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是,在他赶到严辉别墅的时候,严华将他拦在门外。

“你还来干嘛?不好意思!我这不欢迎你,他妈的好心当驴踢。”严华一点都不客气,当场骂人。

“不是,华哥,我回去想了想,确实对不住沈老板,所以把老算盘拿过来,决定卖给他,八个馒头就八个馒头吧!”

这话得,好像还是沈世杰占了便宜一样。

然而,已经了解实情的严华岂会上当?刚才楚哥也都了,这子一定会回来,因为其他人绝对不会给高于七万元。

还真不出楚哥所料,这子回来了。

“不用,你回去吧!沈哥了,你的东西,一万都不要。

真不知好歹,人家沈哥原本就没想过挣大家的钱。现在你肯定问过其他人了吧?肯定没有沈哥给的多,又厚着脸皮回来,关键态度还不真诚。”严华轰人。

哪有这么好的事?

有时候,机会只有一次,你没抓住就是错过了。

楚哥和沈哥是他请过来的,自然不能让两位大哥吃瘪。

“不是,华哥,你让我见见沈老板,之前是我声音大零,我跟他道歉。也不要八万,给七万就校”这家伙急了。

严华冷声道:“谁稀罕你那老算盘?句难听的,几万块对人家沈哥来,零花钱都算不上,丢给乞丐,眼睛都不眨一下。”

真把自己的那老算盘当宝了?

见严华百般阻拦,他气急败坏,开始骂人起来。

然而,还没骂两句,别墅里面,刘村长和村*委主任沉着脸走出来。

“谁让你在人家门口闹的?滚回去,人家沈老板给过你机会,你自己不识好歹,还不知反思。怎么?要强卖吗?好样的!刘能教出来个好儿子。”刘村长眼睛跟甩刀子一样,凝视这要闹事的家伙。

楚健和沈世杰是什么样的人,他了解。

人家包鱼塘,不仅多给钱,还把鱼都送出去做慈善。这样的人,你怀疑人家要挣你的钱?

实话,你不卖就不卖吧!这是你的自由。

但是,发现其他人给的价更低,又厚着脸皮拿回来,要强卖的意思,就让人很恶心了。这么做,让别人怎么看他们村?

想到这,刘村长和村支书想骂娘。

村支书也狠狠瞪了一眼这子,警告:“给我立即回去,晚点我去你家,好好跟你爸聊聊。”

两位“大辣出动,终于镇住了场面,把那子给轰走。

两人再次回到别墅里头,楚健正在看着村支书带来的东西,是一枚钱币,准确,是一枚铜元。

“铜元的价值一般很低,一方面是它的历史不长,另一方面是它的发行量太大。”沈世杰直接给结论。

严华疑惑问道:“发行量很大吗?铜钱我见过不少,中间有孔的那种,这种跟硬币差不多的很少见。这玩意,什么时候有的?”

要银元,那他也知道,像袁大头什么的,很出名,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什么大洋,就是银元。

然而,他在影视剧中很少看到有人用铜元。

楚健笑道:“发行量是听到的,至少超过一百亿枚,起铜元,很多人可能觉得它出现的时间会比银元早,但其实它出现得比银元要晚一些。

绪二十三年,御史陈其璋觉得制钱不够用,建议朝廷铸造铜元来补充。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批准,光绪二十六年,广东率先试铸铜元。”

清朝的货币系统,官方虽然主打两种货币:银两和制钱,但实际上有点乱。

就拿银两来,成色和重量没有统一标准,各省自己搞自己的,市场上你家的一两银子跟我家的不对付,交易起来麻烦得很。

而制钱,其实就是铜钱,一些人口中的通宝。

它虽然长得统一,但面值太,就有点像现在的硬币,用起来也挺不方便。

西方的银元一进来,清朝人瞬间开了眼界:原来货币还能这样搞。

在闽粤两地,大家对银元的认可度高得不得了,直接把它当成日常交易的“硬通货”。于是,清朝也想跟风搞自己的银元。

然而,结果大家也知道,清朝的时候,国产银元并不太成功。

也就有了后来的铜元。

从设计上看,铜元是参照港澳的铜币改良的,正面刻着“光绪元宝”几个字,还有满文“广宝”。背面则有龙纹和英文,写着“广东一仙”。

它的成分是紫铜为主,配以少量白铅和点锡,重量是每枚二钱,标准化程度比制钱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多少?一百亿枚?”在场的人一听,都咋舌了。

沈世杰插话道:“准确一点,是一百四十多亿枚,实际上只会比这个数据多,不会少。”

主要是因为铜元铸造背后的利益链条让各省铸币局乐此不疲,才导致这种局面。

光绪三十一年,朝廷核算过,每铸一枚铜元能赚二厘四毫,这在当时算是挺不错的利润了。

根据统计,从1900年到1905年这六年间,清朝全国共铸造了125亿枚铜元,其中湖北一省就占了三分之一,非常夸张。

那时候,湖北一能铸百万枚铜元,年利润达到77万两白银。

而广东,从光绪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全省盈利471万两白银。

也正是如此,各省铸币局分得盆满钵满,自然不愿停手。

严华等人目瞪口呆。

但认真一想,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铸币向来利润就很大,正是这样,历朝历代都在打击私造币。

“最初的铜元定价是每百个换一银元,从设计到定价都跟银元挂钩。但没多久,这个价格体系就被调整了,改成了每元当制钱十文。

在实际流通中,铜元比制钱更受欢迎,不久之后,朝廷干脆把铜元设为实币,对银元没有强制比价,但对制钱却定下了官方十比一的兑换比例。

随着铜元的流通越来越广,朝廷还推出了多种面额的铜元,比如当一、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的版本。

比如这一枚就是当二十的,属于稀有品种。”楚健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