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对海权认知不够,若能留下一颗海权启蒙的种子,任其生根发芽,已有的时空是枉然,这个平行的时空,子孙后代或许能少受些磨难。
李承乾沉默片刻,开口道:“海权,陛下可以理解为朝廷对海洋的控制和利用,在未来有专门的海军,对领海进行巡航保护,维护海权。”
“海军?”又是一个新知识点,李世民追问道:“朕目前所见,只能是航运与渔业。听你这么,在未来海洋作用应该极大,否则不至于组建军队。”
李承乾道:“海洋不仅有航运和渔业,还有海底的油气、矿产等资源。这些都是次要的,维护国家安全,才是重视海权的重中之重。”
李世民道:“未来可以在海上驻兵吗?如若不能,那维护海权如何上升到维护国家安全层面。”
肚子饿的难受,皇帝还要问东问西,李承乾颇为无奈,却不好拂皇帝的颜面,“未来有航母,非常时期,可以在海上驻兵,同陛下打高昌的道理是一样的,未来的人争海权,也是将战争推到国土之外。”
“航母?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李承乾点头轻笑,脸上满是骄傲之色,“陛下若能去未来,有机会臣可以带您去看航母。”
“这种东西可以看吗?”
李承乾笑道:“有些航母是对公众开放的,亲眼见证一个国家的强大,也是培养老百姓自豪感,以及对国家认同感,提高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所以,哪怕朕给你太子的位置,你也仍然以未来那个时代为荣?”
李承乾道:“若陛下见到那个时代,也会以后人为荣的。”
“你的海权,目前大唐能获利的只有航运和渔业,海底的那些东西,大唐没有能力去获取。海上外敌入侵,没有你的航母,也很难将战火推出国土。”
李承乾点点头,海权同科学技术挂钩太强,大唐不具备这个条件,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就算皇帝以强权进行海权维护,也很快就会夭折。
“臣只是告诉陛下这个概念,希望陛下可以将这个概念写入史书,种下一颗种子,未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自有后人去浇灌这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可以庇佑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树。”
李世民叹气,“你总科技生产力,不用到高科技,朕若是要对倭寇开战,你可能助朕一臂之力?”
李承乾思索片刻,“臣可以改良战船,火器。”
“朕记得你过,高先生当过五年的兵,他没跟你讲过训练有关的东西?”
李承乾笑道:“这个还真巧,老高就是海军士兵,不过臣没问过,臣又不打算参军,问那些做什么?”
“你……”李世民恨铁不成钢看了李承乾半晌,最后都化作一句:“没出息,朕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儿子。”
李承乾抿嘴轻笑,向皇帝道:“那陛下找几个和尚道士,把臣送回去,换个有出息的过来。”
话音未落,李世民脸色添了几分悲凉,问李承乾:“那个你,他不能回来吗?借尸还魂,一具尸体而已,朕可以找来。”
李承乾顿了一顿,皇帝对初始化他还有情义,想想也是,没有情义,初始化的他哪里敢那么造次,单凭那句“李后”就足以让皇帝恼羞成怒杀人。
“朕可以给他封王,不做太子,只做朕的儿子。”
李承乾摇摇头,“陛下,您始终都是君,哪怕不做太子,另一个我也不可能放下芥蒂,把您当做一个父亲,那样做太危险了。”
罢了,不这个话题,李世民起早朝上的事情,“早朝朕已经下诏,尉迟恭为陇右道行军大总管,尉迟宝琳为明威将军,出征高昌。西州设立之后,以张亮为刺史,杜荷为太守,负责善后事宜。”
尉迟宝琳单纯过去刷经验,回来调入京任职,也有军功能服众。
刺史是军政长官,太守是行政长官,张亮深谙地方治理之道的,杜荷若不能胜任太守,也还有张亮兜底。
尉迟宝琳或者杜荷,都是崇贤馆在编人员,皇帝这一番安排,是在为他培养班底。
“陛下的苦心,臣都明白,谢陛下。”
李世民沉默良久,“若不是骑虎难下,朕更希望另一你回来。你做你的高明,肆无忌惮同高先生和付先生撒娇,享受你的岁月静好。朕好好疼爱承乾,像贞观七年之前那样疼爱他,弥补我们父子的遗憾。
此前为了解释这一身突如其来的学识,对群臣的是梦中得仙人指点,一夜开悟。承乾,你是太子啊!有仙家点化太子,传达出去的信息就是上对大唐社稷的认可与维护。若你突然没了这一身学识,就等于上收回了对大唐的认可,这个后果太严重了。”
李承乾点头,这正是他要回来的理由,他留下的烂摊子太大了。
“怪朕,你一开始是藏拙,若朕一开始不拿太子妃和象儿逼着你,你就可以和朕的另一个承乾各回各位。朕的另一个承乾,完全可以胜任帝国的太子。”
李承乾不语,若没有这一身学识,不能为帝王所用,皇帝,还会曾经的承乾太子,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吗?
“现在是贞观十三年,若臣一直藏拙,您这个时候应该在洛阳,赦免魏王封邑上的死囚,为魏王积攒名望。还会出那句话: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李世民呼吸一滞,无论是承乾还是转世后的承乾,这句话已然成了扎在承乾心里永远的刺。
“你好好休息,朕先回甘露殿去了。”
送走皇帝,李承乾唤了宫人进殿摆膳,睡了大半日,他早就饿了。
晚上睡不着觉,李承乾命人去拿了李象的功课过来。他不在的日子里,李象自学的成果很是不错,可以给李象安排难一些的题目了。
歇了两日,身体逐渐缓过来,四月份正是插秧的时间,李承乾将宜春苑里的秧苗重新移栽。
太子詹事、东宫三少先后前来探望,李承乾从李靖和魏征眼底看到了老母鸡看鸡仔的感觉。
李承乾看明白了,皇帝那句“瓷娃娃”彻底定位了他在群臣眼里的形象,一个脆皮大法师。
他的名声,就这么被败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