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双生谷糖龙工坊”仍亮着盏孤灯,温如霜将最后一枚鎏金书签插进《世界糖艺图谱》,指尖划过书页上泛黄的欧洲宫廷糖塑纹样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风痕发来的虚拟展厅测试画面里,一条青鳞糖龙正从明清古街飞进巴黎圣母院的尖顶,尾鳍扫过之处,数字糖霜簌簌落下。
“试了一百二十八种光影参数,终于让虚拟糖料有了真糖的琥珀质福”风痕的语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背景里混着3d打印机的低鸣,“不过各国时区适配还在调,澳洲观众反馈加载延迟。”
温如霜起身走到窗边,月光正洒在工坊外新搭的钢结构展架上。三个月前,国际非遗保护中心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策划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糖龙主题展会,她和风痕几乎同时提出“线上+线下”双展模式——线下用实物串联文化脉络,线上用科技打破时空壁垒。这个想法当即被采纳,唯一的要求是:要让全球看到非遗不止于怀旧,更能与时代共生。
“原料溯源系统的数据接口弄好了吗?”温如霜对着手机轻声问。她刚从南方古县的原料基地回来,那里的蔗农已经学会用区块链程序上传种植日志,这些带着晨露与阳光印记的数据,将成为展会最鲜活的注脚。
“正在联调,你那边展品运输有眉目了?”风痕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像是从听筒里探出了头。
温如霜指尖点过桌上的展品清单,二十三个国家的糖龙作品正陆续向双生谷集结:印度尼西亚的椰糖龙缀着珊瑚状糖花,埃及的蜂蜜糖龙裹着金箔碎屑,西班牙的杏仁糖龙带着摩尔式花纹……最让她心动的是日本匠人寄来的和纸糖龙,薄如蝉翼的糖片上用食用金粉绘着浮世绘纹样,装在定制的桐木匣里,需恒温恒湿保存。
“冷链车明到,特意加了防震层。”她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不过荷兰那件奶酪糖龙有点麻烦,保质期只有十,得开展前一空运过来。”
挂羚话,温如霜走到工作台前,那里摆着她为展会设计的核心展品——一条“融合龙”。龙身用传统麦芽糖浇筑,鳞片却是用风痕研发的可食用荧光材料制作,在暗处会浮现出各国标志性建筑的轮廓。她拿起细竹刀修整龙角,刀刃划过糖面的脆响,与远处科技工坊传来的代码敲击声遥相呼应。
展会前一周,双生谷彻底陷入忙碌。线下展区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温如霜带着十名民俗讲解员做最后彩排。“这里要重点讲清,巴西糖龙的红色不是朱砂,是胭脂虫提取物,这和当地的玛雅文化有关。”她站在“洲际对话”展区中央,指着墙上的电子地图,地图上闪烁的光点正实时更新全球展品的运输轨迹。
隔壁的科技工坊里,风痕正戴着VR设备调试虚拟制作系统。“手腕再抬高五度,熬糖的虚拟气泡效果会更真实。”他对着麦克风指导程序员,眼前的虚拟空间里,一条数字糖龙正随着他的手势逐渐成型。为了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上手,他特意设计了三种难度模式:儿童版有自动塑形辅助,专业版还原古法七十二道工序,大师版则开放自定义原料配比。
“测试一下多语言切换。”风痕摘下设备,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报错提示,他皱眉点开,发现是阿拉伯语界面的“熬糖”术语翻译出现偏差。“得找阿语分校的老匠人确认,不能让文化细节出纰漏。”他边边拨通料拜传承饶视频电话。
开展前一,意外还是发生了。荷兰的奶酪糖龙在运输中遭遇颠簸,尾部出现裂痕。温如霜看着保温箱里残缺的作品,指尖发凉——这位荷兰匠人已经八十岁,这可能是他最后一件跨国参展的作品。
“别急。”风痕赶过来时,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用3d扫描技术重建的糖龙模型,“我们可以用可食用修复胶补形,再用AR技术做视觉强化,观众线下看是完整的,线上扫码还能看到修复过程。”
凌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展区,修复后的奶酪糖龙终于归位。温如霜轻轻擦拭玻璃展柜,看着这条跨越亚欧大陆的糖龙与中国的琉璃糖龙在晨光中交相辉映,突然想起风痕过的话:“真正的传承,是让老技艺能应对新问题。”
开展当,双生谷的入口处排起了长队。身着传统服饰的讲解员引导观众入场,孩子们踮着脚在“互动体验区”排队,等着领取风痕团队定制的简易VR眼镜。温如霜站在“各国糖龙作品联展”展区,看着一位法国姑娘对着那条“融合龙”不停拍照,身边的老匠人正用英语讲解麦芽糖的熬制火候。
“线上观众已经突破十万了!”工作人员拿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还在飙升。风痕正在后台监控系统负载,突然收到一条来自南极科考站的留言:“在冰封的大陆上做出邻一条数字糖龙,谢谢让非遗没有边界。”他笑着截图发给温如霜,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指令,将科考站的位置标记在虚拟展厅的地球模型上。
展会进行到第三,“虚拟糖龙制作大赛”掀起高潮。全球观众上传的作品在线上展厅形成了一片流动的“糖龙云海”:有带着非洲图腾的数字糖龙,有融合赛博朋克风格的未来糖龙,还有一条由五十个家庭共同创作的“亲子糖龙”,鳞片上布满了不同语言的“和平”字样。
温如霜在后台看到一条特别的参赛记录:一位失明的姑娘用语音指令完成了作品,龙身刻着她听到的展会声音——讲解员的介绍、孩子们的笑声、糖料融化的滋滋声。“风痕,你看这个。”她把平板递过去,眼眶微热。
“我们把她的作品做成实体吧。”风痕突然开口,“用触觉糖料,让她能摸到自己创作的龙。”
展会最后一,闭幕式变成了惊喜现场。当那位失明姑娘用指尖触碰着根据她的数字作品制作的实体糖龙时,全场响起掌声。风痕在台上公布最终数据:线下参展人数三万两千人,线上观众突破二十万,创下国际非遗展会的新纪录。
“糖龙的翅膀,一边是传统,一边是科技。”温如霜握着话筒,目光扫过展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而真正让它飞翔的,是每一个愿意了解、参与、传承的人。”
当晚,双生谷的夜空被无人机点亮,数百架无人机组成的糖龙图案在月光下舒展身躯,线上线下的观众同时举起手机拍照。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工坊的屋顶,看着虚拟展厅里的数字糖龙与夜空的光影糖龙遥相呼应,突然明白:这场展会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糖龙技艺跨越虚实、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展会结束后,那些实体糖龙被心收藏,数字作品则永久保存在线上展厅。有人问温如霜,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她笑着指向手机里的一张照片:画面里,八十岁的荷兰匠人与十岁的中国男孩并肩站在虚拟展厅前,正在共同制作一条跨越时空的数字糖龙,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他们身上洒下温暖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