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古言 > 观相识语 > 第三百九十二章 声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1章 声望

事情争论到这个地步,已经可以算是结束了。

众人或感叹、或摇头、或若有所思地相继离开都尉署。

徒留脸色惨白的李振风神情萎靡地呆立在原地、一副不敢置信的神情。

降爵?

怎么会是这个结果?

候府世子之位就这么没有吸引力吗?

老大当年不是一心一意地想要这个世子之位吗?

如今,他不顾赵氏的反对,把世子之位给了大房那孩子,为什么他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甚至不屑一鼓样子?

事实上,在李元宁提出降爵之后,李振风是有所抗议的。

但他的反对,全部都被负责处理今日事夷信王给否定了。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纵然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宁今日擅闯都尉署乃事出有因,但事实就是事实。

不管怎么,明面上、信王知道前来处理此事的自己还是要给朝廷、及下人一个交代和警示。

否则,以后人人有样学样,那朝廷的威仪何在、东陵律法何在?

尤其,信王知道李元宁以不足弱冠之年、初入高位,不知有多少人盯着、看着。什么,他也不能给这孩子留下什么不妥的话柄。

只是,虽要有个交代,但也要把握尺度。

这李家子到底还是个孩子,他怎么着也要顾忌他的感受,

所以、降爵确是个好主意。

虽,他赞成候府降爵的原因与那子的出发点不同,可这也不妨碍二人有着异源同流的观点。

关键他也看出来了,这孩子根本就不在意宜宁候府的世子之位。瞧他那神情,信王猜测李元宁是巴不得宜宁候府削爵才好。

既如此,他何不给朝廷一个交代的同时、也全了那孩子的心思。

毕竟,就那一府的魑魅魍魉,那孩子还是离远点的好。

宣布了处理的结果后,信王便领着魏南出了都尉署、直接去了皇宫。

今日的结果,他还是有必要向皇兄禀报的,尤其,相应的圣旨也要对方颁布。

还有,今日到场的那些人,究竟代表着哪些势力、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也要和皇兄分析一番。

想着那些人咄咄相逼的姿态,信王的眼里闪过一丝暗芒。西南初定,朝堂刚刚稳定了几个月,有些人似乎又按耐不住、开始上蹿下跳了起来。

目送信王一行人离开,李元宁无视神情呆滞的李振风,与今日同样前来的徐景云、于凤池等一些相熟的人打完招呼后,便挽着跟着赶来的姑母李云梦的胳膊、打算跟她们一起回礼部左侍郎张府,去看望几个孩子。

起来,自忠武将军府那日之后,考虑到孩子的体弱、不宜随意搬迁,李元慧便一直带着孩子住在张府。

虽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李元宁实在担心晓颖和佳颖两个孩子,也不知道那的情形,有没有给两个家伙留下什么心里阴影。

还有她那新出生的外甥,李元宁也要看一看。七个月左右的早产儿,在医学技术发达的现代都很危险,更何况是医疗水平如此落后的古代。

走出都尉署大厅,许是内外温差较大的缘故,李元宁忍不住哆嗦了一下。这外面的气是真的冷,是滴水成冰亦不夸张。

嘀咕着京城今年的冬,李元宁的眉头忍不住皱了皱。这气反常的厉害啊!

心里想着心思,李元宁走出都尉署大门的时候,便有些心不在焉。

等回过神来,李元宁就被外面黑压压的人群给吓了一跳。

这是…?

只见都尉署门口,围满了一边议论纷纷、一边紧盯着这边的人群。

侧了侧头,李元宁就见不仅仅是都尉署门口,便是这门前的大路两侧、黑压压的人群,根本就看不到头。

……这么多人?

因着百姓们都是在李元宁殴打冯文时的事情传播之后赶来的,加上都尉署内之前的气氛剑拔弩张、也不会有人特地告诉她外面的情形。是以,李元宁压根不知道今日除了都尉署里来的那些官员外,外面竟然还有这么多百姓,尤其是在这样的气里。

回想自己今日动手、到各方官员登场、再到双方互相争辩,这都有好几个时辰了。

难道这些人一直都在外面等着?

一时间,李元宁倒有些怔住了。

与此同时,眼见着都尉署里又出来一行人,对面的百姓们顿时有些骚动起来。

“唉…快看、快看,又有人出来了…”人们相互提醒着身侧的人。

“…哎…瞧见没有,有没有李公子?”有人踮着脚望着都尉署门口一行饶同时、也不忘询问周围认识李元宁的人。

虽李元宁的名声也就这半年才传开的,但她以前常年混迹市井,认识她的人还是很多的。

“哎呀…别推、别推,我这不是看着呢嘛!哎…李公子!李公子在其中!那是李公子…”…终于,有认出了李元宁的人,激动地指着她高呼道。

“哪个?哪个?”闻言,周围的人立刻就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不过片刻,李元宁的样貌便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被众人熟记于心。

“李四公子!…”

“李四公子…”

心里崇拜、感激的人就在眼前,百姓们哪里还忍得住。

当即,有人忍不住高声呼喊起来。且伴着这些去纯地呼喊,另有一些人也不甘示弱地表达着心中的激动。

“李四公子,多谢您提供的煤矿石法子,我们才能取暖…”

“李四公子…今那个冯文时打的好!…”

“李四公子,我们支持你……”

今日的结果他们已经知晓,感觉还是很满意的。

本来嘛,李家公子替自家胞姐打抱不平,有什么错?就冯家那位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该打吗?

亏的一些人上纲上线地要求惩治李公子,根本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茬。

至于那个什么候府要降爵!众人表示那不挺好的嘛。

就那府里的候爷、侯夫饶行径,百姓们认为这就是报应。

尤其听降爵是李元宁提出的之后,大家伙更是一边倒地谴责宜宁候府一众饶同时,外加心疼李元宁。

这李家公子到底被那府的人逼到什么程度,竟然根本不在乎那什么世子之位、主动要求降爵。

脑补着李元宁可能受过的委屈、念着她为东陵做的那些事,都尉署外的百姓只觉得内心有种不出的心疼和感激,即使已经知道李元宁今日并没有受到惩罚,但他们仍不愿意离开。

他们想亲眼看着那孩子安然无恙的同时;也亲眼看看那孩子、看看那个救西南数百万百姓于水火、避东陵亿万民众于战火、为数千万东陵人提供取暖之法的“仙童”。

如今恩人就在眼前,他们哪里还能抑制的住?

呼声此起彼伏、振聋发聩,以至于走了很远的信王和魏南都忍不住感慨这李家公子在百姓心中的声望。

而面对着如此热情真挚的百姓,李元宁直觉的喉咙口仿佛被什么堵住似的,一句话也不出来,只得含笑挥手回应着众人。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