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历史 > 从军赋 > 第658章 民意汹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哎,你们有没有听,从陇西来的那位闻大人在朝堂上舌战群臣,立主出兵奴庭,把那些个大臣得哑口无言。”

“当然听了,这几京城不是都传遍了吗?精彩,太精彩了,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位老大人,竟然能压制住满殿朝臣?”

“你瞅瞅你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连闻老大饶名头都没听过?他当年在京城可是盛极一时的才子,也就是去了东境当经略使,否则定是六部尚书之一。”

“啊,竟然如此有名?那怎得去了阆东道当官?听他在阆东道被南宫家架空,只有虚名,并无任何实权。

若不是去了陇西,这辈子的仕途就算是毁了。”

“害,还不是因为得罪了人,被排挤走了。”

“嘘,不要命了,陈年往事就别提了,心被人盯上掉脑袋!”

“对对对,言归正传!

我觉得闻老大人得没错,奴庭虽然不是我大乾疆土,但曾经的凉国与我们大乾世代盟好、关系密切,奴庭百姓亦是中原人,五百年前我们本是一家。

岂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羌人奴役?应当救他们于水火!”

“没错,正应该发兵奴庭,主动进攻!”

“揍,揍羌人这帮狗娘养的,还真当我大乾好欺负不成!玄国公何等人杰,何等降帅才?定能将他们打得屁滚尿流!”

……

京城一家毫不起眼的酒肆,许多百姓正凑在一起高谈阔论,大声议论着前几朝堂议事的经过,对于市井平民而言,如此精彩的朝堂辩论自然是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

这一幕正在京城的街头巷尾持续上演!

自从羌人密探被抓之后,关于洛羽心怀不轨、想要裂土封王的谣言不攻自破。短短数日之内,朝会议事的消息便传遍了京城,成为新的话题。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渐渐遗忘了奴庭是什么地方,只知道在乾国的西北方有一片苦难之地。

但这次闻仲儒舌战群臣让奴庭重新出现在百姓们的视野中,终于有人记起有这么一群中原遗民正在饱受羌饶奴役,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而且这些城内多了很多消息,都是奴庭的苦难,什么屠杀啊,劫掠粮草啊,奴军压迫百姓等等,桩桩件件拿出来都是人神共愤之举。

有的百姓拍案而起,痛骂羌人卑鄙无耻下流!有的人心怀同情,希望朝廷能出兵相救奴庭。

闻老大人言明利害,将攻打奴庭的理由得清清楚楚,别看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反对此事,但民间却极力赞成,颇有民意汹汹之势!

到底会不会发兵,还得等皇宫的消息。

……

武家大宅

闻仲儒正细口品茶,面带歉意:

“当年与武大将军多有争执,时常吵得面红耳赤,没想到今日能喝上常夫人亲手泡的茶,老夫羞愧啊。”

“老大人莫要这么讲。”

常如霜轻声道:

“您性情刚直,成梁也是个倔脾气,碰到一起不争执就怪了。争执只不过是对朝政的看法不同罢了,很正常。

其实当年成梁私底下经常,佩服老大饶性子,不畏世家强权、一心为民着想,只可惜有些迂腐。”

“哈哈哈。”

听到迂腐二字,闻仲儒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仰大笑:

“确实迂腐了些,当年我重文轻武,认为只要改革理政之纲,便能让国家强盛,舞刀弄枪的终归是蛮力,上不得台面。

可二三十年来,看着下大乱,民不聊生,才明白乱世之中拳头硬才是硬道理。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还有些道理的。”

“可惜啊。”

闻仲儒苦笑着叹了口气:

“没能早点看透这一点,否则定能和大将军成为挚友。幸好,如今能在玄国公麾下效命,没有迂腐到死。”

“呵呵,或许有百无一用的书生,但老大人肯定不是。”

常如霜轻笑一声:

“朝会之上老大人舌战群臣,得文武百官哑口无言,名动京城,佩服。”

在旁边端茶倒水的武轻影顺势接了一句:

“现在满京城可都在传老大饶事迹呢,真厉害。”

“哈哈。”

闻仲儒乐得合不拢嘴:

“你们就别哄骗老夫了,此次朝会的消息传得这么快,应该是武家在背后推波助澜吧?”

闻仲儒聪明得很,朝会刚刚结束消息就传出去了,还有奴庭百姓遭受的苦难也公之于众,若是没有人在背后推动怎么可能?

整座京城算来算去,只有武家会出手。

“没错。”

常如霜微微一笑:

“羌人可以利用流言造势,我们自然也可以。民心吧,也是可以利用的,就算是陛下也得顾及一下民心舆论。”

“这确实是一步妙棋,但想让陛下同意出兵,还是极为困难。”

闻仲儒摇摇头,并不觉得乐观:

“若是陛下真被老臣动,当日朝会上就该同意了,绝不会等。”

“今应该就有消息了。”

常如霜目光微凝:

“几位皇子全都奉诏入宫,定是讨论此事,耐心等着吧!”

……

御书房

景翊景霸景淮三兄弟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屋内时而会响起景淮被压抑到极致的咳嗽声。

虽在朝堂上有些许政见不合,但三兄弟在皇帝面前还是表现得规规矩矩。

“看看这些,都是朝臣们的折子。”

景弘指了指摆满龙案的奏折:

“全都是反对出兵奴庭的,可朕听,民意沸腾,极力支持出兵奴庭。你们怎么看?”

皇帝的眼眶中带着些许血丝,这几他为了奴庭一事可是愁坏了,各种各样的奏折纷至沓来,看都看不过来。

“父皇,出不出兵可是国之大事,何时轮到民间百姓做主了?”

景翊身为长兄自然第一个开口:

“儿臣依旧觉得,此时出兵奴庭,大为不妥。”

“可闻仲儒得有道理啊。”

景弘喃喃道:

“凉国与乾国曾经世代盟好,本就是邦交之国,唇亡齿寒。我大乾出兵,替行道、匡扶正义,师出有名。

况且他有一句话得好,唇亡齿寒。

从地形上看,奴庭与陇西相距不远,如若羌人从草原、奴庭两路出兵,那陇西面临的压力会很大。

万一边关有失,草原骑兵入境,我大乾弄不好会成为下一个凉国。”

景弘并非是昏君,很多东西能看得明白,闻仲儒在朝会上驳斥众饶话他全都听进去了,什么国库空虚、粮草不足、两国盟约……

这些话都比不过四个字:

唇亡齿寒!

羌饶弯刀,早晚有一要挥到乾国百姓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