你的高科技,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自己更隐蔽!红外设备我们对付不了,但最基本的膛口焰暴露问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虽然这无法根本解决红外侦察的问题,但这是一种思路!一种立足现有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最细微处寻求突破的思路!

“找到了!”李云龙猛地站起身,因为激动,伤腿传来一阵刺痛,他却毫不在意,挥舞着那份电报,“看看!看看‘磐石’区的同志!他们没办法对付红外线,但他们想到了对付膛口焰!这就是办法!这就是咱们的方向!”

他激动地在洞内踱步,声音洪亮起来,驱散了之前的沉闷:“同志们!咱们不能被敌饶新玩意儿吓住!它强任它强,咱们得更有耐心,更聪明!高科技有高科技的打法,土办法有土办法的活路!”

“他们有望远镜,咱们就更好的伪装!” 他们有探照灯,咱们就研究怎么更快地摧毁或者干扰它! 他们有烟幕弹,咱们就研究怎么在烟幕中更有效地运动和射击! 就算他们真有那啥红外眼,咱们就没办法让咱们的身子凉下来?用湿泥?隔温材料?总能有办法!”

他的情绪感染了所有人。是啊,困难永远存在,但解决困难的办法,往往就藏在基层官兵的智慧和创造力之郑研究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是应对敌饶优势,更应该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己方的长处,以及如何用无穷的创造力去弥补装备上的劣势。

研究室的工作方向再次调整。一方面,继续尽全力搜集和分析敌军新技术的情报,哪怕只能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弱点。另一方面,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总结、提炼、推广来自基层的“土发明”、“土办法”上。

“磐石”区的简易遮光罩被迅速绘图明,作为技术通报下发。 其他部队提出的用竹筒制作简易消音器(效果有限但有一定心理作用)、用绳索牵引假人吸引火力、用风筝携带炸药包进行超远距离投送(虽成功率低但想法大胆)等五花八门的点子,都得到了研究室的重视和谨慎评估。其中一些确实有效的,被迅速推广;一些不成熟的,则被提供改进建议后继续试验。

同时,针对敌军的新应对措施,相应的反制战术也开始研究:如何打击敌军的烟幕发射装置?如何识别和利用敌军巡逻队的规律?如何改进伪装以对抗更细致的观察?

挫折没有击垮他们,反而像一块磨刀石,磨砺出了更加坚韧、更加灵活的思维。李云龙深刻地认识到,在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本身就是最关键的武器之一。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战术提供者,更是一个激发灵涪汇聚智慧、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矿洞内的灯火,仿佛因为这份从基层汲取的智慧而变得更加明亮。他们或许暂时无法打造出锋利的矛去刺穿敌饶重甲,但他们正在学习如何更巧妙地磨砺自己的匕首,寻找甲胄的缝隙,并让自己变得更加难以被捕捉。这场漫长的博弈,远未到分出胜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