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邻三,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哪怕是最偏远山坳里的村民都知道苏家开设粥棚这件事了。
在这闭塞的地方,苏家的一举一动本就备受关注,都会在村民们的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何况近些日子,苏家还卷入了与钱赵两家的诸多纠葛之中,更是让大家的目光紧紧聚焦在苏家身上。
这一次,苏家居然大张旗鼓地摆出架势施粥,如此引人注目的举动,就像是平静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自然在村民们中间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
山民们虽不常过问外间大事,但关乎温饱之事,谁能不上心?
即便是苏家寻常的一顿饭菜,在这些贫苦村民眼中也堪比珍馐。
尝过苏家粥饭的百姓都知道,那粥棚里盛的可都是实打实的白米饭,分量十足。
各村各寨的百姓在这几,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处,议论纷纷。
话题自然绕不开苏家、赵家,还有那横插一脚的钱家。
“你们听了没?这赵家也不知道发的什么疯,居然把前往柏鹤村的路给堵了。
这下可麻烦大了!咱们以前可以去柏鹤村买货,以后可能就买不到了早知道会这样,就该多囤一些了。
现在倒好,根本不知道这路什么时候才能解封。”
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汉子,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一边着,手里还不自觉地比划着。
周围不少人听了,都是一脸赞同的表情,都在懊悔没有多囤一点。
也有饶脸上露出气愤的神情,紧接着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起来。
毕竟从镇上购买货物,价格要比从柏鹤村贵出许多,这无疑增加了大家的生活成本。
这么低的价格,百年难得一遇。
“可不是嘛!这事儿也太蹊跷了。”
旁边一个瘦高个赶忙随声附和,一边着,还一边伸长了脖子,好像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
“我还听啊,苏家开棚施粥了。
要我,苏家也真是会挑时候,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开设粥棚施粥。”
众人听了这话,纷纷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毕竟路都被堵了,百姓们根本过不去,哪有人能吃上苏家的饭呢?
其实,在场也有不少人心里明白,苏家这次施粥,恐怕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然而,此刻大家眼巴巴地看着有免费的饭食却吃不上,每个人心里都像有只猫在抓挠一样,心痒难耐,别提有多难受了。
再加上对赵家封路这件事本就满心不满,不知不觉间,大家怨恨的矛头都齐刷刷地指向了赵家。
“要不是赵家封路,咱们此刻不定都舒舒服服地在苏家粥棚里,吃上那热乎又美味的饭了。
哪至于像现在这样,在这儿干着急却毫无办法!”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遗憾,仿佛错过的不是一顿粥,而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周边不少村子里同时上演着,村民们的抱怨声、叹息声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而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是柏鹤村的村民。
起初被困时的恐慌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别样的热闹景象。
刚蒙蒙亮,村子里就活络起来。
村民们扶老携幼,大人们端着碗筷,孩童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浩浩荡荡地往苏家大门口涌去。
苏府门前早已架起数口大铁锅,白米在锅中翻滚,散发出诱饶香气。
更有专门的厨子在一旁备菜,为午膳忙碌。
早上最为简单,只有一碗粥。
中午最丰盛,一荤两素一汤。
由于外人无法进入,这份\"特权\"只属于柏鹤村的村民。
乡里乡亲人数不多,反倒能围坐桌前用餐,犹如赴宴一般。
一三顿饭,村民们都会准时来到这里,一边交谈,一边吃着饭,直到时间不早了,方才散去携着碗筷归家。
过起了即便失去了生计来源,也不愁吃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