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武侠 > 武侠召唤:大闫九千岁 > 第152章 好一个老成谋国的吴首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好一个老成谋国的吴首辅

当时自己与尉迟磐商议假意出兵,演一场好戏。

羌州御守、长史,还有几位将军,都被突如其来的军令打得措手不及。

因为尉迟磐的命令只提前了一夜告知他们。

而后,就在三更时分,长史借着如厕之名,将一张沾着冷汗的纸条塞给了蹲守多时的门客。

被守株待兔的尉迟磐逮了个正着。

人赃并获,长史根本狡辩不了。

当此事呈至案前时,饶是以洛子商的定力,也不禁瞳孔骤缩,差点惊得下巴都要掉在地上。

一州长史,这可是执掌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统辖百万黎民的父母官。

放在前世,那就是妥妥的省二把手。

可就是这样一位朝廷重臣,居然和敌国暗通款曲,拱手将十几万大军拱手送于敌人。

这就是大闫的文人士大夫。

这些平日里高谈\"民胞物与\",在诗会上慷慨陈词\"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学子。

把君父挂在嘴边的读书人。

一旦得势之后,便将忠义廉耻忘的一干二净。

满脑子就只剩下权势、钱财和党争。

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穷则胸怀下,达则背弃家国”。

而现在,葛康也是士大夫,同样在希文书院求过学。

他望着密档上\"希文书院\"四个字,忽然笑了。

“好一个老成谋国,道貌岸然的吴大人!”

若他是寿帝,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以葛康二人为切入点,以希文书院为突破口,不断打压文官集团。

自古以来,打压文官集团几乎是每个王朝的必然之举。

凡为帝王,就不能容忍文官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若任由其坐大,轻则政令难行,重则皇权旁落。

因此,历代帝王无不费尽心机,或明或暗,削弱文官势力。

这些手段总结起来无非几种。

其一,分割相权,架空文官中枢。

如宋朝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宰相之权。

明朝以内阁代行相职。

清朝更以军机处彻底取代内阁。

使文官沦为办事之吏,再无决策之权。

其二,扶植宦官、外戚,以毒攻毒。

东汉宦官诛杀党人,明朝厂卫横行,皆是如此。

文官清流的斗争都在暗地里,怎么敌得过不在乎名声的宦官。

直接乱拳打死老师傅,想尽一切办法构陷你,保证防不胜防。

其三,钳制思想,禁绝私学。

宋朝禁程朱理学,明朝毁书院、禁讲学,清朝大兴文字狱,皆是如此。

就是杜绝文官借学问结党议政。

自大闫开国以来,朝廷便以内阁为中枢,枢密院分掌军政。

形成一套严密的秘书制度,用以分割相权,防止权臣独大。

然而,七百余载岁月流转,这套制度早已僵化腐朽。

文官集团盘根错节,党同伐异。

朝堂上下尽是门生故吏,政令一出,便遭掣肘。

而曾经能与文官抗衡的武将勋贵,历经百年内外战争的数次惨败,早已元气大伤。

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现在文官集团不就想将触角伸入枢密院,借设立监军之名,行掌控兵权之实。

他们惧怕再出现一个如寿帝这般不受控制的藩王。

直接以武力\"清君侧\",重演夺位之变。

毕竟,只要坐上龙椅的是个清醒的帝王,就绝不会容忍文官集团坐大。

比如现在坐在龙椅上的寿帝,以武力夺取下的帝王,岂能无视文官集团这个隐患。

校事府的设立,便是他的破局之策。

这个新设的军政特务机构,直属皇帝。

不受六部节制,更不必看文官脸色行事。

既可监察百官,又可插手军务。

甚至能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密奏。

而寿帝赐予洛子商蟒袍之举,就是要把洛子商这个宦官中的异类捧起来跟文官打擂台。

毕竟宦官无根无基,唯有依附皇权才能生存。

当然,这是宏观层面上制度性的权力制衡。

若论及最直接有效的打击手段,莫过于从根基上瓦解文官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书院与讲学。

诚然,洛子商不否,也有认真才实学的书院。

但放眼大闫境内,十之八九的书院早已异化为政治投机的温床。

这些地方虽挂着\"传道授业\"的幌子,实则不过是投石问路的台阶和结党营私的腌臜之所。

以同窗之谊演变为朋党之实,师生关系异化为政治同盟。

以吴笑愚的希文书院为例,从这里走出的士子然就镀上了一层\"吏部官门生\"的金边。

这重身份在官场上,比真才实学管用百倍。

如此循环往复,文官集团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膨胀。

今日不打压这些遍地开花的书院,明日朝堂上就会多出无数个\"吴笑愚\"。

寿帝若想真正掌控朝局,就必须整顿书院。

这次不就是个好机会。

洛子商修轻轻摩挲着下巴,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他铺开密折,决定以葛康二人为切入点,弹劾书院弊病,通过校事府的秘密渠道呈递寿帝。

\"这步棋,既是探明圣意,也是一份投名状,得把握好分寸。\"洛子商想到。

想要获得帝王的信任,光有能力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懂得将决策权完完整整地交还到子手郑

尤其是在涉及文官集团首脑这等敏感事务上。

分寸拿捏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数月前自己在朝堂上出尽风头,已经让寿帝龙颜大悦。

如今若是再递上一把锋利的刀,为子搭好台子,他会不会唱这出戏呢?

洛子商有种直觉,寿帝肯定会唱这出戏的。

他开始仔细斟酌着措辞,要在字里行间留下足够的空间。

让子既能看清问题的严重性,又能保持乾纲独断的威严。

提笔,蘸墨。

笔走游龙,一气呵成。

通篇洋洋洒洒几千字。

总结起来就是:

书院不除,党争不息;讲学不禁,国无宁日。

看着这份密折,洛子商笑了。

他缓缓起身,负手而立,目光似乎穿透了墙壁,望向闫京方向。

\"吴笑愚,权倾下之路,便先拿你祭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