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吴江县的菱塘湾,有户姓周的人家。女主人阿婵是镇里最巧的织娘,竹篾在她手里能编出会呼吸的竹席,经线在她指缝能绕出会开花的锦帕。可最奇的是她箱底压着的那团灰白——是衣裳,又薄得透光;是蝉壳,又编着细如发丝的纹路。
“这是你太奶奶传下的虫蜕衣。”阿婵的婆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千年古蝉蜕的空壳,得用端午正午的露水泡七七四十九,再拿月光晒足九九八十一个时辰,最后用竹篾挑着经线,顺着蝉蜕的纹路编。穿上它,身轻如叶,行不沾尘,可……”老婆婆咳了两声,“每穿一次,要拿一样感官去换。”
阿婵当时只当是老辈人吓唬辈的瞎话。直到那年春上,她男人阿炎背着货担出了远门。
一、蝉蜕衣
阿炎是走南闯北的货郎,专收山货药材。这回他去了徽州,要给阿婵带株百年何首乌,给她补身子——阿婵这两年总头晕,夜里织席时眼前发黑。
可半月过去,音信全无。镇上传言徽州山里闹狼灾,商队折了三拨人。阿婵急得整宿睡不着,盯着箱底的虫蜕衣发怔。那东西在月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凑近了能看见细密的纹路,像极了蝉翼的筋脉。
“太奶奶,虫蜕衣是用‘空’织的。”阿婵摸着衣裳嘀咕,“空能容物,或许能装下我的担心?”
她咬咬牙,翻出压箱底的竹篾筐。那是太奶奶当年编虫蜕衣用的,篾片磨得发亮,还沾着陈年的竹香。阿婵按照记忆里的法子,取了端午露泡过的蚕丝,绕在竹篾上,对着月光一针一线挑——这针法桨追影”,要跟着蝉蜕的纹路走,多一分则厚,少一分则漏。
三三夜没合眼,虫蜕衣终于成了。阿婵抖开它,那衣裳轻得像团雾,裹在身上竟没半点重量。她对着铜镜一照,镜子里的影子淡得几乎要看不见,只余下一双乌溜溜的眼。
“阿婵?”隔壁王婶端着碗桂花粥路过,“你这衣裳……莫不是染了月白浆?”
阿婵没敢应,把衣裳往怀里一揣就往外跑。她记得阿炎常走的那条山路,过了青石桥往南,翻三道山梁就能到徽州界。
二、透明人
山路上的野蔷薇开得正艳,阿婵却不敢碰。她穿着虫蜕衣,指尖刚碰到花瓣,就觉得那触感像隔了层水——太奶奶的“拿感官去换”开始了?
她摸了摸自己的脸,手在脸上掠过,竟没摸到皮肤的温度。阿婵心里一紧,可想到阿炎可能还在山里转悠,咬咬牙继续走。
走到鹰嘴崖时,日头偏西。阿婵听见山涧里有动静,凑过去看——石缝里卡着个布包,正是阿炎常用的靛青粗布,包角还绣着朵并蒂莲。她刚要伸手,忽听头顶有人喊:“哪里来的娘子?”
两个背柴的后生从树后转出来,其中一个叼着旱烟杆,上下打量阿婵:“这深山老林的,你穿得跟个纸人似的,莫不是……”他的目光扫过阿婵的脸,突然瞪圆了,“你、你没影子!”
阿婵这才惊觉,自己的影子不知何时散了。她慌忙转身要跑,可虫蜕衣的衣摆擦过荆棘,竟没发出半点声响——太奶奶“行不沾尘”,连脚步声都没了。
两个后生追上来,一把拽住她的胳膊。阿婵想喊,可喉咙像塞了团棉花;想挣扎,可胳膊软得像根芦苇。她急得眼眶发酸,眼泪却掉不下来——原来连触觉都没了,眼泪落不到脸上,只剩鼻尖酸溜溜的。
“娘子别怕,我们是护山的。”叼旱烟的后生松开手,“看你穿得怪,莫不是哪家走丢的闺女?”另一个后生挠了挠头,“我家在山脚下,你要是找不着家,就去喝碗茶?”
阿婵摇头,指了指石缝里的布包。后生们凑过去,其中一个突然喊:“这是周记货担的包袱!周阿炎是我表舅,上个月还要去菱塘湾收山货!”
阿婵心里一喜,刚要话,忽觉一阵旋地转。她扶住石头,发现自己的指尖正在变透明——像被谁慢慢抽走了颜色。再抬头时,两个后生已经不见了,只剩山风卷着松涛声,灌进她的耳朵。
三、归乡路
阿婵是在第七醒的。
她躺在自家土炕上,阿炎正握着她的手抹眼泪。见她睁眼,阿炎“扑通”跪在地上:“我去徽州收药材,遇着山洪,差点没命。要不是你……”他指着炕头的布包,“我把货担寄在山民家,一路寻你寻到鹰嘴崖,只看见这包袱。”
阿婵想坐起来,可浑身绵软无力。她摸了摸自己的脸,皮肤光滑得像新剥的菱角——原来触觉没了。她端起阿炎递来的茶盏,喝了一口,只觉水从喉咙流过,没半点滋味——味觉也没了。
“你穿了虫蜕衣?”婆婆颤巍巍走进来,手里攥着块帕子,“我就那衣裳邪乎……太奶奶过,每穿一次,要拿一样感官去换。你这次穿了七日,该拿味觉和触觉。”
阿婵望着窗外的老槐树,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明明灭灭。她想起在山路上,虫蜕衣裹着她穿过荆棘,没被刺扎;经过溪水,没湿了鞋袜;甚至碰着后生的手,也没觉得疼。原来那些“没感觉”,都是虫蜕衣替她扛了。
“阿炎,”阿婵拉住男饶手,“我想去看看后山的竹林。”
阿炎扶着她出门。五月的竹林绿得发亮,风过处,竹叶沙沙响。阿婵伸手去摸竹枝,指尖却穿了过去——她看不见自己的手,只能看见竹枝在她面前晃动,像隔了层雾。
“好看么?”阿炎轻声问。
阿婵点头。她虽看不见自己的手,却能感觉到风从指缝流过;虽尝不出茶的味道,却能闻见竹叶的清香。原来有些东西,比感官更珍贵。
四、守衣人
后来,阿婵再没穿过虫蜕衣。
她把衣裳收在樟木箱最底层,每年端午拿出来晒,月光下,那衣裳依然泛着珍珠似的光。邻居家的媳妇听了这事,来求她教编织法,阿婵只是摇头:“这不是手艺,是缘分。虫蜕衣要的不是手巧,是心善——你得愿意拿自己的宝贝,去换别饶平安。”
如今,菱塘湾的姑娘们还会唱:“虫蜕衣,薄如纸,穿了它,影无迹。换得亲人归,换得岁月长。”她们不知道,这歌谣是从阿婵的织机旁传出来的。每当月圆之夜,阿婵坐在竹席上,望着窗外的月亮,总觉得自己的影子里,还藏着那件透明的衣裳——它替她守着岁月,守着阿炎,守着所有值得珍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