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级研究员”的任命像一道分水岭,将李云龙的医院生活划入了最后的倒计时。尽管伤腿远未痊愈,康复训练依旧痛苦而漫长,但一种无形的紧迫感开始笼罩着他。他知道,自己停留在这片相对静止的伤员世界里的时间不多了。

心态的转变带来行为模式的细微调整。他依旧刻苦进行康复训练,但花费更多的时间沉浸在思考和记录上。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与赵永胜讨论,开始更有目的地向其他伤势较轻、来自不同部队的伤员询问他们的作战经历,特别是关于应对美军各种战术和装备的细节,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他都仔细聆听,默默记下或在纸上勾勒几笔。

他发现,即使是最普通的战士,在血火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朴素经验:如何利用弹坑快速跃进,如何判断炮击落点,如何用简陋的工具对付坦克履带,如何在夜间识别敌军口令和调动……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与他来自未来的系统军事理念相互碰撞、印证、融合,使他脑海中的战术体系变得更加丰满和接地气。

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这些日子的所思所想。除了那份详尽的阻击战总结,他又开始起草一份更宏观的、题为《关于当前形势下改进我军阵地防御与进攻战术的若干思考》的材料。字迹依旧拙劣,但条理愈发清晰。他着重强调了坑道体系的完善与伪装、反坦克火力的组织与协同、步炮协同的简化信号、以及分队夜间渗透袭击的战术要点等内容。他知道,这些东西一旦形成系统,对前线部队将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医院方面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政治协理员几乎每都会来转转,不再是泛泛的问候,而是会带来一些司令部研究室那边传来的非保密性文件、敌军情报通报摘要,甚至是一些缴获的美军装备的简单明书(往往是朝文或英文,需要找人翻译),让他提前熟悉情况和研究方向。

主治医生也调整了他的康复方案,更加注重上肢力量和核心肌群的训练,为将来可能的拄拐行走和伏案工作做准备。“李研究员,以后怕是得多用脑子,少跑路了,但这身体底子不能垮。”医生的话带着一丝幽默,却也点明了他未来的工作状态。

离别的气氛渐渐浓郁起来。赵永胜的伤势恢复神速,已经确定将于近期归队补充到一线部队。这个憨厚的汉子既为师长有了更好的去处而高兴,又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难过。他变得更沉默了,只是更加卖力地协助李云龙进行每一次康复训练,仿佛想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完。

“回去以后,遇事多动脑子,别光想着硬冲。”李云龙在一次训练间隙,喘着粗气叮嘱道,“咱们总结的那些东西,活学活用。告诉弟兄们,怎么用最的代价,换敌人最大的伤亡,这才是真本事!”

“俺记住了,师长!”赵永胜重重点头,眼圈有些发红,“您……您也多保重!等俺立了功,向您报告!”

那个肺叶受赡战士和冻赡战士,也知道李云龙快要离开了。他们没有什么能送的,只是有时会默默地把护士多给的一点点热水或者一块干净的纱布留给李云龙。那种无声的、质朴的情感,让李云龙心里暖烘烘的,又沉甸甸的。

终于,出发的命令下来了。一辆美制吉普车(缴获的战利品)开到了医院山谷,来接李云龙前往设在更后方一个大型矿洞里的志愿军司令部战术研究室。

离别的时刻到了。李云龙已经能在双拐的支撑下,极其艰难地挪动几步。他拒绝粒架,坚持要自己拄着拐走出帐篷。

帐篷里的伤员们都挣扎着坐起来,或者望向他。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有一道道复杂的目光:有敬佩,有不舍,有祝福,也有对他能先行离开的羡慕。

“同志们……安心养伤……”李云龙环视了一圈这些共度了艰难时光的战友,喉咙有些发紧,“以后……战场上见!”

“李研究员(师长)保重!”伤员们纷纷道,声音参差不齐,却同样真诚。

赵永胜搀扶着李云龙的一只胳膊,一步一步,极其缓慢地挪出帐篷。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却带着一丝自由的气息。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吉普车旁,政治协理员和主治医生都在等候。医生最后检查了一下他的夹板固定情况,又叮嘱了一遍注意事项。协理员则递给他一个崭新的军用水壶和一个鼓鼓囊囊的文件袋:“李研究员,这是你的介绍信和一些相关资料。车会直接送你到研究室报到。那里条件会好一些,也有更好的医生,继续安心康复。”

李云龙接过东西,郑重地点零头:“谢谢这段时间的照顾。”

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顶低矮、破旧却承载了无数痛苦、挣扎、温暖与希望的伤员帐篷,然后深吸一口气,在赵永胜和司机的帮助下,艰难地爬上了吉普车的副驾驶位置。双拐被放在了后座。

发动机轰鸣起来。赵永胜站在车旁,用力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嘴唇动了动,最终什么也没出来,只是用力地挥着手。

吉普车缓缓启动,颠簸着驶离医院山谷。李云龙透过车窗,看着那些熟悉的帐篷、忙碌的白色身影和站岗的哨兵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视野郑

道路崎岖不平,吉普车颠簸得厉害,每一次震动都透过座椅清晰地传递到他的伤处,带来阵阵酸痛。但他毫不在意,只是目光投向远方。

车窗外,是朝鲜冬季荒凉而肃杀的山野,被冰雪覆盖,寂静无声,却仿佛隐藏着无穷的力量。吉普车如同一个的甲虫,在这片广袤而经历过无数血火洗礼的土地上,向着新的使命,艰难却坚定地前校

李云龙摸了摸身边那个装满材料的文件袋,又感受了一下伤腿传来的、清晰存在的疼痛。他知道,一段经历结束了,另一段全新的、未知的、同样充满挑战的征程,刚刚开始。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要考虑一个师、一个阵地的指挥员,他要去往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影响更多的部队,去迎接这场现代化战争带来的更深层次的考验。

吉普车卷起雪沫,在蜿蜒的山路上,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延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