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N次元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700章 张家口市宣化区非遗-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王河湾挎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0章 张家口市宣化区非遗-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王河湾挎鼓

宣化非遗三宝: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与王河湾挎鼓的文化交响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热土上,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与王河湾挎鼓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燕赵大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诉着宣化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

趄柳树窗花:纸间绽放的吉祥密码

百年传承的匠心独运

趄柳树村素影窗花之乡”的美誉,其窗花艺术可追溯至清光绪末年。村民赵登科从蔚县老艺人处习得技艺后,通过反复试验改良,独创了熏样、剪样、压花、染色等工艺。他以煤油灯熏烤图案,用黄腊板取形,将黑颜料由多色混合调制,最终创造出风吹日晒不褪色、质地结实的窗花作品。赵家三代严守“传内不传外”的祖训,直至20世纪60年代,村民王英通过观察制作过程破译技艺,才使窗花在村中传播开来。如今,74岁的第四代传承人王示信仍坚持手工制作,其作品《事事如意》《龙凤呈祥》等,以梅竹松、牡丹、莲花为题材,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时代变迁中的生存挑战

随着农村住房改造,传统纸窗逐渐被玻璃窗取代,窗花的实用价值大幅削弱。加之年轻人外流,传承人年龄断层严重,趄柳树窗花面临失传危机。王示信曾尝试将窗花与现代装饰结合,开发出型挂饰、书签等文创产品,但市场反响有限。目前,仅靠少数偏远山村订单维持生计,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北马布老虎:五行生辉的民俗图腾

东北技艺的宣化新生

北马布老虎制作技艺由祖籍东北的马林传承创新。他自幼受奶奶影响,掌握传统布老虎缝制技法后,融合陕甘、冀鲁、晋系等多地风格,创造出《北马五行虎》《北马古典虎》等系列作品。五行虎以白、青、黑、红、黄对应金木水火土,融入青花瓷纹、汉代漆器云纹,尾部缀以传统补花工艺;古典虎则借鉴彩陶、青铜器纹样,赋予布老虎厚重的历史福2019年,该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马林在冬奥期间创作的“虎虎生威”系列更获中外媒体赞誉。

非遗进校园的文化播种

为破解传承难题,马林成立北马百艺坊,带退休教师研发新品,同时与学校合作开设手工课。学生们在缝制布老虎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传统针法,更理解五行学、民俗符号的文化内涵。艺坊还开发出车载挂饰、玩偶等实用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王河湾挎鼓:鼓点激扬的乡土史诗

煤油箱到八面鼓的百年嬗变

王河湾挎鼓起源于1875年,村民贺万海以废弃煤油箱改制鼓具,形成“煤油拉子把式”的雏形。1947年,刘龙改良为木帮皮面八面鼓,并成立“三关社”鼓班,确立四鼓配钗钹的表演形式。其鼓身中间粗、两头细,音色动听,动作融合秧歌步与武术招式,如“举火烧”“黑虎掏心”等,在张家口首届农村文艺演出中夺得冠军。2009年,挎鼓被列入省级非遗,成为宣化首个省级项目。

非遗进课堂的活态传承

面对老艺人离世、器具老化的困境,第四代传承人贺海在四方台学开设校本课程,将12套创新动作编入教材。孩子们在击鼓中感受节奏变化,理解鼓点与农事劳作的关联。学校还组建百人鼓队,在春节、丰收节等场合表演,让挎鼓成为连接代际的文化纽带。此外,挎鼓队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鼓韵古城”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三项非遗的文化共性与传承启示

文化基因的深层共鸣

趄柳树窗花、北马布老虎与王河湾挎鼓虽形态各异,却共享着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核:

吉祥寓意:窗花以牡丹、松鹤象征富贵长寿,布老虎借五行学祈福避邪,挎鼓通过热烈节奏传递丰收喜悦,均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艺传承:三者均经历“家族秘传—破壁开放—创新发展”的路径,如窗花从赵家独守到村民共习,布老虎从东北技艺到宣化融合,挎鼓从煤油箱到专业鼓具,均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传承智慧。

乡土认同:三项非遗均深深扎根于农村生活,窗花装饰纸窗,布老虎陪伴孩童,挎鼓活跃节庆,共同构建了宣化独特的文化记忆。

非遗保护的现代路径

面对城市化冲击,宣化非遗的生存之道在于:

活化利用:将窗花转化为文创产品,布老虎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挎鼓融入研学体验,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教育渗透: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培养青少年兴趣,如四方台学的挎鼓课、北马百艺坊的手工课,均取得了显着成效。

政策支持:借助省级非遗名录、非遗日展演等平台,提升项目知名度,同时争取资金扶持,改善传承人工作条件。

结语:非遗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趄柳树窗花的细腻、北马布老虎的厚重、王河湾挎鼓的激昂,共同谱写了宣化非遗的华彩乐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钥匙。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才能让这些承载着燕赵魂魄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正如王示信老人所言:“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窗花剪下去。”这份执着,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