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半场的温馨浪漫,电影开始进入真正点题的下半场。
至此,电影也撕开了此前刻意营造的“伪和平”的氛围,战争对于平民,乃至刘家这种特权阶级无差别的残酷,开始展现在全场观众面前。
出于对日军残暴行径的痛恨,女主选择帮某个疑似地下党的同事做了掩护,最终惨遭牵连,一家三口被关进了集中营。
通过主角一家的视角,在正式入营前,电影只略微展示了一丝集中营生活的黑暗。
比如沿途的犯人通通面黄肌瘦,时不时有人被日军拖出来当众殴打,以及广场中心,一大群犯错的侨民,面朝东京方向下跪忏悔。
便让习惯了上半场浪漫氛围的观众,忍不住开始唉声叹气。
残酷的真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半场的时间树立一个虚假的幸福,然后再用半场的时间一点点的摧毁给你看。
尤其是在押运途中,山纯真的眼神里,不时透露出的紧张不安,已经让一些感性的观众,忍不住要哭出来。
恰巧今是山的生日,于是刘亦非和张潇辰一直在车上安慰,待会要带山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这才使得山恢复了镇定。
男女主越是纠结,观众便越是心疼。
毕竟设身处地的想,如果遭遇这一切的是他们,他们又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我们被关进了一个名为集中营的黑暗之地呢?
另外,当山知道一切真相的时候,该有多绝望啊!
陈恺歌看到这一幕,内心也是十分激动。
“我就知道!”
“既然开局点出了女主一家骨子里的民族自豪,那后续的冲突被捕,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还有明明是一部描述战争、集中营的电影,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喜剧元素,以及花费大量篇幅讲述刘灵玉和张友生的爱情?”
“这恰恰是这部《美丽人生》的高明之处!”
“张潇辰选择采用一种对比的方式,通过和前半部分主角一家饶幸福生活作对比,侧面展示集中营,乃至战争的残酷,这可比直接从头到尾描述战争残酷的电影,高明太多太多了!”
“毕竟以前的生活有多幸福,后面集中营的生活就有多痛苦;影片整体基调越是幽默,就越能凸显出结局的悲伤;没有经历过和平,又怎么体会战争的残酷呢?”
这些隐藏在电影底层的镜头语言,初看观众是不太能理解的。
他们只能被动的,跟随张潇辰影片中的节奏,情绪不断起伏,仿佛有一双无情大手,将他们的喜怒哀乐,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这,恰恰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
甚至,陈恺歌可以由垂推出,男主女大概率要死一个。
因为唯有死亡,才能真正将日军的残忍,集中营的残酷渲染到极致。
总之一句话!
一切都在张潇辰的计划之中!
陈恺歌环顾四周,周围一圈国内的导演,有一一,没一个能拍出这种架构的。
老谋子也不校
可能影片中一些光影效果,包括色彩选择上,有点老谋子的影子。
其他剧情结构,画面构图,种种隐喻和象征,包括细节刻画,明显都是张潇辰这家伙的风格。
只能,张这孩子,绝对是华夏影史诞生以来的历史第一人!
而能与之相媲美的,想必只有同为金棕榈导演的他了吧?
也不怪陈大导演如此自信,实在是在张潇辰横空出世之前,华语电影导演圈都是帮什么虫豸?
老一辈的已经退隐江湖。
跟他一辈的老谋子,曾经他的弟。
他承认对方在光影构图,以及色彩掌控力上有一定造诣。
但也仅此而已。
导演最核心的讲故事能力,老谋子也不过路边一条。
至于号称开创贺岁片概念,最懂华国观众需求的冯晓刚。
陈恺歌就更看不上了,混混顽主一枚嘛!
吹再狠,也不过是风口上的那头猪,这几年不就原形毕露了么?
不像他,一把年纪了,还在努力尝试拓宽华语类型电影的边际。
至于除张潇辰之外的年轻一代,要么脑袋空空,要么还处在对西方大师拙劣的模仿阶段。
压根就连自己的风格都没形成。
这也是陈恺歌为什么对张潇辰倍加推崇的原因。
纵观对方一路走来。
无论是对光影、色彩的掌控,还是画面构图、镜头语言,亦或者电影本身的节奏福
张潇辰可以是超级全才,历史超巨级别。
旁人有了他这样的成就,早就飘飘然了。
就像他,当年拿下金棕榈,踏上人生巅峰,意气风发。
最终不还是回归了平凡?
但张潇辰不是!
他还在继续向上攀登,还在继续对外扩张,尝试新类型电影。
旺达那边传来的最新消息,张潇辰在打造华国电影工业的同时,还在尝试打入好莱坞市场。
别人都是争做买办,他却反过来自主研发加出口。
要知道他这会才28岁,距离人类理论上的生理巅峰,还有数十年。
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未来能抵达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陈恺歌都有点不敢想象。
但是有一点,张潇辰未来的历史地位越高,陈恺歌这个与之并肩的金棕榈大导,含金量自然也就越高。
这很合理吧?
……
……
影片仍在继续。
主角一家被编入了一间已有近40人居住的大监室。
面对山的追问,静下心来的主角二人终于编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谎言——
这是一场大型游戏!
黄衣服的日本军人都是Npc,其余都是参赛者。
达成条件便能获得积分。
中途犯错会被直接送回家游戏结束。
集满1000分,游戏也会结束,胜者将会收获一架真实的飞机。
老实,这个游戏设定只能离谱至极,甚至逻辑都无法完成自洽,但山没有怀疑,而是陷入了1000分就能收获大飞机的兴奋郑
倒是隔壁床位的囚犯,在听到懂华语人士的解释后,对主角一家人非常不满。
长期监禁,缺衣少食,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让集中营里每一个人都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
在此环境下,主角一家开启了艰难求生。
比其他囚犯更艰难的是,主角二人每还要思考各种对策,以此来应对山的追问,打消孩子的疑虑。
但相对应的,一家三口也各自有了明确的目标,不至于在这暗无日的关押生活中彻底沉沦。
山一心只想尽快凑满1000分,为此他可以忍冻挨饿。
主角二人则是能瞒多久是多久,最好能一直瞒到集中营解散!
一家三口,彼此成为了对方的依靠。
渐渐的,这种积极的态度感染了同监室的狱友们。
他们不再对主角报以冷漠无视或戏弄挑衅的态度,而是将他们视作同伴,甚至帮他们一起圆谎。
中间张友生的裁缝能力,以及刘灵玉学校助教的身份,自然也帮了大忙。
还有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那便是影片中山的饰演者,荣梓山朋友的演技。
“张潇辰是怎么做到的?”
“通过这个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无时无刻都在疑惑,孩子到底知不知道父母在骗他?”
“究竟是父母守护着孩子的心灵,还是一家人心照不宣的爱?”
陈恺歌内心窃窃私语道。
他很确定,这就是张潇辰故意而为之的。
张潇辰就是想要引导观众往这个方向思考,以此来最大程度的触动观众。
这些意图,他都看懂了。
但问题是。
“学不来!”
“根本学不来啊!”
“怎么张这家伙,调教演员也这么有一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