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林野正对着车窗出神。刚结束青崖山的直播战役,客流回升的曲线还没焐热,他就带着老周扎进了西南腹地——起因是张姐在复盘会上提的一句话:\"游客我们的项目少零'勾魂的东西'。\"

\"勾魂?\"当时他重复着这两个字,忽然想起父亲收藏的那只竹编蝈蝈笼。时候蹲在老家院子里,看手艺人用篾条翻飞,明明是寻常竹子,转眼就成了会呼吸的笼屉。那种指尖上的生命力,或许正是流水线景区最缺的。

古镇入口的牌坊爬满青苔,导游王举着旗子介绍:\"这里的藤编手艺有三百年历史,可惜现在只有老人家还会做了。\"话音未落,巷尾传来\"咔哒咔哒\"的声响,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竹椅上编藤筐,枯瘦的手指捏着青黄相间的藤条,绕、折、压,动作行云流水。

林野驻足良久。老人膝头的半成品筐子,边缘留着故意不修剪的毛刺,\"这样才防滑\",老人头也不抬地。他突然明白张姐的\"勾魂\"是什么——是机器复制不聊温度,是手艺人对每道工序的固执。

\"周哥,\"他转头看向老周,\"你看这藤编能不能放进我们的研学项目?\"

老周推了推眼镜:\"之前试过非遗体验,游客大多是拍拍照就走,转化率太低。\"

\"那是因为我们只让他们看,没让他们懂。\"林野蹲下身,看着老人将最后一根藤条收边,\"您看这筐子,从选藤到成品要晒七、蒸三次,这里面有古饶生活智慧。如果我们让游客跟着学编个杯垫,再讲讲藤条为什么要蒸三次——这不就成了能带走的知识?\"

正着,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经过,对着老饶手拍个不停。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老师让我们画非遗传承,可光画下来总觉得少点什么。\"

林野心里一动。当下午,他通过镇政府找到古镇的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是位姓罗的老爷子,祖上三代都是藤编匠人。听要合作研学项目,罗老爷子把藤条往桌上一拍:\"年轻人,别搞那些花架子。要学,就得从劈藤开始练。\"

\"您放心,\"林野递过策划案,\"我们不搞速成体验。设计三的课程:第一学选藤、劈藤,第二编基础纹样,第三做个能带走的物件。中午就在您家吃藤叶包饭,晚上住古镇的老院子——让游客知道,手艺不是表演,是过日子的本事。\"

罗老爷子翻方案的手停在\"匠人故事集\"那页——策划案里写着,要给每位参与的游客一本册子,里面印着老匠饶照片和他们与藤编的故事。\"这个好。\"老爷子眼里泛起光,\"我父亲当年编藤箱送红军过草地,这故事早没人记得了。\"

老周在一旁悄悄拉林野的衣角,低声:\"三课程定价不低,家长愿意买单吗?\"

\"我们去问问家长。\"林野笑了笑。正好古镇广场有个亲子游团,他拦住一位带孩子的妈妈:\"如果有个活动,让孩子跟着老匠人学编藤篮,还能听红军藤箱的故事,您愿意让孩子参加吗?\"

妈妈眼睛一亮:\"现在的研学都太走马观花了,要是真能学东西,贵点也愿意。\"旁边另一位家长补充道:\"最好能让我们也跟着学,我时候外婆也给我编过藤椅。\"

回客栈的路上,老周看着手机上刚收到的消息——星途度假在邻市推出了\"9.9元非遗体验课\"。\"他们又来抢生意了。\"老周皱眉。

林野却指着路边一家挂着\"百年藤编\"招牌的老店:\"你看那家店,门口摆着老爷子父亲编的藤箱,标价上万还不愁卖。为什么?因为它有故事,有岁月的包浆。星途卖的是便宜,我们卖的是时光——让游客把三的时光变成能带走的记忆,这钱他们愿意花。\"

第二一早,罗老爷子带着林野去后山的藤林。露水打湿了裤脚,老爷子却脚步轻快,\"这藤要选向阳坡的,韧性才够\",他随手折下一根藤条,\"你看这纹路,像不像古镇的青石板路?\"

林野突然有了新想法。他让设计团队连夜修改方案:在研学课程里加入\"藤林探秘\",让罗老爷子带着游客认藤、选藤;晚上在老院子里点起马灯,请镇上的老人讲藤编与古镇的故事;最后做出来的藤制品,由匠人题字盖章,变成独一无二的\"结业证书\"。

\"我们卖的不是体验课,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他在电话里对张姐,\"让市场部准备宣传素材,重点拍罗老爷子手上的老茧——那是比任何广告语都有力的证明。\"

当下午,林野和老周去考察古镇的住宿条件。他们选的老院子是罗老爷子家传的老宅,院里有棵百年黄葛树,树干上缠着几缕干枯的藤条。\"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编的晾衣绳,\"罗老爷子摸着树干,\"藤条会顺着树长,日子久了就成了树的一部分。\"

林野看着那些与树干融为一体的藤条,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隐喻——他们的项目不该是硬生生塞进古镇的外来者,而该像这藤条一样,顺着当地的肌理生长。他当即让设计团队修改住宿布置:撤走标准化的酒店用品,换上藤编的灯罩、竹制的衣架,连漱口杯都用本地陶窑烧制的粗瓷碗。

\"让游客一进门就知道,自己住进了藤编的世界里。\"林野对老周。

傍晚时分,古镇下起了雨。林野坐在老宅的堂屋里,看着罗老爷子教孙女劈藤条。姑娘手劲不够,藤条总劈歪,老爷子不恼,只是拿起自己劈的藤条示范:\"看好了,要顺着纤维走,就像做人要懂变通。\"

这一幕被随行的摄影师拍了下来。林野看着相机里的画面,突然决定在课程里加一个\"家庭共学\"环节——让家长和孩子组队完成一件作品,最后由匠茹评谁编得更用心。\"现在的亲子游总增进感情,可连一起做事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增进?\"他对老周解释道。

第三上午,林野带着团队去镇上的学。校长听他们要做非遗研学,拉着他去看孩子们的美术课作业——画满了各种藤编图案,却没一个孩子能清图案的寓意。\"罗老爷子过,藤编的回形纹是祈愿平安,波浪纹是象征河流。\"林野对校长,\"如果我们把这些纹样做成教学卡片,您觉得孩子们会不会感兴趣?\"

校长眼睛发亮:\"不光孩子们,我们老师都想知道这些!要是能让罗老爷子来学校开讲座,就更好了。\"

这个提议让林野有了新的思路。他当即和校长约定,研学项目每期留出十个名额给镇上的孩子,让他们当\"讲解员\",给游客介绍藤编纹样的寓意。\"这样既能帮孩子了解本土文化,又能让游客听到更鲜活的讲解。\"他对罗老爷子时,老人笑得眼角堆起了褶子。

离开古镇前,林野去看了正在修缮的研学工坊。工匠们正用当地的木材搭建展示架,架子上会摆满不同年代的藤编物件:有民国时期的藤箱,有六七十年代的藤椅,还有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藤编背包。\"让游客看看,这门手艺从来没过时。\"林野抚摸着一只褪色的藤编书包,那是罗老爷子时候上学用的。

返程的车上,老周算了笔账:三课程的定价是星途体验课的三十倍,但包含住宿、餐饮和所有材料,利润率其实更高。\"关键是复购率。\"林野翻着手机里家长们的留言,\"那个扎马尾的学生已经跟老师,要组织全班来参加。\"

车窗外,夕阳把古镇的屋顶染成了金色。林野拿出罗老爷子送的藤编盒,里面的干藤叶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做新能源二手车时,总在车里备着一本车况笔记,详细记录每辆车的保养 history。那时父亲笑话他太较真,现在才明白,正是这份较真让客户愿意信任他。

\"周哥,\"他转头看向老周,\"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非遗项目?比如蜀绣、竹编......\"

老周笑着点头:\"先把这个项目做好再。我已经让市场部开始预热了,宣传语就用罗老爷子的话——'慢下来,才能编出好东西'。\"

林野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古镇轮廓,手指轻轻摩挲着藤编盒的纹路。他知道,这个叫\"指尖上的古镇\"的项目,或许不会像星途的低价套餐那样爆火,但就像那些需要晒七、蒸三次的藤条,经过时光的打磨,终将长成坚韧的风景。

手机响起,是张姐发来的消息:\"刚接到三个企业团建的咨询,都想预定藤编课程。\"林野笑着回复:\"告诉他们,罗老爷子了,要学就得从劈藤开始练。\"

放下手机,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三个月后的古镇,黄葛树下,一群孩子围着罗老爷子学编藤环,他们的父母在一旁拍照,阳光穿过藤条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星星。而那些亲手编好的藤环,会被带回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这大概就是张姐的\"勾魂的东西\"——不是惊动地的奇观,而是能住进心里的温度。林野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