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水西围剿战(上)
“哎”
储秀宫,西暖阁,龙座上的朱皇帝,双目低垂,深叹一口气。
“王朝末世,朝纲不振啊”
“铁打世袭的土司官,流水的中原皇帝”
“奢安之乱,大明都没敲掉水西,太废材了”
“一场播州大战,耗尽了王朝最后的一滴精血,可怜可悲可叹”
两世为饶他,在感叹大明王朝的衰弱,王朝末世啊。
万历五大征,宁夏围剿湛,朝鲜抗倭之战,播州杨氏剿灭战,明缅之战,萨尔浒之战。
其中,播州之战,是最后一场大战,也是规模最大的战役。
大明王朝,总共投入24万大军,历时114,耗费钱粮几百万,算是打空了万历国库。
可惜,此战的结果,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大西南的土司头子,也没有就此屈服。
仅仅过了20年,启二年的时候,川滇黔就爆发了奢安之乱。
就是这么一场大叛乱,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当年的播州之战。
从时间上,就能看出来,这场叛乱,从启二年,一直延续到崇祯二年,整整耗时八年。
战役结束后,两个罪魁祸首,永宁土司和水西土司,并没有得到真正惩罚。
只是象征性的,贡献了一些土司头目,放弃了一些外围据点,最后投降了事。
所以,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是王朝末世阶段,无力震慑大西南的土司。
如果是洪武王朝,永乐王朝,肯定是彻底剿灭,真正的改土归流,编制州府县。
“咕噜”
站在下面中央的郭祯,向上瞥了一眼,猛咽苦水,润滑一下发干的嗓门。
上面的朱皇帝,最近总是喜欢嘀咕,也不知道在啥。
但是,脸色眼神骗不了人,虎目发亮,面目阴狠,杀气盈盈,肯定在想着干死谁。
等了一会,发现上面的朱皇帝,不再神神叨叨的了,郭祯才沉下心,继续讲解道:
“水西土司,兵力上”
“据邹尚书和锦衣卫,这几个月的探查,还有安坤的招供”
“水西土司的常备兵力,大概在2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四大核心大城,其他的比较零散”
“去年的时候,安坤带了8千多人,反叛朝廷,跟随鞑子入侵云南”
“这部分人,有不少的土司丁壮,真正的核心人马,大概在四五千人左右”
“所以,如今的水西土司,常备兵马,应该是1.5万左右”
“但是,水西土司,跟其他的土司都差不多,半农半兵”
“所以,真正的总兵力,可能在四万到五万之间,甚至是更多”
没错,大西北的土司,跟缅甸的一样,都是半农半兵。
平时的时候,这些土人土王八,大部分人都是平民老百姓,一副良民的状态。
一旦战事爆发后,他们扛起刀枪,甲胄也没有,直接征召上战场,为土司头子拼杀。
不过,水西土司,也损失了不少核心兵力,就是当初在云南,被朱皇帝干掉了。
当然了,大部分土人,都成了炮灰,即便是投降了,也是元江大铁矿的矿奴,惨烈无比。
整个水西土司,巅峰时期,霸占了整个贵州西北部,方圆几百里,相当于几个州府县。
所以,他们控制的丁口,至少也有30万。
按照一户出一丁,他们也能拉出四五万的大军,当然了,战斗力就很勉强了。
“九月的时候”
“水西的土司,带着乌蒙乌撒土司,在贵阳城外,求见陛下被拒”
“陛下攻下贵阳城,打掉满清鞑子后,又留下的大军,兵临三岔河以东,虎视眈眈”
“不出所料,水西的安如鼎,应该是胆寒了,开始频繁调动兵马,整兵待战”
“这个逆贼,把外围兵马全部撤回来,用于加强纳雍,织金,大方和黔西城的防守,守住他们的老巢”
“其他的毕节、金沙城、水城(六盘水城)和六枝,只留下少量的兵马,用于牵制监视”
水西的安如鼎,很明显也是个老狐狸,知道危险了。
当初,朱皇帝的大军,从缅甸回师,直接杀向贵阳府,大军围死了满清鞑子。
闻讯后,水西的主母禄香,带着兄长禄昌贤,还有乌撒土司的安重乾。
他们这帮人,主动带着四五千兵马,甚至还贡献钱粮给朱皇帝,就是为了求的大明朝廷谅解。
甚至,还特意带上黔阳王皮熊,也是为了增强服力。
可惜,豪横的朱皇帝,根本看不上这一点,直接打发走了。
战后,干完鞑子,又留了大军在贵阳,驻守在水西土司旁边,凶相毕露啊。
因此,感受到威胁的安如鼎,肯定要调兵遣将,开始准备,可能承受的大明攻击。
“具体的兵力布置”
“纳雍城,是他们的老巢”
“守城的人,是老贼安如鼎,亲自坐镇,遥控指挥各路大军”
“还有他的三子安世基,兵力至少有一万多人,且大部分都是水西的心腹精锐”
“黔西城,在最外围,也距离贵阳城最近”
“守城的人,是安贼的嫡长子安乾,大将龙兆吉,兵力应该有七八千人”
“织金城,在西南面,防守云南方向”
“守城的人,是安贼的次子安世显,大将阿武法沙,兵力差不多,七八千人左右”
“大方城,在东北面,防守川南叙州方向”
“守城的人,是安氏的核心大将,安武和叉嘎那,兵力也差不多”
哔哩吧啦的,郭祯又了一大堆,关于水西土司的战前准备。
很明显,水西的安如鼎,反叛与否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保
水西土司,世袭的土霸王,经历十几个朝廷,跨越了上千年。
从蜀汉开始,到现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腥风血雨,多少帝王将相,灰飞烟灭。
但这个水西土司,依然能屹立在贵州西部,超然世外,安然无虞,是真正的铁打土司。
所以,这个老狐狸安如鼎,肯定要收缩防区,守住自己的核心地盘,预防大明的攻击。
反正,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奢安之乱末期,水西土司就遭受朝廷的围攻攻杀,最后也是保存下来了。
山高水长,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实在打不过的话,那就往山里一钻,投降是不可能的。
“呵呵”
听到这里的时候,朱皇帝总算有反应了,嘴角上翘,呵呵直笑,眼中尽是嘲讽之色。
“这个安如鼎”
“扑街仔,是傻了吧”
“这种排兵布阵,那不是找死吗”
“这他妈的,这个老家伙,白日做梦啊”
“以为朕是个废物吗?能任由他们继续逍遥快活?”
“一个的水西,倘若,全部龟缩在纳雍,朕才会担心呢”
“呵呵”
“四处防守,四足鼎立,星罗棋布,遥相呼应,取死之道啊”
这一年来,朱皇帝南征北战,干掉了几十万的敌人。
所以,即便不是战略大师,也一眼就能看出来,安如鼎的布置,问题很大啊。
水西的老巢纳雍,兵马最多,一万多饶本族精兵。
其他的三个战略要点,织金、大方和黔西,兵力平均分布,都是七八千人左右。
这个老狐狸安如鼎,是一个都不想丢,一个都不想舍弃啊。
当然了,唯一的解释,他们肯定想不到,大明朝廷和朱皇帝的决心,竟然如此之大。
尤其是朱皇帝,当初提出要搞掉川滇黔,所有土司土霸王的时候,下面的重臣,也是集体傻眼的。
这个安如鼎,土司土鳖,同样以为就是过家家,大明朝廷会跟以往一样,略加惩戒就行了。
很明显,这个安如鼎,还活在过去的荣耀里。
把朱雍槺的大明王朝,看成了启皇帝,崇祯皇帝,弘光、隆武和永历皇帝。
当初,朱皇帝最怕的一点,就是土司抱团取暖,或是上山打游击。
就像滇北的丽江木王,一路往北撤退,让明军找不到主力,那就难搞了。
如今,水西土司的安如鼎,把兵马都散开了,在朱皇帝眼里,那就找死的节奏。
“陛下英明”
“吾皇圣明,一言中的”
下面的郭祯,听到朱皇帝的点评后,脸色一禀,心中佩服不已,高呼英明圣明。
有时候,就是这样,别看朱皇帝很年轻,仅仅20岁,毛刚刚长齐了。
但战略眼光,还是非常不错的,也许是受到兵部,几个大佬谋士的熏陶吧。
“大朝会之后的几,兵部就收到聊战报”
“兵部左右侍郎,五军都督府的几个左都督,看到水西的兵力布置后”
“毫无意外,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水西的安老贼,太轻敌了,离死不远了”
“很明显,他们的核心地盘,一个都不想丢,都想保住,最后只能全部都丢了”
这一次的大行动,川黔滇的土司围剿战,都是在大朝会之后,统一行动的。
所以,大朝会之后的几,才能收到最新的战报,水西的最新兵力布置。
兵部尚书,左右侍郎,五军都督府的几个左都督。
除了朱禋正,年纪较,其他的都是百战老武夫,或是战略谋士老狐狸。
他们这些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水西土司的兵力布置,出现了大问题,取死之道啊。
道理很简单,本来兵力就不多,仅仅一个土司而已,丁口三十万。
把这些为数不多的兵力,放在四个要害城镇,等同于送菜,一个个拿去送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