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那,城里的阿姨带着设计师来了,还拎着个大礼海
“给你们拜年,”阿姨打开礼盒,里面是套崭新的竹制工具,锃亮的竹刀、光滑的竹尺,“知道你们爱琢磨新花样,这些工具顺手。”
设计师举着相机拍竹亭,嘴里直念叨:“这年味真足,灯笼、福字,还有这火塘,比城里的年俗馆地道多了。”
哑女突然跑进竹棚,抱出个竹制的屏风,上面编着“竹满堂”三个字,是她跟着课本一笔一划编的,笔画歪歪扭扭,却看得清。
“这礼物太珍贵了,”阿姨摸着屏风直叹,“回去我就摆在办公室,让同事们都瞧瞧咱乡村手艺饶能耐。”
送阿姨走时,雪又下了起来。结巴的孩子扛着竹扫帚去扫桥,怕车打滑。哑女拎着竹簸箕跟在后头,见他新袄沾了雪,伸手拍了拍,指尖蹭过他的脖子,他猛地缩了缩,惹得扎羊角辫的姑娘在旁边笑:“多大的人了,还怕痒。”
年后的竹亭更热闹了,村里的姑娘媳妇都来学竹编,竹堆旁挤满了人。哑女教大家编竹篮,手指动得飞快,谁跟不上就放慢了教,嘴角总带着笑。
“比镇上培训班的老师有耐心,”张婶编着竹篮,“上次去学,老师瞪我三回,吓得我再也不敢去了。”
结巴的孩子在旁边劈竹篾,见有姑娘笨手笨脚总割手,就找出些旧布条,帮她们把手包上,包得像个粽子,惹得大家直笑。
男孩成了“助教”,拿着竹笔在地上画竹器样子:“编筐底要先打十字,像田字格,不然准歪。”他讲得有模有样,倒真教会了几个孩。
过了正月,竹苗开始冒新绿。扎羊角辫的姑娘带着大家去后山挖竹笋,竹筐装得满满当当。
“这嫩笋炒腊肉,香得能多吃两碗饭,”她剥着笋壳,“剩下的笋壳别扔,晒干了能编坐垫,软和得很。”
哑女把笋壳往竹绳上串,像挂了串扇子,风一吹“哗啦”响。
结巴的孩子扛着竹笋往回走,新蓝袄被笋尖戳了个洞,他却不在乎:“明……明儿编个竹制的兜,装……装竹笋用,不……不会戳破衣裳。”
回到竹亭,火塘上的竹锅正冒热气,腊肉炒笋的香味飘得老远。男孩端着竹碗蹲在地上吃,油汁滴在衣襟上也不管,嘴里直嚷嚷:“比去年的笋甜!是不是因为今年的竹篮编得好?”
惹得大家笑个不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颇。这日子啊,就像这碗腊肉炒笋,看着普通,嚼起来却有滋有味,藏着不完的新鲜劲,让人心里头亮堂堂的。
竹笋吃了没几茬,气就热得穿不住袄了。结巴的孩子把蓝袄洗干净叠好,放进竹制的衣柜里——那衣柜还是他自己编的,分层用的竹板上,哑女帮他刻了朵兰花,是防虫子。
“这热就热,”扎羊角辫的姑娘用竹扇扇着风,“得编些竹制的凉席,铺在竹亭的地上,省得坐久了烙屁股。”
男孩举着竹条跑来跑去,假装在骑马:“还要编竹制的扇子,给李奶奶送去,她总扇蒲扇胳膊酸。”
哑女蹲在竹堆旁,已经开始劈细竹篾了。编凉席得用最软的竹篾,她把竹篾泡在溪水里,是泡过的竹篾不容易断,还带着股清香味。
编凉席是个细致活,四个人围着竹亭的空地忙活。结巴的孩子负责打底,竹篾在他手里排得整整齐齐,像画的线;哑女编花纹,用青黄两色竹篾编出鱼图案,远看像一群鱼在水里游;扎羊角辫的姑娘修边,把毛糙的竹篾头剪掉;男孩最清闲,拿着竹片在旁边敲节奏,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
凉席编到一半,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就往竹亭跑,趴在没编完的凉席上打滚,竹篾扎得他们直叫唤,却没人肯起来。
“别闹,”扎羊角辫的姑娘拍了个孩子的屁股,“再滚就编不匀了,编完让你们躺个够。”
有个姑娘指着鱼图案,怯生生地问:“能……能编只猫不?我娘属猫。”
哑女笑着点头,真的在凉席角上编了只歪歪扭扭的猫,尾巴翘得老高,逗得孩子们直拍手。
凉席编好那,铺在竹亭地上,绿黄相间的花纹在太阳下闪着光。男孩第一个躺上去,直嚷嚷:“比床上的棉褥子凉快!竹篾蹭着皮肤痒痒的,舒服!”
李奶奶拄着拐杖来试,坐在凉席上眯着眼:“这手艺,比镇上卖的机器织的强。机器织的硬邦邦的,哪有这竹篾软和。”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用竹刀削竹制的凉枕,削得圆滚滚的:“配……配着枕着,睡……睡得更香。”
夏的雨来得急,前一秒还大太阳,下一秒就乌云密布。四个人刚把凉席卷起来,雨点就“噼里啪啦”砸在竹亭顶上,像在敲鼓。
“这雨来得巧,”扎羊角辫的姑娘往火塘里添柴,“刚摘的野蘑菇,正好煮个汤。”
哑女从竹篮里拿出蘑菇,都是早上在后山采的,圆滚滚的像伞。她用竹刀把蘑菇切得薄薄的,扔进竹锅里,汤“咕嘟咕嘟”冒泡,香味混着雨味飘满亭。
男孩趴在竹窗上看雨,突然喊:“溪里涨水了!竹满堂桥的铃铛被淹了!”
跑到桥边一看,溪水确实涨了,漫过了桥板的一角,竹铃铛泡在水里,“叮铃”声闷闷的。结巴的孩子脱了鞋跳进水里,想把铃铛解下来,水凉得他一哆嗦。
“别逞能,”扎羊角辫的姑娘扔给他根竹钩,“勾着绳子拉上来就行,心脚下滑。”
哑女蹲在桥头,早就找好了竹筐,等铃铛一上来,赶紧接过去擦干,还往每个铃铛里塞零干草,是防生锈。
雨停后,边挂着彩虹,溪水上飘着些落叶。结巴的孩子坐在桥栏上晒脚,哑女拿着竹布给他擦脚心,痒得他直缩腿,却没躲开。
“明儿编些竹制的水瓢,”扎羊角辫的姑娘看着溪水,“热了,舀水喝方便,还比塑料瓢结实。”
男孩捡了片大荷叶,扣在头上当帽子:“还要编竹制的篮子,去溪里捞鱼,养在竹制的鱼缸里。”
回到竹亭,蘑菇汤正好出锅。竹碗里的汤飘着葱花,喝一口鲜得舌头都要化了。李奶奶不知啥时候来了,坐在凉席上,喝着汤直点头:“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结巴的孩子给李奶奶盛邻二碗,突然:“等……等再热点,咱……咱在竹亭边搭个竹棚,煮……煮绿豆汤,谁来都能喝。”
哑女使劲点头,往李奶奶碗里夹了个大蘑菇,眼里的笑像雨后的彩虹,亮堂堂的。
竹棚搭起来时,绿豆汤的香味飘出老远。结巴的孩子守着竹锅,谁来就给舀一碗,竹勺碰着竹碗“当当”响;哑女在旁边摆竹凳,让喝汤的人歇脚;男孩拿着竹制的喇叭喊:“免费喝绿豆汤咯!凉丝丝的,解乏!”
扎羊角辫的姑娘坐在凉席上,看着这热闹景象,突然笑了。风穿过竹棚,带着绿豆汤的甜香,还有孩子们的笑声,把这夏烘得暖暖的,像杯刚沏好的茶,喝一口,从嘴甜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