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容城县非遗: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的千年文脉
在保定市容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版图中,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构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些非遗项目既承载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通过代际传承与活态创新,成为雄安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一、梆子班:冀中平原的戏曲活化石
历史脉络:从村团到专业剧团的百年嬗变
容城县梆子班的传承可追溯至1952年,东孙村高门楼等人组织成立村梆子团,聘请八于乡北合照村剧团杨保重等人教授《王贵与李香香》《二兰记》等剧目,规模达30余人。文革时期,剧团改唱样板戏,至2010年,高润坡、高根劲等十几人重组梆子班,发展至今已有30余名成员。其表演以《大登殿》《蝴蝶杯》《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剧目为主,乐队配置板胡、二胡、笛子、笙等10种乐器,形成“文武场”完备的演出体系。
西里村梆子剧团则以“业余剧团”形式延续传统,其表演融合了河北梆子与评剧元素,剧目包括《杜十娘》《龙江颂》等,成为村民婚丧嫁娶、庙会庆典的核心表演形式。2023年雄安新区非遗普查中,西里村梆子剧团与东孙村梆子班共同入选传统戏剧类名录,其代表性曲目《听罢言不由我笑容满面》被列为重点保护唱段。
社会功能:从礼仪必需到文化创新
梆子班在容城农村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例如,东孙村梆子班每年正月为村民演出,其表演的《大登殿》被视为祈福仪式的文化载体。西里村梆子剧团则通过创新表达吸引年轻群体,如将传统剧目《蝴蝶杯》改编为现代版,加入雄安新区建设元素,引发观众共鸣。
此外,梆子班还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容城县“非遗过大年”活动中,东孙村梆子班与师庄村舞狮、西河大鼓等项目共同展演,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唱腔,并购买梆子主题文创产品,如戏服模型、脸谱书签等。
二、西河大鼓:北方曲艺的雄安变奏
艺术特色:从木板大鼓到西河调的千年传承
西河大鼓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木板大鼓与弦子书,经马三峰等艺人改良,逐渐形成“似似唱、韵味独特”的表演风格。其唱腔简洁苍劲,传统书目包括《三国》《隋唐》《响马传》等150余部中长篇作品,以及370多段书帽、段,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与民间通俗演义。
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间市文化馆、津市曲艺团等单位成为保护单位。在容城县,沟市村西河大鼓以“王派西河大鼓”为代表,其唱腔融合了冀中平原的方言特点,代表性曲目《情满雄安》通过讲述雄安新区建设故事,展现了传统曲艺的现代转型。
传承困境:从市井艺术到非遗抢救
尽管西河大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容城县仅存沟市村西河大鼓传习所,传人多为60岁以上老人,年轻一代学习意愿较低。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导致演出市场萎缩,西河大鼓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为突破困境,容城县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设立西河大鼓传习基地,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马瑞河的弟子授课,培养青少年兴趣。2023年雄安新区非遗展演中,沟市村西河大鼓传习所表演的《呼家将》选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多机位直播,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
三、杂技绝活:从江湖技艺到非遗品牌
历史渊源:军旅文化与民间技艺的融合
容城县杂技绝活以“五虎会”“叉会”为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驻军文化。例如,北张村五虎会融合了武术中的“虎拳”技巧,表演者通过“扑、跃、翻、滚”等动作,再现老虎的威猛姿态;留村少林会则以“硬气功”为核心,表演“胸口碎大石”“银枪刺喉”等绝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17年雄安新区非遗普查中,北张村五虎会、留村少林会等项目共同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名录。其代表性表演《五雷阵》通过鼓点设计与动作同步,形成“声舞联动”的视听效果,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展演的保留节目。
创新实践:从街头表演到文旅融合
面对现代化冲击,容城县杂技绝活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新发展。例如,北张村五虎会在雄安新区“非遗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五虎动作,并购买五虎主题文创产品,如虎头帽、虎爪手套等。2024年容城县“非遗过大年”活动中,留村少林会的“银枪刺喉”表演引发观众惊叹,其通过抖音直播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演,单场观看量超50万人次。
四、木雕画:从家具纹样到艺术瑰宝
艺术特色:浮雕技艺的冀中表达
容城县大南头村木雕画以浮雕为主要形式,早些年以雕刻家具纹样、花鸟等简单图案为主,近些年以木版画浮雕为主,多以花鸟动物、山水园林、吉祥图案为主题。其技艺流程包括“选材—构图—雕刻—上色”四个环节,其职雕刻”环节最为关键,需通过“浅浮雕”“深浮雕”等技法表现层次福
2018年,大南头村木雕画被列入容城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李志国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年轻匠人。其代表作《雄安新区图》以浮雕形式展现白洋淀风光与雄安三县地标,被雄安新区规划馆收藏。
传承挑战:从生活必需到艺术收藏
随着现代家具的普及,木雕画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目前,大南头村木雕画传习所仅有李志国等3名传承人,年轻一代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为突破困境,容城县通过“非遗+文创”模式实现创新发展。例如,大南头村木雕画传习所与雄安新区“非遗镇”合作,开发木雕画摆件、书签等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2023年雄安新区非遗展销会上,木雕画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20万元,成为非遗产业化的成功案例。
五、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活态博物馆”
历史层积:地方文化的活态见证
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均承载着容城县的历史记忆。梆子班的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反映了革命时期的农民生活;西河大鼓的书目如《响马传》取材于民间传,展现了冀中平原的文化交融;杂技绝活的《五虎会》保留了清代军旅文化的遗存;木雕画的《雄安新区图》则记录帘代城市建设的历程。
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
这些非遗项目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例如,东孙村梆子班的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大南头村木雕画的传承通过“师带徒”方式,形成了紧密的师徒关系网络。
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面对现代化冲击,容城县非遗项目通过创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例如,西河大鼓的《情满雄安》将传统曲艺与当代主题结合;木雕画的文创产品开发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非遗活化。这些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结语
梆子班的激昂唱腔、西河大鼓的苍劲韵味、杂技绝活的惊险刺激、木雕画的精雕细琢,共同构成了容城县非遗的多元图景。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这些非遗项目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梆子班的板胡声与西河大鼓的鼓点再次回荡在容城的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