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王一时语塞。
五戎大军,仅剩二戎。
姜戎被王畿镇北营所灭,绲戎被犬戎所灭,犬戎又被义渠戎所灭。
如今义渠戎残部北逃,唯有大荔戎盘踞河西之地。
姬宫湦接着道:“兵戎所至,无非图利尔!”
大荔王再次错愕:“不知周王意下如何?”
姬宫湦指了指勃赫。
“尔可识得此为何人?”
大荔王摇摇头:“不识。”
“此为犬戎王勃丁之子勃赫,现为孤王麾下骁骑军校尉。”
“竟然是他?”
“几日前,勃赫亲手斩杀义渠王,替父报仇。”
“其人虽然年少,却不失为真壮士也。”
姬宫湦话锋一转:“周犬之盟,尔应当有所耳闻。”
大荔王似乎明白什么。
“据吾所知,周犬结盟后,便弭兵通商。勃丁战死后,周王更是尽数收容犬戎遗民。”
姬宫湦坦言:“尔可愿与孤王结周荔之盟?”
大荔王顿时面露喜色:“周王此话当真?”
“孤王之言,何曾有假?”
“吾自然愿意结盟。”
“那便不用遮掩,孤王欲尽取河西之地。尔等迁徙之前,需派兵灭莘、梁、韩等河西诸侯国。”
“河西乃大荔根基……”
“河西事成之后,孤王会暗中助尔夺取河东半数之地。河东之富庶,尔应当明白。”
“这属实过于……”
姬宫湦清了清嗓子:“往后孤王将待大荔如犬国,弭兵通商,互为后盾。”
大荔王犹豫道:“河东诸国,非吾所能争雄。”
姬宫湦大笑:“孤王可以代尔操练,亦可供应粮草,甚至暗中借兵。唯一原则,所有战事必须以大荔之名。”
大荔王忙问:“周王欲以大荔为灭国利器?”
“没错!”
“此与附庸何异?”
“孤王所允大荔之疆域内,凡事皆有尔自行管治,孤王绝不干涉。”
“若是外敌侵犯大荔,周王亦会袖手旁观?”
“尔若求援,孤王便视利相帮。只要好处足够大,孤王率军亲征亦无不可。”
只讲实际利益,不谈仁义礼法与恩怨情谊。
这便是姬宫湦谈判准则。
大荔王沉思片刻:“大荔能取河东多少疆土?”
“大河以东,孤峰山以北,稷王山以西,皆为尔等所樱”
姬宫湦所指区域,地处汾水下游,前世称河津与万荣二地,如今为冀国与耿国都邑所在。
面积与大荔戎现有疆域相当,土壤却更为肥沃,且背靠脊骨山与大河龙门渡。
大荔王深吸一口气:“晋国必然不会应允。”
姬宫湦笑道:“孤王应允便可,晋国内乱方歇,很快便会迎来外担”
大荔王瞬间明白所樱
“周荔瓜分河东之地,周王不愧为周王也!”
“尔等需更改国名,往后便叫稷戎如何?”
“周王所授,吾当用之。”
……
次日清晨,降细雨雪。
大荔王亲率五千戎兵,会同二千神秘勇士,各自携带两斤新军粮,直奔莘国而去。
两地间隔百二十里。
没有辎重拖累,黄昏时分,大荔王便顺利抵达莘国都邑外。
莘国人突见戎狄大军,急忙敲锣打鼓警示。
放在以往,戎狄均会等到春耕时节,才大举前来劫掠。
莘国都邑虽坚固,此时却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整军备战。
大荔王直接发动猛攻。
黑之前,莘国便沦陷。
国中卿士贵族悉数被斩杀,府库钱粮亦被洗劫一空。
大荔王遵照秘密约定,将莘国子民往南驱赶。
与此同时,大荔戎部族则从后方赶来,暂时迁居莘国都邑。
又一日,雨雪初歇。
大荔王继续率军北上,午时便临近梁国都邑。
梁国地处莘韩两国之间,此前鲜有犬戎前来劫掠,便没有专心修筑城防。
国中甲士更是松懈,只有数百在城头驻守。
冬日作战,过于超脱。
大荔戎猛然冲锋,梁国甲士很快便丢盔弃甲。
大荔王依旧故技重施。
剿灭卿士贵族,洗劫府库钱粮,驱赶梁国遗民。
大荔王并未停歇,留下一千戎兵驻守,便率军继续北上。
韩梁两国相距不到二十里。
梁国被灭,消息刚传至韩国都邑,大荔王便随即出现韩国甲士视野。
韩国时有遭受北边鬼方劫掠,故而反应较为迅速。
等大荔王抵近韩国都邑,城门早已紧闭,城头甲士亦持戈戒备。
大荔王先派五百勇士冲锋,结果折损大半。
幸亏神秘勇士赶制临时冲车,才顺利攻破韩国都邑城门。
韩国卿士贵族纷纷归降,主动献上府库钱粮。
大荔王先将其等绑缚,随后驱赶韩国子民。
结果不等戎兵动手,韩国子民便疯狂往南逃遁,速度远超戎兵步伐。
等韩国都邑再无子民,大荔王便将韩国卿士贵族悉数枭首。
至此,大荔王成功实现二日灭三国壮举。
至于神秘勇士作用如何,便不为世人所知。
随后两日,大荔戎悉数迁往韩国故邑,尔后厉兵秣兵,准备渡过大河。
……
莘国、梁国与韩国接连被灭,大批子民往南逃难。
消息很快传至四方。
大河仍在结冰,河东诸侯国惊骇之余,纷纷整军备战。
王畿更是一片哗然。
子亲征大荔戎,大荔王往北逃窜,顺手将攻灭莘国、梁国与韩国。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均显得十分蹊跷。
子王命诏书随后传来。
王师已成功夺取大荔戎旧地,此刻正在收治三国遗民,同时发兵莘国故邑。
为避免生灵涂炭,王师将会有序推进战线。
三国遗民则有三个选择。
其一,自行前往河东之地,亦或成周洛邑,王师将提供三日之粮。
其二,入籍新国人,分散填充至各郡县,需为普通国人或奴隶。
其三,主动前往河东工业区,与周南避战者身份等同。
至于莘国、梁国与韩国。
宗庙已毁,社稷已灭,传祀已断,子嗣已绝。
犹如鄀国一般,国号已无继续存在之必要。
姬宫湦在前线闲逛时,邦谍密使终于传来消息。
宋使皇甫蠡突然拜会鲁侯称,二人短暂会晤过后,鲁侯称便正式递交回国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