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高楷环顾众人:“我打算重开科举,你们有何良策?”

崔皓率先开口:“大王,若要开科举,首重生源,不如重建太学,网罗青年才俊。”

“太学规制如何?”

“按照前朝惯例,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家中子弟,通过入学考试者,皆可入太学。”

“此后,经祭酒考核,优秀者,可参加省试,金榜题名。”

高楷若有所思,这太学,相当于恩荫,惠及者,皆是朝中重臣子弟,俗称官二代。

他环顾众人,见个个皆有意动,不由笑道:“既如此,便由国库拨款,重建太学,挑选优秀子弟,学习百家经典。”

“崔皓,你为首倡者,便做这第一任太学祭酒。”

“遵令!”

完此事,高楷话锋一转:“长安虽是都城,但放眼下,不过一隅之地。”

“若论英才,还得从七道诸州、县选拔。”

“传我令,这一百二十四州,每一州皆设一座官学,由州中府库拨款兴建,算作一项政绩。”

“各县,则因地制宜,富裕者,可先行建设官学。”

窦仪赞道:“主上此举,大兴文教之风,惠及七道百姓,堪比古之圣贤。”

高楷笑了笑:“教育乃国之大计,不可疏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须得仔细挑选。”

“另外,无论官宦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入官学,不得设置门槛。”

萧宇感叹:“圣人云:有教无类!”

“大王此举,使七道百姓同沐甘霖,必当感恩戴德。”

王景略建言:“大王,既设官学,不如重拾发解试。”

高楷好奇:“何为发解试?”

“发解试,即为州、县二级考试。”

“县试,由县尉主持,通过者,可参加州试。”

“州试,由司功参军主持,前朝时,通常在每一年八月、九月举行,称之为秋闱。”

“通过州试者,颁发解状,成为乡贡,也即举子,可前来长安参加省试。”

高楷来了兴致:“以往各州,每一年有多少举子?”

王景略回言:“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

高楷吃了一惊,这也太少了。

按照上中下各州人口来算,这些举子,个个万里挑一。

恐怕,免不了暗箱操作,早就内定了。

归根到底,只能由名门大族,官宦子弟充任,底层百姓难有出头之日。

长此以往,上下通道堵塞,阶级固化,大族愈强,平民愈弱,看不到希望,难免揭竿而起。

念及此,高楷肃然道:“我开科举,为的是广纳人才,惠及七道百姓,并非一言堂,自自话。”

“传我令,各州举子人数翻倍,上州六人、中州四人,下州两人,不得有误。”

“另外,各地举子若能金榜题名,按照人数多寡,奖赏该州刺史,视作政绩。”

如今百废待兴,第一次科举,自当慎重。

待来日,神州一统,下太平,可再次扩充。

徐晏清附和:“七道士子听闻,必然感激大王隆恩。”

高楷置之一笑:“州试过后,命各州司功参军,将试题与举子答卷,送来长安,统一由吏部审核、备案,以防有人徇私舞弊。”

“是!”徐晏清连忙应下。

高楷转而问道:“这省试,又该如何举办?”

萧宇回言:“按照惯例,各州举子,在每年十一月之前,来到长安城待考。”

“先由吏部审查,一是解状,二是家状,包含姓名,籍贯,父祖姓名,父祖官职,举数,场第,相貌等信息。”

“经查验后,若有作奸犯科、隐瞒或者假冒者,取消省试资格。”

“准确无误者,统一发榜,公示。”

“榜上士子,便可参加省试,一般在二月、三月举行,称为春闱。”

“由吏部考功司安排,考功员外郎为主考官,在吏部贡院开考,卯时进场,酉时收卷,期间不得离开。”

“随后,由考功员外郎阅卷、整理,交由各位相公评定名次。”

高楷皱眉:“考功员外郎官职太低,怎能镇住各路牛鬼蛇神?”

“晏清,这第一届科举,便由你这个吏部侍郎,来当主考官。”

“第二届,乃至以后,让考功郎中来主持。”

“考完之后,由三省六部,八位首官,共同评定优劣,再送来宫中,我来定名次。”

“是……”众人皆是惊讶,大王对这科举,着实重视。

看来,要安排族中子弟,勤奋进学,在这第一届科举中,搏个状元,得大王青睐。

顿了顿,高楷再问:“金榜题名之后,便可授官么?”

窦仪摇头:“新科进士皆是白身,须得通过吏部关试,评判身、言、书、判四项,一一合格者,才能授官。”

“当然,若急于为国效力,可参加吏部组织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二科考试,通过者,即可授官。”

高楷感慨不已,这时候的科举,可以过五关斩六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后世考公有的一拼。

究其原因,恐怕和教育资源极度稀缺、集中脱不了干系。

世家门阀,皇亲国戚,官宦人家,掌握了大部分上升通道,平民子弟难以出头,遑论穷苦人家,只能在地里刨食,挣扎在温饱线下。

想要改变,任重而道远。

思忖片刻,高楷沉声道:“事关科举,尔等皆要予以重视。”

“先让州、县建官学,举行发解试。”

“再过一年,再让举子们进京赶考。”

一头吃不成大胖子,先准备起来,再好好办一场科举,这可是笼络人心,稳固政权的利器。

“遵令!”群臣自无异议。

高楷忽然想起一事:“科举有哪些科目,考什么内容?”

萧宇:“前朝时,科举分为制科与常科。”

“制科由圣人下诏举行,临时出题,并无固定时日。”

“不过,制科难度颇高,每一次仅录取一到三人,甚至无一人通过,因此,早已取缔。”

“如今,以常科为主,有数十个类别。”

“其中,进士科、明经科,最为常见,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次之。”

“尤其是进士科,广受拥趸。其一考贴经,二考杂文,三考策问。”

“通过者,便是新科进士,名次前三者,为状元、榜眼、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