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博野县非遗:花鼓落子、手工烧箔与走马灯制作的千年匠心
在保定市博野县的广袤土地上,非遗文化如同一棵棵根深叶茂的古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绽放着时代的芳华。其中,花鼓落子的激昂鼓点、手工烧箔的璀璨金光、走马灯制作的灵动光影,共同构成了博野县独特的文化图谱。这三项非遗项目不仅是民间技艺的结晶,更是博野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花鼓落子:鼓乐齐鸣中的民间狂欢
历史溯源:百年传承的民间艺术
花鼓落子起源于民国时期,由博野县程委镇南辛庄民间艺人王老仙在本村花会演唱基础上创编而成,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最初为单人表演,后逐渐发展为4人、8人直至16人团体表演,男女演员各半。其名称中的“花鼓”源于演员腰挎的花鼓,“落子”则指代其独特的舞蹈步伐与唱结合的表演形式。
艺术特色:鼓、舞、唱的完美融合
表演形式:演员腰挎花鼓,左手拿镗锣,右手拿双槌(呈“V”形,系有长穗),可同时或分别敲击锣鼓,边唱边舞。男演员动作刚劲有力,女演员步伐轻盈灵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
伴奏乐器:以笙、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木鱼等传统乐器为主,营造出热烈而欢快的氛围。
曲调风格:吸收民间调《放牛》《十不戏《放风筝》等曲风,或高亢激昂,或婉转动听,节奏感强,易于引发观众共鸣。
经典曲目:包括《看戏》《绣八仙》《画扇面》《李芳巧得妻》等30余个传统曲目,以及新时期创作的《十一五规划谱新篇》《辉煌六十年》《幸福腰鼓》等,内容涵盖历史故事、生活趣事与时代主题。
服装特点:男演员着白色粉边服装,腰扎黑色绸带,头包白丝绸方巾;女演员穿粉色白边衣裙,腰扎黑色绣花围裙,均用绿色绸带系花鼓,色彩鲜艳,富有民俗特色。
传承与发展: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
历史高光时刻:1954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王老仙演出录音,《河北日报》刊发专题报道;1961年,经改编后扩展至16人阵容,赴中南海为周恩来总理演出;1979年,代表保定地区参加河北省汇演,获一等奖。
当代传承实践:2006年,县老干部局“春蕾艺术团”将花鼓落子进一步完善,在保定市文艺活动中多次获奖;2009年,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花鼓落子不仅活跃在博野县的庙会、节庆活动中,还通过短视频平台走向全国,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
创新探索:年轻传承人尝试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表演,创作出《博野新韵》等新作,同时开发花鼓落子文创产品,如鼓槌造型的U盘、花鼓图案的t恤等,让传统艺术更贴近年轻群体。
二、手工烧箔:金属上的艺术魔法
历史渊源:千年技艺的博野传承
手工烧箔是博野县传统金属加工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博野作为北方重要的金属加工中心,烧箔技艺在此代代相传,2025年通过博野职教中心开设非遗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守护这一文化瑰宝。
技艺特色:从原料到艺术的蜕变
制作工艺:以铜、铝等金属箔为原料,通过加热、锤打、雕刻等工序,制作出具有装饰性的箔片。关键步骤包括:
备料:选用纯度高的金属箔,确保光泽与韧性。
加热:控制温度在300-500c之间,使金属箔软化。
锤打:用特制木槌反复敲打,形成细腻的纹理。
雕刻:以刻刀在箔片上雕刻出花鸟、人物等图案。
作品特点: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可用于工艺品装饰、建筑装饰、宗教法器等领域。博野烧箔以“薄如蝉翼、亮如镜面”着称,厚度仅0.01毫米,却能承载复杂的雕刻工艺。
创新应用:当代艺人将烧箔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手机壳、首饰、壁画等时尚产品,如“金箔牡丹”手机壳在电商平台月销超千件。
传承与发展:从作坊到课堂的转变
传统传承模式:过去,烧箔技艺通过家族传承或师徒制传递,艺人需经过数年练习才能掌握核心技巧。
现代教育创新:博野职教中心开设非遗课程,将烧箔技艺纳入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实践”模式,让学生掌握制作流程。课程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学、雕刻技法、色彩搭配等,并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
产学研结合:学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烧箔文创产品,如“博野金箔”系列旅游纪念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同时,学生作品在河北省非遗展、保定市文创大赛中屡获殊荣。
三、走马灯制作:光影中的流动艺术
历史溯源:从宫廷到民间的智慧结晶
走马灯是博野县传统民间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为宫廷御用之物,后逐渐流传至民间。博野县以古稀老人王振杰为代表的手艺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制作出精致的走马灯。
技艺特色:机械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制作工序:包括备料、拼接、起龙骨、上灯家、安转子、上漆等几十道工序。关键步骤如下:
备料:选用轻质木材(如竹子、桐木)制作灯架,丝绸或宣纸制作灯面。
起龙骨:构建灯体骨架,确保结构稳固。
安转子:在灯体中心安装叶轮,通过热空气上升原理驱动轮盘转动。
上漆:采用传统大漆工艺,使灯体色泽亮丽,耐腐蚀。
创新设计:底部用电机驱动替代传统蜡烛加热,或安置卡通人物、雕刻剪纸等造型,轮盘转动时栩栩如生。现代走马灯可播放音乐、变换灯光,成为集声、光、动于一体的艺术装置。
主题内容:从传统的“八仙过海”“三国演义”到现代的“博野风光”“雄安新区”,题材不断丰富。
传承与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文化品牌
家庭传承模式:王振杰老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走马灯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子、孙子,形成“王氏走马灯”家族品牌。
社区传承实践:博野县文化馆开设走马灯制作培训班,吸引青少年参与。学员作品在保定市非遗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中展出,获广泛好评。
文旅融合探索:走马灯成为博野县旅游文化的重要符号,本地企业开发出“走马灯dIY体验包”,游客可亲手制作并带走作品。2024年,博野走马灯亮相雄安新区非遗展,单日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四、非遗活化的博野路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当代社会,博野县非遗通过三大路径实现创新转型:
教育传承:将非遗纳入中学课程、职教中心教学体系,培养年轻传承人。
产业融合:开发文创产品、文旅体验项目,推动非遗市场化。
科技赋能:运用3d打印、VR技术保存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
当花鼓落子的鼓点在博野大地上回荡,手工烧箔的金光在指尖流转,走马灯的光影在夜空中舞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这三项非遗项目如同博野县的三大文化符号,既扎根于千年历史的泥土,又向着现代文明的空生长,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书写着博野县文化复心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