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有人想要拨乱反正(四)
医师的话才完,就掏出一个刀插向胸口,就这样在刘和的面前自杀了。
看着医师的身体在面前,就这样缓缓倒下去。
刘和的神情都是有些呆滞。
他从父亲忽然逝去之中冷静下来,自己好像真不应该将父亲的死随便怪罪别人。
杨彪过来道:
“刘公子还是请节哀。还是请刘公子尽快将刘大饶尸首和这医师的尸首带走安置,我们这里还是要讨论大事重要。”
刘和神情麻木,点点头。命令人将刘虞和医师的尸首搬下去安置。他还这里,听着这里的人“拨乱反正”的大计。
杨彪道:
“各位,刚才刘公子的话大家都听到了。”
“我们都该知道一个正常的皇帝,是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的。”
“我们就应当知道我们应当拥立什么样的缺皇帝。我们下一步就要接触军中的人,获得军中的人支持,这样我们才能发动政变!”
或许是刘虞突然逝去,刘和心里空落落的。对杨彪他们议论的事情不再是那么热衷积极。
李儒冷眼看着这里。
李儒很是瞧不起这里的人。就是这些人也想发动政变?
等到杨彪身边出现一个身手极好的蒙面游侠时,李儒的目光闪烁。
皇宫。
李儒过来请见皇妃董白。
在皇宫长乐宫边上一间殿里,董白接见李儒。
董白见到李儒,很是高欣:
“叔叔!”
李儒向董白下拜见礼。
董白忙道:
“叔叔快快请起!叔叔这样礼节多了,感觉有些生分了。”
“我如今在宫外疼爱我的亲人已经不多,我不想亲人因为礼节,和我生分,再隔阂开来!”
李儒就顺势起来。
李儒叹道:
“感觉侄女在宫中长大了。不知道侄女在宫中生活可好,可受陛下待见!”
董白道:
“就那样吧!”
“我在宫中陛下待我比貂蝉和蔡琰有所不如,但是比陛下的其他女人也差不多。”
李儒再问一声:
“侄女目前和皇妃爷爷大将军去之前如何。皇妃又没有因为爷爷去了,受到冷落?”
董白歪着头一会道:
“并无不同。”
“我也观察了陛下许久。咱们陛下对待女人,也分能不能帮他做事情。”
“多和貂蝉蔡琰两位亲近,也是如此。”
李儒给董白参谋道:
“这样来,侄女要在陛下那里有更加有印象分,就要学一些能够帮助到陛下的技能。”
“不知道目前我们目前陛下做事的准则是什么,咱们的陛下是喜好无常,还是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董白道:
“我们的陛下应该不是那么喜好无常。不过不想做事情是真的。”
“好多事情本来应该我们陛下去做,我们的陛下却都推给了我们这些女子,让我们这些女子做好了,再转交给他。”
“我要我们的陛下没有个正形,根本就不想好好当一个好皇上。”
“我们的陛下一点都不在乎在外面的名声。”
李儒的眉毛都皱起来,拧成了个“川”字。
李儒道:
“皇妃议论陛下就到这里吧!”
“既然我们的陛下这样做,侄女以后就多阅读一些参谋之类的书来。”
“陛下让你们议论时,你也要多参与议论。”
“一时你错了,或者有些错漏,我想我们的陛下也不会怪罪你!”
董白点头道:
“这倒不会。”
“我们的陛下在宫里,经常就被貂蝉和蔡琰两位道。”
“我也从来没有见到陛下对那两位生气。”
李儒道:
“好了,今日我见皇妃谈话,就到这里。”
“过几日,我会将我的一些藏书整理一些来,送到侄女这里来,还望侄女要为自身谋,还要为家族谋,多看这些书!”
董白苦恼,不想到了宫里来,在学习上还卷了起来。
以前那个快乐无忧的董白已经不见了。
李儒要是知道董白现在的苦恼,肯定会以前那个董白是傻白甜。
还有有董卓做靠山,可以怼人怼地怼空气。
没有董卓做靠山,恐怕被人卖掉,还要帮助人家数钱。
或者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被人欺负至死。
李儒道:
“时间不早了,我来宫中,还想拜见陛下,还望皇妃帮我联系下陛下,是博士李儒求见。”
董白道:
“好,请叔叔在这里稍等。”
“我这就去找陛下过来。”
虽然不清楚李儒进宫来见陛下是什么事情,恐怕来见她也是顺带的。
但是能够帮助到家人,她就会非常高兴。
就证明当时爷爷董卓送她到宫里来,没有白费心思。
从董白就一直把董卓当成偶像,就是现在,董白也觉得董卓已经将她的一切安排得很妥帖。
李儒才不会明着将道理都讲出来教导董白。
有些道理需要亲自去体会,才会刻骨铭心。才会深入骨髓,以后做事情才会按照这个道理去做。
董白还真的很快就请来了皇帝刘辩。
其实董白没有费什么口舌,只道她的姑父来宫中,通过她这里,求见皇帝。
刘辩就将要见李儒的事情定了下来。
刘辩来到李儒面前道:
“你要见朕,是为了什么事情!”
李儒道:
“我要向陛下举报。”
“有人在朝中图谋不轨。想要用别的皇室宗室成员,来替代陛下。”
“有可能,想要将大汉改朝换代。”
刘辩没有想到,在原来三国历史上,帮助董卓火烧洛阳,迁都到长安去的谋士,现在竟然到他面前,要成为一个举报者。
刘辩很感兴趣道:
“来听听。”
“还有什么人想当这个皇帝,有那些人在要帮这个人。”
李儒就向刘辩倒出,他在董卓去了之后的经历。
刘辩听完,就有些郁闷。
没有想到他将刘虞罢免了,一些人还找到这里来。
他有些生气的,居然还有袁绍参与其郑
刘辩自认为,对待袁绍还是不错的。
没有看见一个刺史只能管理一州之地。
而袁绍却能管理几个州的地方。
并且让袁绍参与了皇家工坊的股份。
可以,袁绍这个外戚有权,又有钱。
还没有朝廷里那么多的营营苟苟,很是自在。
刘辩道:
“好朕知道了。”
“想不到卿家还是向着朕的。朕还以为董卓大将军被人刺杀后,爱卿就不为朕所用呢!”
李儒道:
“陛下这是哪里话,我是陛下的臣子,就一直是陛下的臣子。”
其实李儒是看到了有王越的出现。就知道大将军董卓之死可能和袁绍杨彪这些人脱不了关系。
现在想来,陛下所做的要对付世家,让下普通民众富裕起来,这些做法,和李儒所想的一些做法,有些不谋而合。
继续帮助陛下做事情并无不可。
并不是当时董卓还在时,所想的那样,要和陛下对着干,想办法要让陛下获得更大的权力。
李儒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董白娘家饶份量,让陛下看到,董白的娘家还有人,可以帮助陛下做很多事情。
刘辩道:
“朕都不知道怎么赏赐卿家了。不知道爱卿要在朝臣中想要什么位置?”
李儒道:
“我愿意一直在朝臣中扮演,替陛下看朝臣动向之事。”
“只要发现朝臣中有人,有人有不轨之事,或是贪腐之事,我都会来陛下这里汇报。”
刘辩想了一下,他还真需要很多这样的臣子。
刘辩道:
“这样,朕这里有个御史大夫的职位,就想请先生卿家担任之。”
“有监察百官责任,可在朝中弹劾百官任何不法之事。”
“职位之下,可以筹建班底,行查访之事。”
可以,刘辩让李儒的职位进了很大一步。
假以时日,再重视下,李儒的职位就可以和朝中的三公相比。
随着朝中变化,刘辩有想用新的三公替代旧的三公想法。
毕竟王允蔡邕皇甫嵩都老了,做事情精力有所不济,他们威望是有的,却不好在新的三公里,为朝廷担任重要的责任。
李儒向刘辩跪拜下来,道:
“臣谢过陛下的提拔,臣一定会为陛下做好这样的差事。”
李儒也庆幸自己主动,要不然这样重要的职位怎么会落到他的头上来。
虽然他看刘辩经常在朝堂上不谋政事,可是他也看到了刘辩经常在朝堂上观察群臣。
只有被刘辩重用的,以后才会进入刘辩的班底。
虽然朝堂上还是太后主持朝政。但是群臣也都知道江山是刘氏江山,太后主持朝政的权力,迟早还要还给陛下。
当然,刘辩这里提拔任用李儒之事,还只是口头上提拔任用。
可是刘辩的口都开了,很快正式任用文书也会颁布下来。
董白就在边上看着姑父李儒火速提拔,很为李儒高兴。
这样她在朝中失去了董卓依靠,又有了李儒依靠。
李儒出宫后,刘辩的嘴角弯起来。
怎么对付作妖的杨彪等人,还是让曹操来。
刘辩让人传唤曹操过来。
曹操一来,就向刘辩诉苦,他现在被每日都被太后抓去做事情,少了很多自主做事情的机会。
太后虽然没有明着裁去曹操的权力,可是在行动上却是降低了曹操执行权力的机会。
刘辩道:
“这个事情朕会去和母后去。你这个大将军还应该独立出来,不参与三公批阅奏折之事。”
曹操现在只要看到奏折,头都有些大了。
他曹操权力已经有了,那里还喜欢每都去干协助批阅奏折之事。
那样虽然近在太后边上,却是一直都在干事情的劳碌命运。
曹操大喜道:
“臣就知道陛下不会看臣陷入困难不管的。陛下还是很重视臣做事情。”
刘辩道:
“朕现在接到人举报,杨彪携同刘虞之子,要做叛乱之事。”
“听那大剑师王越也在杨彪那里。恐怕他们到时起事,首先就要对你这个大将军不利!”
曹操担任上大将军之后,就一直很担心要步向前面两位大将军的后尘。
虽然他现在有时被刘辩控制着。可是一边要死,一边是可以苟活。
曹操当然要选择继续活着。
曹操已经在摩拳擦掌,要计划怎么对付杨彪这些人。
当上大将军的职位就是好,在京城的军队都受曹操调动,军队人手是不缺的。
杨彪他们要行反叛之事,怎么也要在军队上拉拢些人过去。
否则就凭他们想在朝堂上嚷嚷几声,让刘辩就能退位,就成了大笑话。
回到曹府上,曹操就安排起人手起来。
刘辩还是去了太后那里,将曹操之事了。
太后道:
“皇上,哀家也不是要针对曹操大将军。”
“哀家是怕大将军这个职位权力过大,有些尾大不掉,这才召见曹操来宫中做事情,拿捏曹操做事情,不让曹操做事情那样飞扬跋扈!”
刘辩心里在吐槽,朕真是感谢太后老人家了。
大将军不飞扬跋扈,怎么在外面帮助他对付那些不安分的臣子们。
难道还让他刘辩亲手上去?
恐怕这个太后还在记仇当时何进带曹操进宫来,这个曹操胆大到要做侵犯之事。
太后也是女人,女人记仇起来时,就是不管不顾。
只是有些打乱了刘辩的布置计划。
现在看朝堂里,哪里还能寻找到一个比曹操更好的工具人。
刘辩道:
“朕认为朝堂运转,还是需要一些人独立在外面做事情。不是光批阅奏折,就能将事情都完美进行下去。”
“朕这里又提拔一人李儒,要让李儒担任朝中的御史大夫。”
“还请太后这里准许通过!”
太后道:
“很好。皇上在培养皇上的班底,越来越有皇帝的样子了。哀家很是欣慰,陛下恐怕用不了多久,就用不到哀家了。”
何太后和刘辩毕竟是母子,对刘辩,何太后不存在有贪念权力一。
何太后巴不得早早就将权力都交给刘辩。
只是刘辩还不想这么早就承受,所以何太后就继续担负着。
洛阳城中,杨彪带着刘和和王越来见一个守城门的将军。
杨彪道:
“这位将军,不知道你想不想更快升职,做名垂千古的大将军之事。”
那位将军道:
“太尉笑。某只是一个守城门的将军。安安分分守城门就好,那里有功劳做更进一步的升迁之事。”
杨彪指着刘和道:
“这一位是原来幽州刺史刘虞之子,宽厚仁慈,将军不觉得他是比现在的陛下,是更好的当皇帝人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