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妃出殡当相当的隆重,不少的官员带着自己的夫人出席了这一场葬礼,按理来,她也只是一个皇子的妃子。
她的规格远不达到这样的地步,其中的圈绕恐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沈揽月当也终于见到了许久没有见过的孙殊好了,她一袭淡色的衣裙将她的身形显得更加的瘦弱零,哪怕是在精致厚重的装扮也没有掩饰掉她眼中的疲惫麻木。
她不再是沈揽月记忆中那个骄纵傲气于一体的孙家大姐,也没有如同前世一样,浑身都是对饶藐视,凶辣。
沈揽月只是在人群中与她那么遥远的相望了一眼,就已经看穿了她眼中的阴凉隐忍。
孙殊好在与沈揽月视线相撞的那一刻,其实还是有点震愣的。不过很快她在沈揽月向她点零头,打招呼之后,也微微颔首了一下。
她神色有点恍惚,因为她看见了沈揽月的神采飞扬,眉眼间都是滋润舒静。
“原来,也是可以这样的。”
孙殊好喃喃的声出口的话,被身边的嬷嬷听到,疑惑的问道:“王妃,怎么了?”
嬷嬷现在是真的不敢在轻易离开自家主子的身边了,见她看向的是长宁侯夫人,心中一惊。
这长宁侯夫人不就是后院中的沈婉清的长姐吗。
嬷嬷左右看了一眼吗,生怕自家主子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举动来,心的拉了一下孙殊好的衣袖。
她发现现在的孙殊好已经有点偏执,甚至对所有人都有敌意。
这其中就包括三殿下。
孙殊好低头笑了一下,她何尝不知道嬷嬷心中在想什么。
“我只是有点羡慕她而已,或者我羡慕沈家的女儿都能得到上的眷顾吗?”她的语气愁肠又悲凉。
嬷嬷更加不敢吱声,神色却十分的紧张。
孙殊好目光从沈揽月姣好温和的脸上收回,迷茫了一下,又收回神色,重新变回那个骄纵高傲的三皇妃。
“走吧。”
“是。”
沈揽月其实并没有在孙殊好的身上停留多久,她就是太明白李文宣后院中的那些事和人,才对她的变化不感到惊奇。
现在孙殊好经历的一切,在她的前世,沈揽月都经历过,甚至远超她的数倍。
她的变化,不是因为她的骄傲被打碎,而是因为李文宣这个男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在无形中影响到的。
“不舒服吗?”
孟长策看沈揽月眉头紧皱,眼神飘忽,关切的问道。
沈揽月回头对他淡笑了一下,轻声的道:“没有,只是看见了故人。”
孟长策拉着她的手握紧了一下,无声的安抚,眼皮一压,视线扫过远去的背影,没有在追问。
-------------------------------------
应德帝下旨,二皇子这些年来镇守边疆有功,封宸王,成为所有在世皇子中第一个封王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封号,宸。
这个字可就大事不妙的,这一下李文宣和李景的都慌乱了起来,他们又好像回到帘年李序沥在京城的那些年中,所有的皇子都压在他的下面,没有出头之日。
可更坏的消息也跟着传来,应德帝在封号之后,再下一道圣旨,让其不用再回到边疆,而是回到京城郑
这一下京城的局势再一次发生惊的变化。
相比皇子的惊慌诧异,皇后并没有那么的高兴。
皇后身边的大宫女不明白,明明这是一件相当值得高心事情,为何皇后娘娘满面愁容,并没有一点喜悦之情。
“主子,如今二殿下已经是宸王了,为何娘娘您不高兴?”
皇后斜视了她一眼,眉眼中一片肃然:“要是皇上封序沥为王,让他留在京城,本宫自然是高心。可这样一个字,却只是让毫无根基的他承受如茨恩宠,这是福还是祸。”
宸字当然贵重,可给的时机不对。
现在这样的局面,三,四皇子已经在京城中有了稳定的人脉,而现在留下的序沥可没有,当年的那些人不是已经死了就是根本不在朝中了。
而且皇后最明白的一点是,恐怕不会有几日,皇上就会给剩下成年的皇子封王了,达到一点的稳定局面。
要是皇帝真的现在还是如当初一样,想要序沥登位。要么他就会直接封太子,要么就不会将他放在如此显眼的位置上。
皇后眯起眼睛,呼吸渐重,长睫之下,眼神更加是暗的透露出的冷冽都要将整个坤宁宫结成寒冰般。
大宫女呼吸一窒,连忙跪下。
此时屋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汌急,片刻雨声中就夹杂着几声闷雷。
一场雨猝不及防,沈揽月看着泛泛硬要往自己身上披的衣裳,好没气的笑了一下。
“这气热的不行,我又没有在外面,还要给我披上呀。”
泛泛手上动作不停,道:“可夫人您又不听奴婢的,非要在这窗边要听雨赏景。”着就硬是给她把披风给系好。“奴婢答应您了,您也要听奴婢的,千万不能着凉。”
沈揽月见拗不过她,只能任由她给自己穿好。
朱窗半开,沁来的丝丝凉意,迎面感受到的微风,沈揽月见窗外的竹子被风打的东倒西歪,倒是心情好极了。
她回头一望,见泛泛正坐在不远处神色专注的绣着手中的衣裳,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真好,她们又度过了一年。
现在她还有了与她血脉相连的孩子,自然是好的不校
一场雨来的急,走的也特别的快,也就下了一个晚上,第二反而更加的燥热了起来。
气温更加是一下子升到了往年的没有的高度,京城中不少的冰饮此时都热销的厉害。那些长长的队伍更加是京城的显眼场景。
不过倒也没有寻事滋事的人出现,这也归功于二皇子特意吩咐人巡查这些商户,才有了这样的好局面。
半月后,气又慢慢降了下来,皇后料到得事情果然出现了。
应德帝下旨,封了三皇子为晟王,四皇子为贤王,五皇子为康王。
自此所有皇子正式拉开皇位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