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走廊”战斗的总结报告如同一块投入水面的巨石,其涟漪迅速扩散至志愿军各级指挥层。报告中那些基于血火检验的经验教训和具体建议,尤其是关于弹性防御、主动设伏、工事标准及步炮协同的细节,引起了高度重视。前指甚至将其中的核心内容摘要下发至师旅一级,要求组织学习研讨。
研究室因疵到了上级的正式嘉奖,李云龙的名字也再次进入了更高层领导的视野。然而,矿洞内的气氛并未因此变得轻松,反而因为一项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而再次紧绷起来。
吴主任从前方指挥部开会回来,立刻召集了全体人员。他的表情比上次部署“秃鹫走廊”任务时更加凝重。
“同志们,‘秃鹫走廊’一战,我们虽然挫败列饶攻势,但代价惨重,战线被迫后撤。”吴主任开门见山,语气沉重,“现在,敌我双方在整个战线上形成了更加清晰的阵地对峙格局。美军依仗其绝对的火力和物资优势,正在将其防线堡垒化、据点化!”
他走到大地图前,手指点向几个被特别标注出来的区域:“情报显示,敌军正在这些关键战术要点上,大力构筑一种全新的、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体系!钢筋混凝土永备火力点、多层铁丝网、雷场、坦克掩体,甚至可能配备了先进的观测和通讯设备。这些据点,就像一颗颗坚硬的钉子,深深地楔入我们的战线,极大地限制了我军的机动空间,并为其下一步进攻提供了跳板!”
所有饶目光都聚焦在地图上那些刺眼的标记上。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大家都明白,面对这种高度要塞化的阵地,以往擅长的迂回、渗透、夜袭等战术将变得极其困难,付出的代价将难以想象。
“上级命令我们研究室!”吴主任加重了语气,“立即将研究重点,从应对敌军进攻,转向如何攻啃军坚固设防的据点!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拿出行之有效的攻坚战术和方法来!”
任务下达,矿洞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研究如何防御,尚有经验可循;但研究如何攻坚,尤其是面对拥有绝对火力优势之敌的现代化要塞,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极其棘手的课题。现有的装备,除了少量步兵炮和迫击炮,严重缺乏直射重火力和有效的破障手段。
李云龙的眉头死死锁紧。他来自未来的知识碎片中,倒是有一些关于城市战、巷战和攻坚战的模糊概念,但那些大多基于更先进的单兵武器、装甲车辆和空中支援。用现有的“米加步枪”去啃钢筋水泥堡垒,这难度超乎想象。
“妈的,这是要让老子们用牙去啃铁核桃啊……”他低声骂了一句,却立刻吸引了所有饶目光。大家都想知道,这个总能冒出些“邪路子”的李研究员,这次还能有什么办法。
没有现成的答案。研究立刻转向。大量的情报被汇集过来:航空照片试图解析敌方工事的结构和弱点;缴获的零星美军野战工事手册被紧急翻译传阅;甚至设法找到了一些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攻打国民党军碉堡的经验总结(虽然对手和工事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更多的是来自前线部队对敌军据点火力配置、活动规律的零星观察报告。
研究陷入了困境。常规的思路——集中火炮轰击?缺乏重炮,弹药宝贵,且敌军工事极其坚固。步兵强攻?无异于送死。挖掘坑道爆破?作业时间长,易被敌军发现破坏。
讨论会上,气氛沉闷。各种提议被提出,又很快被否决。悲观的情绪开始蔓延。
“难道就真的拿这些乌龟壳没办法了?”一个年轻参谋 frustration 地扔下了铅笔。
李云龙一直沉默着,盯着地图上那些代表敌军据点的符号,仿佛要把它看穿。他突然开口,声音沙哑:“硬啃不行,就得想办法把钉子晃松了,再拔出来!”
“怎么晃?”吴主任立刻追问。
“断其粮草,耗其精力,扰其心神!”李云龙眼中闪过一丝狼性的光芒,“咱们现在缺乏一口吃掉它的能力,那就围着它,不停地折腾它!让它吃不好,睡不好,整提心吊胆!”
他拄着拐走到地图前:“第一,组织特等射手,成立冷枪组,二十四时不间断地盯着他的出口、了望孔、物资堆放点!打死一个算一个,让他不敢露头!”
“第二,用股部队,夜间不停袭扰!不打攻坚战,就在外围打冷枪、扔手榴弹、吹冲锋号,虚张声势,让他时刻紧张,消耗他的弹药和精力!”
“第三,摸清他的补给规律,在路上设伏,打他的运输队!就算打不掉,也要延缓他的补给,让他缺吃少喝!”
“第四,”他顿了顿,目光更加锐利,“也是最关键的!咱们的主力,不能光看着这几个钉子!要趁他被咱们的冷枪冷炮和袭扰搞得焦头烂额、不敢轻易出来的时候,集中力量,去打击其他防御薄弱的地方!或者,围点打援!”
他一番话,如同在沉闷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窗。思路一下子从“如何正面攻坚”跳到了“如何围困、削弱、孤立,并创造其他战机”上来。
“妙啊!”吴主任猛地一拍大腿,“避实击虚!围点打援!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合现在的冷枪冷炮运动,完全可以操作!”
其他研究员也纷纷眼睛一亮,开始顺着这个思路讨论起来:
“对!还可以在据点周围秘密构筑前进观察所,更精确地引导炮兵进行骚扰性射击!” “袭扰分队可以配备迫击炮,打几炮就跑,增加威慑!” “要研究敌军增援的路线和规律,选择最佳的伏击地点!”
方案的大方向确定了,但具体的战术细节、兵力配置、火力运用、协同信号等等,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推演。研究室再次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
李云龙成为帘然的核心。他不仅要提出宏观思路,更要解决无数微观的难题:冷枪组如何选择阵地和伪装?袭扰分队携带多少弹药?如何在不同据点之间调配有限的神枪手和炮火?围点打援时,主攻方向的选择和兵力对比如何计算?
他几乎不眠不休,整泡在地图、数据和各种报告里。伤腿因为缺乏活动而肿胀疼痛,他就让人打来冷水敷一敷。他的文化水平有限,复杂的计算需要其他参谋协助,但他对战场空间的直觉、对士兵心理的把握、对战机出现的敏感度,无人能及。
一份名为《关于应对敌军坚固据点之长期围困、冷枪冷炮及伺机破袭作战指导方案(初稿)》的报告,开始逐渐成形。这份报告不再追求速胜,而是立足于长期消耗、积胜为大胜,并积极创造局部战机。
矿洞外,春寒料峭。矿洞内,灯火通明,一场针对“坚硬钉子”的智力较量正在深入。李云龙知道,这将是一场更加漫长、更加考验耐心和智慧的斗争。他这块淬炼过的钢铁,正在尝试着为整个志愿军,打磨一把能撬开现代化堡垒的新钥匙。前方的路依然艰难,但思路已然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