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历史 > 三国之荆州少主 > 第294章 献帝东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荀攸铮铮之言落下,大殿之上,从子到诸朝臣,全都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作答。

荀攸一番言论太狠了,直接把祖宗搬了出来。

占据道德制高点,他人自然无言以对。

尤其是刘协,现在又没有西凉军阻拦,依然拒绝回去祭拜宗庙,着实不过去。

而且当初董卓派攘掘他父皇陵寝,据把他父皇尸首都扔了出来。

他作为儿子,竟然不赶紧回去重修陵寝,安置父皇尸首。

甭作为子,简直连个人都不算了。

荀攸当众点出来,他又怎能装作听不见?

刘协想了想,沉声道:“荀卿的对,朕与诸卿,祖宗坟茔皆在关东,身为人子,岂能不回去祭拜?

宗祠宗庙不受香火供奉,岂不令下人耻笑?

如今下趋于太平,道路已然通达,朕的确该回邙山,重修先皇陵寝,并祭祀以香火。”

杨彪见皇帝竟然妥协了,急的直使眼色。

只可惜,只有他一个人着急而已,

他出身弘农杨氏,宗祠在距离潼关不远的华阴县,可以随时回去祭祖。

但其余大臣,想起宗祠无人祭拜,也全都归心似箭。

见无人反对,刘协摆了摆手道:“此事就此商定,立即收拾行装。

待气转暖,立即启程。”

“谨遵圣命!”

众朝臣齐声答应。

散朝之后,刘琦回到府郑

庞统摇着羽扇笑道:“荀公达当真足智多谋,竟以先皇陵寝为引,逼迫陛下回归。

陛下又不能推脱,当真妙至极耶。”

徐庶道:“看朝堂上那帮公卿,做无言以对之状,当真痛快。

不费吹灰之力,便逼迫子东迁,荀公达功不可没。”

面对众人连番夸赞,荀攸表现的很平静,淡然道:“此并非荀某之功,盖因子与诸卿心中早有此意。

荀某稍加推波助澜,便助成此事。”

众人只觉得荀攸是在谦虚。

他继续解释道:“如今关中也由公子平定,众士绅都对公子马首是瞻,言听计从。

陛下与诸卿,留在关中与回归雒阳,并无多大分别。

既然如此,还不如返回故地,方便祭祖。”

在场众文武听了解释,无不对荀攸佩服之至。

要论揣摩人心,下能出其右者,恐怕不多。

幸亏此人跟自己属于一方阵营,要是投靠到敌对势力,那可是一个劲担

庞统心想,公子把这样一个奇才,安排到尚书令的位置上,皇帝恐怕要被拿捏的死死的。

不管朝廷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准备东迁的命令确是下达了。

整个长安城顿时热闹了起来。

其实普通百姓都巴不得朝廷赶紧搬走,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但韦康杜岐等豪绅却不舍得。

毕竟朝廷在长安,他们便是靠近子的重臣。

若朝廷迁回到雒阳,他们便成了边远郡国的太守。

只不过迁都乃是大势所趋,他们也无法阻拦。

至于一众汉室老臣,大家心里多半以喜悦者居多。

在关中属于客居,回归雒阳,乃是回家。

在大家收拾行囊期间,子第三次下达给刘琦封王诏书。

刘琦见子如此真诚,便勉为其难的受封为清河王。

并举行盛大的受封仪式。

此举令下人对刘琦毁誉参半。

有的人他飞扬跋扈,逼迫朝廷封王,有大逆不道之嫌。

也有人他,身为汉室宗亲,就算被封王也不为过。

不管如何,他这清河王的爵位,是落到头上了。

几个月后,气转暖。

太史令挑选黄道吉日,子率领众公卿妃嫔从长安启程,浩浩荡荡踏上东归之路。

自初平元年,朝廷被董卓挟持迁都长安。

直到现在的兴平二年,子与众朝臣在关中已经待了五年之久。

如今重新踏上了归途,每个人心里都五味杂陈,不知是喜是忧。

东归的队伍,由刘琦麾下军马保护。

只不过刘琦麾下荆州军大部,已经全部调回荆州休整。

这最后剩余的军马,不过一万左右,好在都是骑兵。

大军出潼关,便进入弘农郡境内。

路过华阴县,乃是弘农杨氏发祥之地。

杨彪自然做起东道主,诚邀子入驻杨府。

刘琦跟杨彪敌对,便谢绝了对方虚情假意的邀请,带着貂蝉在军营暂住。

……

杨府之中高朋满座。

这是杨氏一族最为辉煌时刻。

子带领满朝公卿驾临,就算杨家是世家豪族,这等盛况也从来没有过。

杨氏宗族拿出最大的诚意,接待子与众朝臣。

待酒足饭饱之后,刘协被迎到杨氏府邸的书房之内。

刘协看着那古朴的书房,颇为感慨的道:“弘农杨氏号称‘四世太尉’,当年杨震公更有关西孔子之称。

没想到这书房,却如此简朴。

杨氏历代先贤,当真令人敬佩。”

杨彪道:“老夫家训便是耕读传家,不着锦衣,不用美食。

书房乃读书之处,何须奢靡?”

刘协微微点零头。

他知道杨彪把自己请到书房,一定有事禀报,所以不再虚言。

杨彪果然亲自前去关上房门,又把窗户闭上,然后对刘协声道:“陛下,如今朝廷为刘琦把控,臣有一计,可破解当前危局?”

“何计?”刘协问道。

杨彪摆出一幅舆图道:“陛下请看,簇便是我等停驻之华阴县。

距离河东郡,相隔不过百里。

那河东郡当年有黄巾余孽郭太,于白波谷起事叛乱。

其麾下兵马,被称之为白波军。”

刘协颔首道:“朕亦听闻这段史料,白波军最为声势浩大时,据有数十万人。

当初正值董卓乱政。

董卓便派其女婿牛辅,率军前去平叛。

没想到反被叛军击败。

董卓也正是害怕白波军挥师南下,切断其通往关西的归路,故而才火烧雒阳,裹挟朕与朝臣迁都长安。”

杨彪点头道:“正是如此。

陛下迁往长安之后,董卓仍命李傕率军与白波军作战。

后来郭太战死,白波军四分五裂,其中一支以杨奉为首,便投降李傕,归顺朝廷。”

刘协满头雾水的看着杨彪道:“杨卿今日起这些,是何用意?”

杨彪郑重的道:“那杨奉既然投降朝廷,也为陛下之臣。

他麾下有数万兵马。

若他从河东赶来华阴,不过三五日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