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长卿倏然开口:“陛下,诸县置身秦军兵锋之下,一一失守实属寻常。”
“却有一地,不可疏忽。”
“你是,虎牢关?”
“正是!”
“虎牢关险要,一旦落入秦军手中,大势即去!”
窦至德沉思片刻:“发一道军令到虎牢关,让志仁多加防备,不得疏忽。”
“是!”
这时候,黄门奉上一纸文书。
“陛下,此乃秦王遣使送来,请您一观。”
高楷送来的?窦至德满脸狐疑,接过文书,看到一半便勃然大怒。
“高楷当我好欺耶?”
他将文书撕得粉碎,环顾众人,冷声道。
“朕绝不做投降子,尔等也莫要朝夏暮秦!”
群臣皆道不敢,孙循低声道:“陛下,形势危急,不如派人向徐智远求援。”
窦至德迟疑:“朕与他征战杀伐,可谓仇深似海。”
“他怎会来援?”
孙循笃定:“徐智远并非目光短浅之人,他一定会来。”
毕竟,唇亡则齿寒。夏国若灭了,高楷下一个对付的,必然是郑国。
封长卿蹙眉:“徐智远纵然来援,但他野心勃勃,须得提防他趁火打劫。”
窦至德点头:“可遣使一试。”
“他若来了,便让至仁接待,务必心行事。”
“陛下英明!”
……
数日后,齐州。
徐智远好整以暇:“高楷围攻洛阳,窦至德派人求援。”
“你们,救还是不救?”
“救!”张建兆言简意赅。
“为何?”
“唇亡齿寒,若不出兵相救,待夏国覆灭,我郑国独木难支,恐怕步入后尘。”
徐智远看向其余人:“尔等可有异议?”
曹全政:“陛下,救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不能白救。”
“此话何意?”
“秦、夏、郑,三国鼎立。秦王坐拥七道,夏、郑二国惟有一道,相差悬殊。”
“两国若不联合,只能被高楷各个击破。”
“因此,必救无疑。”
“只是,不能白白出兵。”
“增援夏国之时,不妨伺机而动,趁高楷与窦至德对峙之时,拿下洛阳,占据都畿道。”
“这才是我等最终目的。”
徐智远拊掌赞道:“此言正合我意!”
援救窦至德之时,击退高楷,拿下洛阳,可谓顺手牵羊之举。
“柴公,此去洛阳,劳烦你与朕同行,时时进谏。”
柴让有些不愿:“智远,我不通军事,又无武艺,便在齐州守御都城罢了。”
徐智远皱了下眉头,坚持道:“柴公此言差矣!”
“我郑国将士,大多受你恩惠,甚为感激。你若同去,士气必然振奋。”
“何况,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校难道你不想风风光光回返滑州故里,见一见家乡父老?”
柴让意动:“既如此,我便同去。”
“一别经年,确实该回去看看了。”
徐智远笑道:“朕走之后,皇甫懿,你协助大郎,坐镇京城。”
“是!”
三日后,十万郑军从齐州出发,水陆并进,泛舟运粮,沿黄河西上,浩浩荡荡奔赴洛阳。
途经滑州时,老弱妇孺于城外箪食壶浆,向柴让下拜。
徐智远怫然不悦。
迁延两日后,大军来到郑州。
刺史未作阻拦,任由郑军长驱直入,又派人征收粮食布帛献上。
徐智远大为喜悦,率文武驾临管城。
张建兆拧眉:“陛下,我军为救夏国而来,行的是义举,本该与民秋毫无犯。”
“怎能任由石刺史强征粮食布匹,败坏我军名声?”
郭恪附和:“此人对上谄媚逢迎,对下冷血残酷,表里不一,不可纵容。”
徐智远不以为然:“我们远道而来,是为了救夏国。”
“他身为窦至德的臣子,怎能不聊表心意?”
“尔等勿要题大做,坏了两国关系。”
张建兆正要开口,却见郭恪微微摇头,只好闭口不言。
李元崇忽然道:“陛下,若要援救夏国,必须拿下虎牢关。”
“如此一来,进可抵抗秦王,退可守御郑、怀二州。”
徐智远赞同:“元崇,你熟读兵法,深谙用兵之道,依朕看来,绝不弱于许晋。”
“怎能让他专美于前?”
“既是你提议,便由你率一万兵马,为先锋,务必拿下虎牢关,扬我郑国军威。”
“遵令!”
……
洛州,巩县。
“大王,赵喆、苏行烈二位将军,已然拿下偃师。”
“好!”
“让他们两个率左、右二军,围困洛阳。”
“暂时莫要攻城,且听候军令。”
“是!”
高楷笑道:“拿下虎牢关之后,肃清洛州余县,窦至德便成了瓮中之鳖。”
“攻取洛阳之日,不远了。”
崔皓附和:“窦至德窃据都畿道,却倒行逆施,也该为明主让位了。”
话音刚落,唐检匆匆来报:“大王,奉宸司传来消息,徐智远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援救窦至德。”
“如今,正在郑州。”
“这么快就来了?”高楷笑道,“我还以为,他会等到我和窦至德两败俱伤,才来坐收渔翁之利。”
王景略肃然:“徐智远此行,所图非。”
徐晏清哂笑:“不过顺手牵羊罢了。”
“就算要救夏国,何须出动十万大军?”
“将国中底蕴都押上,分明图谋洛阳,窥伺都畿道。”
许晋蹙眉:“大王,徐智远既来,我们须得加快脚步,提早拿下虎牢关。”
高楷颔首:“诸位可有良策?”
话音刚落,燕信迫不及待道:“大王,末将自投效以来,身无寸功,着实惭愧。”
“不如将此事交予末将,末将必为您献上虎牢关。”
高楷笑问:“交予你自无不可,只是,虎牢关守御森严,若要强攻,实属不易。”
“你可有何计策?”
燕信低声道:“窦至仁麾下大将沈岳,和末将是故交。”
“末将愿潜入城中,服他弃暗投明。”
高楷看他一眼,笑道:“你且去,我在此静候佳音。”
“若能拿下虎牢关,你当居首功。”
“谢大王!”燕信满脸欣喜。
待他告退,崔皓迟疑道:“大王,此人新降不久,若有异心,岂非放虎归山?”
唐检附和:“不如派遣奉宸司校尉盯着他,以防他虚言诓骗。”
高楷否决:“我相信他,必然带来捷报。”
“你们不必置喙,拭目以待即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