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N次元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673章 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冰雹会、南虎南乐会、撞河上四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3章 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冰雹会、南虎南乐会、撞河上四调

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冰雹会、南虎南乐会与撞河上四调的文化交响

保定市高碑店市,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冰雹会、南虎南乐会与撞河上四调,作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谱写了一曲动饶文化交响。

冰雹会:驱雹祈福的古老乐章

历史渊源与传承

冰雹会,这一古老的传统吹打乐,起源于高碑店市张六庄乡大义店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据传,大义店村及其周边地区常受雹灾侵袭,村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驱雹禳灾,便创立了冰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雹会逐渐与十幡会融合,形成了以驱雹祈福为核心,兼具娱乐功能的民间音乐组织。冰雹会的传承方式以师徒相尝口传心授为主,一代又一代的乐师们将这份古老的技艺薪火相传。

表演形式与曲目

冰雹会的表演形式独特,属于传统吹奏打击乐。其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黄河上》《漫刘海》《滚秀球》等十个经典曲目,这些曲目因反复演奏而得名“十幡”。演奏时,乐师们配合优美大度的表演动作和技巧,令人赏心悦目。冰雹会的乐器配置齐全,有十二杆大旗、二十一副镲、五张鼓,以及铛子、旋子、唢呐、管子、铙、钹、笙、笛、二胡等多种乐器,形成了庞大的音乐队伍。其中,镲舞和开道锣的演奏尤为独特,省内罕见。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冰雹会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村民信仰和情感的文化符号。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冰雹会都会成为大义店村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全村及邻村的老少都会相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冰雹会的存在,不仅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校正了社会风气,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它让村民们在思古的同时,从善如流,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乡村社会。

南虎南乐会:冀中笙管乐的瑰宝

历史沿革与艺术特征

南虎南乐会,即南虎贲驿村南乐会,是冀中笙管乐的代表性乐社。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由新城镇开善寺僧人海波、化亮将乐谱传至温家屯村,后传入南虎贲驿村。南乐会以工尺谱记谱,保存了《老谱本》《新谱本》60余首曲牌,涵盖了佛曲、祭祀曲和俗曲三类。演奏时,文场以管乐器为主,如大管、唢呐、笙等;武场则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铙、钹、大锣等。南乐会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恢弘大气,既保留了古代音乐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

南乐会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现有传承人20余人。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南乐会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07年11月,南乐会被列入第一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3月,更是被评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南乐会不仅在庙会、婚礼等传统场合演出,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南乐会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其演奏的佛曲、祭祀曲等,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让村民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南乐会还通过参与民俗活动,维持了活态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撞河上四调:古老戏曲的现代传承

起源与发展

撞河上四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由逃荒至撞河村的河南艺人传授。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与河北的丝弦腔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上四调的唱腔质朴、曲风独特,声音淳厚,调式多样。其传统剧目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等典籍的连台本戏,移植剧目和自编戏也屡见不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上四调已成为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上四调的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其唱腔前后句重复,每句多以七字、九字为主,具有显着的特色。在板式上,上四调有导板、尖板、二板等多种变化,根据不同行当分为老调、平调、尖调、悲调等。此外,上四调还影九腔十镑”之称,实际上其曲调的丰富多变远超于此。在表演中,演员们扮相生动自然,唱腔刚劲饱满,吐字清晰入耳,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传承与创新

上四调的传承方式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为主。尽管剧团向来既无职业艺人、也无专业剧团,流传范围也不大,但其艺术生命力却异常顽强。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上四调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剧团不仅扩大了规模,还创作编演了《无底洞》《抱盔》等新剧目,并经常外出演出、交流。如今,上四调已成为撞河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村民们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生活态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