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牧闻言一愣,重复着高景的话语,思索后苦笑:“好句子……只是我却没有高景先生那份洒脱。”

高景举杯笑道:“心中是否仍有不甘?”

李牧不语,只是默默饮酒。

高景伸手示意,焰灵姬笑着递来一卷锦帛。

高景随手将锦帛扔给李牧:“若真有不甘,便打开看看……这是大王给你的。”

李牧未立刻打开,问道:“仅是秦王之意?高景先生没有出力?”

高景笑答:“我只是给大王讲了个故事。”

李牧放下酒杯,正色道:“愿闻其详。”

高景讲述:“昔日山戎攻燕,燕求救于齐。齐桓公应允,携管仲、隰朋出兵击退山戎。春日出征,冬日方归,草木已变,大军迷失山谷。虽多批人探路,仍未果。粮草告急,情况危急。管仲提出让老马领路,齐桓公应允。数匹老马解缰前行,大军随之,终走出山谷。”

李牧愣住:“老马识途,本是常理。”

高景笑道:“齐桓公能将全军生死托付于老马,大王岂会不如?”

李牧顿悟,苦笑:“看来李牧,便是那老马。”

“对未知之事,当虚心学习,哪怕对方是一匹马……如此可少走弯路。”高景正色道,“于你李牧而言,你是狼族不可或缺的老马。”

李牧笑道:“故而你们当初派蒙恬投师于我……蒙恬在此,我这老者岂不多余?”

“两件事。”

高景神色凝重:“其一,蒙恬年幼,学海无涯,三年时光不足以令他比肩于你。

其二,战车虽勇猛,面对灵活多变的骑兵却显得笨拙。

秦国渴求骑兵,而你未曾传授蒙恬组建与训练骑兵之法。”

李牧坦荡回应:“各为其主,我自然不会毫无保留。”

高景点头:“明白……武安君近期可曾造访赵国?”

李牧目 ** 杂地望向高景,道:“高景治国之才,无人能及!”

“多谢武安君赞誉。”

高景行礼:“名家论‘名’与‘实’,赵国虽亡,其名犹存……此乃名存实亡,反之亦然,武安君可懂?”

李牧叹息:“我曾对蒙恬言,若高景胆敢当面劝降,我必拔剑相向,不留其言机!”

高景大笑:“正因如此,我今日才敢前来,且有阴阳家东君与越姬护佑!”

李牧苦笑摇头,又饮一杯,放下酒樽,展开面前锦帛。

览毕,李牧惊讶:“上郡郡守?秦王竟如此信任?”

高景随意道:“疑则不用,用则不疑。”

李牧凝视锦帛,神情复杂,兼带敬佩,终合之,道:“秦王……真乃王者!”

高景笑:“如此王者,能否一统六合?”

李牧深吸一口气,起身退后,单膝跪地,双手捧锦帛,正色:“李牧,领命!”

高景起身扶之,笑道:“李郡守,今后吾等同僚矣!”

“大良造!”李牧似重担卸肩,神情轻松。

颓废之气尽去,锐气焕发,此乃昔日令狼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李牧!

“稍后吾带你上任……”

高景态度亲和许多,携李牧复坐,道:“吾尚有事相询……郡守可见过长城?”

李牧沉思:“燕赵两国长城,吾皆见过,至于秦长城……”

高景释疑:“昔日秦昭王灭义渠,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胡人……若秦、赵、燕三国长城相连,是否能永护中原?”

李牧思索,结合高景所述秦长城之位,道:“言‘永护’略显夸张,但若以长城为前沿,则可攻可守……”

这里长期遭受东胡、林胡、匈奴等外来势力的侵扰,他们频繁南下掠夺赵国的牲畜,并掳走赵人为奴。

胡人骑马技艺高超,每当侵袭云症雁门两地时,总是行动迅捷,骑兵轻松穿越赵军防线,掠夺 ** 后迅速撤离,赵国的战车无法追上,步兵难以阻挡,唯有骑兵能与之一战,但赵国的骑士骑术仍不及胡人,令赵国对胡人无可奈何。

尽管赵人采取了“胡服骑射”的策略,改变服饰并学习胡饶马上射箭技巧,却依旧未能战胜胡人。胡人游牧为生,骑术精湛,马匹众多,赵国只能采取守势,修筑防御工事,依靠骑兵牵制胡人,避免其劫掠。

直到李牧的到来,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他在雁门郡设立官职,促进民生,将税收用于军备,加强骑兵训练。面对匈奴入侵,他命令部众收缩防线,退回营地固守,严禁擅自出击。

这种守势战术一度被赵人讥讽为“怯战”,甚至导致他被撤职。

随后,匈奴再次进犯,雁门郡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边境地区既无法耕作也无法放牧。

这时,才有人意识到李牧的战略智慧,重新请他出山。

李牧随后佯装败退,诱使单于率大军深入,再利用预先埋伏的军队重创敌军,斩杀十余万人,消灭襜褴部落,击败东胡,收降林胡。

此后十多年间,匈奴再未敢接近赵国边境。

值得一提的是,李牧在任期间,雁门郡实现了自给自足,无需赵国其他地区的援助。

这种既能啃制胜又能保障自身发展的战略眼光,正是李牧最为人称道之处。

……

与高景交谈后,李牧的见解让他收获颇丰,于是李牧被带到上郡担任郡守,而高景则匆匆赶往陇西。

他随后从陇西向东行进,途径北地、上郡等地,沿着秦长城前行,再进入赵地,游历代郡、云症雁门等地,最终到达高阙,完成了对赵长城的考察。

之后,他又从造阳出发,经过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地,抵达襄平,完成了对燕长城的考察。

考察完三段长城后,高景绘制了一幅详细的地图,并派人送给李牧和嬴政。

这次旅程耗时一年多。

……

与此同时,秦国朝廷正在筹备灭楚之战。

王翦认为至少需要五十万大军才能确保胜利,而李信则坚持认为二十万大军足以灭楚。

嬴政听后并未立即表态,而是独自回到偏殿沉思。

空旷的大殿内,嬴政突然发问:“李信那边,情形如何?”

一声音回应:“大王,昌平君曾与李信将军交谈,详情不明,但昌平君府中的密探,并未与李信将军接触。”

嬴政语气冷淡:“李信是被昌平君挑拨,还是他们暗中勾结?”

“大王圣裁!”那声音答道。

嬴政微微笑了:“景纯未曾教你们如何分析吗?”

“大王,我等只是耳目,负责汇报所见所闻,至于决断,唯有大王能为之。”

“哦?”

嬴政一笑置之,转而问:“昌平君那边有何新动向?”

“昌平君近期与罗网、农家及一股不明楚国势力接触。”

“罗网……赵高……”

嬴政冷笑:“有趣……还有呢?”

“大泽山农家总部正调动上万人手,前往三川与颍川。”

“去向何处?”

“三川与颍川。”

“扶苏与胡亥呢?”

“潜入颍川的人已被扶苏察觉,正由缉捕司调查,胡亥无动作。”

嬴政冷笑连连,片刻沉默后道:“你退下,继续监视昌平君。”

……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遣李信、蒙恬率二十万大军伐楚。

大军自平舆出发,势如破竹,攻占鄢郢、寝等地,夺取十余城,最终在城父与项燕率领的楚军对峙。

此时,刚占领的陈地突发叛乱,此乃秦军后勤要害。

昌平君 ** 前往陈地,秦王应允。

……

“4.8,此乃自寻死路!”

高景撕碎纸条,随手抛出马车。

赢阴嫚仍沉睡。

焱妃轻替她盖好被子,低声问:“君上所言何人?”

高景叹息:“所有心有不甘之人!下将迎和平,为何总有 ** 挑起战乱?”

“越姬!”

焰灵姬自门外探头,容颜绝美而神情严峻:“奴在此!”

高景呼唤“越姬”,焰灵姬已知事态严重。

“你代我前往颍川。”

高景沉吟:“先寻玄翦,典庆大哥或也在那里……切记,勿让卫庄知晓!”

颍川郡府。

本应于陈地叛乱的昌平君芈启,竟现身此处,与扶苏对坐。

舅甥相对,四周无仆从,一切尽在不言郑

扶苏面容复杂,终于打破沉默:“舅父,您……意图背叛大秦吗?”

话语直接,点破一牵

芈启望着扶苏,轻叹:“臣只是现身,公子便能有此断言……公子已颇具高景的洞察与远见。”

扶苏摇头:“我远不及先生……否则也不会让舅父至此。”

芈启微笑:“公子何以察觉?”

扶苏又叹:“颍川潜伏高手众多,韩国旧贵私会频繁,缉捕司虽全力而为,却成效不佳……

未料卫庄亦会背秦!”

芈启语气温和:“卫庄从未忠于大秦,何来背叛?”

扶苏再叹:“舅父,收手吧,有先生在,有父王在,您不可能成功。”

芈启笑:“扶苏,你已长大……舅舅不愿伤你,望你安分。”

言罢,芈启欲离。

扶苏目送其至门口,道:“昌平君,颍川无恙!”

芈启微顿,回:“颍川之乱,非你我所能定!”

遂头也不回离去。

门外,芈启对侍卫厉声:“看好扶苏公子,不得有误,亦不得伤他!”

“颍川之乱,无人能定,唯高景耳!”

卫庄立雀楼之巅,俯瞰新郑,语气冰冷:“然高景遥远,纵有鬼神之智,亦难作为!”

乐家弄玉、雪女、紫女被囚于此,却无惧色。

紫女笑:“你怕他!”

卫庄剑柄紧握,后平静言:“是,下阴谋者,谁不畏高景?”

“既畏之,何敢叛?”雪女直言。

卫庄环视众人:“我乃纵横者,亦是剑客!因畏而战……你们在雀楼安待,无人能动。”

雪女冷笑:“你或你背后之人,皆不敢动我们!”

卫庄未否认,提剑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