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非遗:抡花、十番乐、棉花鬼与山桃木雕刻的文化华章
在承德市滦平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其中抡花、十番乐、棉花鬼、山桃木雕刻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诉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成为滦平县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抡花:火树银花映古韵
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
抡花,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滦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在康熙年间,梁家祖先从山东移居至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同时也带来了祭祀“火神”的抡花仪式。自此,抡花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帘地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表演,更是滦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的象征。
震撼人心的表演特色
抡花表演时,场面极为壮观。表演者手持特制的花架,花架上绑缚着燃烧的木炭和铁水。随着表演者的快速旋转,铁水被甩向空中,瞬间绽放出绚丽夺目的火花,如流星般划过夜空,形成“铁水流星映长城”的绝美景象。那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空,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郑如今,通过电动花架的技术革新,抡花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实现了常态化演出。在金山岭长城景区,抡花表演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精彩节目,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这一古老民俗的魅力。
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
为了保护和传承抡花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建立了抡花传承基地,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同时,通过举办抡花文化节、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抡花,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将抡花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番乐:丝竹雅韵传乡情
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
滦平十番乐属于传统音乐类别,它起源于滦平县张百湾镇这一商贸发达、民族混居的地区。满、汉、回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十番乐古称“杠房音乐”,原本是纪念、追悼已故先人时所奏的音乐,但滦平十番乐与原始的“杠房音乐”有所不同,它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独特优美的音乐风格
十番乐的演奏乐器丰富多样,包括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其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多变。在演奏过程中,乐手们相互配合,默契十足,将各种乐器的音色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音乐氛围。十番乐的曲目丰富,既有传统的古典曲目,也有反映当地生活的新创曲目,每一首曲目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保护传承的重要举措
为了保护和传承十番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成立了十番乐传承协会,组织乐手们进行定期排练和演出。同时,收集和整理十番乐的曲谱和资料,建立十番乐音乐档案。此外,还通过举办十番乐音乐会、开展音乐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十番乐爱好者和传承人,让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棉花鬼:诙谐舞步展风情
历史悠久的民俗传承
棉花鬼是河北省滦平县特有的传统双人民俗舞蹈,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传承历史。它起源于当地的棉花种植劳作,通过舞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棉花种植的场景。在过去,棉花鬼表演常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庙会等场合,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独特鲜明的表演风格
棉花鬼的表演风格独特,以“顺拐”动作为核心特征,即迈左脚时出左手,头部同步左转。表演时,两人通过寻找、嬉逗、扭打等戏剧化互动,配合锣、鼓、镲等打击乐的即兴伴奏,形成了粗犷豪放与细腻诙谐并存的独特风格。演员们的表情丰富生动,动作夸张有趣,让人忍俊不禁。棉花鬼的舞蹈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帘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棉花鬼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承人们对棉花鬼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们在保留传统表演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新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等,使棉花鬼更加符合当代饶审美观念。同时,通过开展棉花鬼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舞蹈,扩大其影响力。
山桃木雕刻:匠心独运刻华章
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桃木雕刻技艺发源于承德市滦平县火斗山乡孙营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地至今保留着端午节折桃枝、春节挂桃符的习俗,桃木被认为具有驱邪纳福的作用。山桃木雕刻制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山桃木雕刻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要精选树龄15年以上、直径超20厘米的山桃木,经三年自然阴干降低开裂风险。然后,雕刻师傅们运用各种雕刻工具,如刻刀、凿子等,在木料上进行精心雕刻。他们根据木料的纹理和形状,巧妙地设计出各种图案和造型,如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时,手法细腻,线条流畅,将山桃木的然美感与雕刻技艺完美结合,创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传承保护的发展路径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桃木雕刻技艺,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建立了山桃木雕刻工作室,为雕刻师傅们提供创作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开展山桃木雕刻技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雕刻人才。此外,还通过举办山桃木雕刻作品展览、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山桃木雕刻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这一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抡花、十番乐、棉花鬼、山桃木雕刻这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滦平县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滦平县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滦平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四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