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N次元 > 我,孙山,科举 > 第23章 状元不是大白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章 状元不是大白菜

周二郎笑着:“大姐就是好的,为孙家村着想,特意运了些衣服回来。”

听大舅哥运了4大麻袋,不别的,就单单这堆旧衣服值不少银子。还是府城弄过来,料子肯定不错,更值钱。

真羡慕孙家村的人。

孙姑认同地点头,问德哥儿兄弟:“德哥儿,永哥儿,你阿爹阿娘呢?”

永哥儿指了指祠堂的方向:“还在祠堂那边,和村里人吹水呢。”

这话一出,惹得大家哈哈笑。

孙大姑从堂屋出来,看到大家笑,连忙问道:“笑什么了?”

看到孙山,拍了拍他的脑袋:“热闹看完了?村长发完衣服了?”

孙山点零头:“发了,全发下去了,村里人谢谢大姑。”

孙大姑笑了笑。

何姑爷也走了出来,笑着:“能帮到村里人,你大姑就开心。”

孙山看到大姑丈是真心的,第一次正式打量他,不高偏瘦,但长得浓眉大眼,很有精神。

或许这就是气质,一看这人就心胸宽厚。

也是,如果不宽厚,这些年大姑也不敢补贴娘家了。这个年代,就算女子再有本事,始终还是要依附男子。

黄氏从堂屋走出来,笑着:“都进来,站在院子里干什么?”

今黄氏开心,大闺女在,闺女在,三个儿子也在,一年一次,或者两年一次才能聚齐人。

看到白白净净的周大宝,摸了摸他的脸,亲昵地:“春娇,大宝是今年送去启蒙的吧?”

去年就送了大宝去读书,后来闺女也再没提起,不知道送了还是没送。

孙春娇白了一眼周二朗,撇了撇嘴:“今年年中送去的,人家夫子,送得晚了,就该5岁的时候送去。”

孙伯民从堂屋拿了些野山茶出来,惊讶地问:“什么?要5岁送去?”

看了一眼孙山,我家山子已经5岁了,过年就6岁了,是不是晚了?

周二郎讪讪地:“没有晚的,别听春娇乱,人家夫子是,想科举的就应该早点送去,不想科举,只想识字的,7岁送去也不迟。”

孙伯民听到后,舒了一口气,不迟就好,最怕山子错过最好的识字时间。

孙伯民是读过书,但阿爹死后,早早退学,奔波找吃的,早就忘记识字那段时光了。现在字也大概有印象,真要写,恐怕也写不齐全。

孙春娇不服气了,嘟囔着:“怎么了,我家大宝就不能科举?要是早点送去,大宝还能给考个状元回来呢。”

村里前些日子来了个戏班子,轮流在县里周围循环演出,其中一部就是演农家子中状元后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荣归故里的戏。

看得孙春娇眼热,觉得自家大宝也能中状元,就想到送去夫子那认字,夫子的话。

夫子原话是问他们夫妻,孩子是来考科举,还是识字将来好找工作的。

两夫妻也不懂,让夫子看着办。

夫子想着来这里科考的人太少了,看周大宝穿着不错(当时周大宝特意穿上孙大姑从府城带来的料子做的新衣裳),以为他们家有条件送去科举。

便对夫妻俩,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有慧根,就科考,如果没有,就认识些字,将来好找工作。

后来大半年的学习,夫子秉承着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不浪费父母钱财的原则。

认为周大宝走科举之路实在太难,所以建议他们放弃。

当然话可不能孩子愚笨,这样做不仅伤孩子父母的心,还让自己名声不好。

夫子就,夫妻俩送来的时间太晚了,要科举5岁送来,还有机会。

但你们错过了,建议走识字路线。

所以才有孙春娇抱怨周家送孩子识字太晚,毕竟当初孙春娇一直吵着要送大宝去读书,周家嫌浪费银子,觉得孩子太,学不到东西,一直拖到7岁才送去。

黄氏看到闺女竟然敢当面顶二姑爷,赶紧圆话:“你以为考状元那么容易,科考一事,问问大姐夫就知道。”

何家也没底气考状元,你一个农村子竟然喊大话。

孙大姑附和着黄氏:“阿娘得对,何家够厉害了吧,特别是京城的嫡支,条件够优越了吧,这么多年,何家也没出个状元。”

顿了顿,拍了拍孙妹的手:“大姐今话就不客气,你不开心,我也要的,在外莫要什么考状元之类的话,不懂的还好,懂得肯定笑你。”

孙春娇最,孙大姑比她大了整整10年,大姐的话比阿娘的还管用,如今听到大姐批评,心里很委屈,一言不发地坐着。

周二郎看气氛有点凝重,打岔:“大姐,春娇的性子,你最懂的,她就喜欢在家里,外面可不敢。”

使了个眼色给媳妇,也不看看什么时候,大姐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还快点讨好,莫要惹大姐生气。

何姑爷笑着问:“大宝,在学堂学得怎样,识哪些字?”

赶紧岔开话题,姨妹乡村长大,不懂很正常,以为状元是大白菜,随便要。何家百年来,也没出过一个状元呢。

周大宝斯斯文文地坐在黄氏下面,听到阿娘考状元,怪不好意思的,听到姨丈问话,腼腆地:“《千字文》还未学完,只识几个字。”

倒是稳重的,跟孙春娇的性子完全不一样。

孙大姑听到外甥识字,鼓励地:“大宝好样的,好好学哈。”

周二郎在一边附和:“大姐,肯定要他好好识字,交了银子的呢。”

孙山听到读书的事,很有兴趣地问:“姑丈,宝表哥的学费怎么算?”

大家听到孙山的问话,一愣,想不到子会问这个问题。

孙春娇想也没想:“一年要交3两银子呢,书本笔墨另算,自己去书斋买,去夫子那买都行,看你要怎样的。哎,大大,半年就花了5两银子。”

喝了一口茶,看着孙大姑:“读书真费银子。”

还是大姐好命,嫁到何家,根本不用愁哥们的读书银,不像我,这些年存的补贴进去。

孙春兰点头:“读书的确费银子,大宝,可要好好学,识字,将来也好找工。”

大宝点零头,表示知道了。

这时候,孙山阿娘苏氏从外面走来,笑着:“阿娘,大姐,中午了,该时候吃饭了。”

平时一两餐,中午是不吃的。但孙大姑是贵客,自然按照何家一日三餐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