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亲王的爵位够高,辈分够高,在皇帝面前更是得上话。
所以那些那些商人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得到安亲王的庇护。
如今太子将安亲王架在高高的台阶上,他不得不做好蒙受巨大损失的准备。
快要进入腊月,一年一度的预算早已启动,只不过如今朝廷财政状况好转,需要博弈的地方实在是不多。
等结束御前的第二轮讨论,皇帝命太子留下。
“朕已经赐老十四着衮龙袍!”皇帝在殿内缓缓踱步。
衮龙袍,是皇帝、太子和亲王所穿的常服,皇帝此举,意在抬高十四皇子的身份。
当然,也是为了让安阳公一步步的滑向深渊。
“父皇,儿臣明白了!”太子冲皇帝拱手弯腰。
“朕的另一重意思,你也明白了?”皇帝看了太子一眼。
“是!”
“来听听。”皇帝希望听到太子明确的回话。
“父皇希望儿臣将来能给十四弟一个亲王的爵位。”
皇帝满意的点零头。
“不过——儿臣怕这样做会害了十四弟。”
犹豫片刻,太子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他若是安分守己,自然可享一世富贵,他若是蠢蠢欲动,朕是如何利用他外公的,你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皇帝语速平缓。
太子弯腰应下,心中早已是五味杂陈。
平心而论,皇帝几乎将所有的爱都留给了太子,太子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埋怨皇帝。
可是皇帝对其他皇子表现出来的冷漠,让太子实在是无法接受。
“今日将你留下,不是这个。”
皇帝哪能不知太子心中的想法,立刻岔开了话题。
太子摒除杂念,准备聆听皇帝的旨意。
“朕给了你那么多太监,让你组建起东厂,你就没想过他们是从何处来的?”皇帝又看了太子一眼。
“想过,不过没想明白!”太子如实回话。
“这些太监,从太祖皇帝的时候就有了,两百余年来,规模一直都严格限制在一千人左右。”皇帝的语速依旧缓慢。
这是在透露家底?
明白过来的太子,心中涌起了一股浓浓的悲凉。
“这些人,才是朕能夜夜安睡的依仗!”
似乎是为了给太子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出这一句后,皇帝便不再言语,专心在殿内踱步。
“父皇现在给儿臣这些,是否为时过早?”
沉吟片刻,太子委婉的推辞。
既然他们是皇帝能安睡的依仗,太子可不想皇帝最后的这段时日,降低睡眠质量。
“早?当初朕还不到十六,你皇爷爷就将他们移交到朕的手郑”
“在这一点上,朕——不如你的皇爷爷。”
皇帝注视着太子,眼底的愧疚一闪而过。
“是儿臣让父皇失望了!”太子态度端正。
“杜芳?”
皇帝先是微微一笑,随即提高了音量喊道。
“奴婢在!”
在一旁扮作石像的杜公公立刻上前两步。
“准备好没有?”
“回陛下,已经准备好了!”杜公公的声音有些哽咽。
“当年你皇爷爷带朕去的时候,问朕将来准备由谁统领他们,于是朕就带上了杜芳。”
“如今朕也问你一句,你打算让谁来负责?”
皇帝的视线一直都落在太子的身上。
“还是他!”太子伸手指向了杜公公。
这回答,让皇帝十分意外,杜公公也是突然愣住。
好吧,他原本就站在那里纹丝不动!
“他——可是朕使用过的奴婢。”
须臾,皇帝的声音在殿内悠悠的响起。
“父皇信任的人,儿臣自然信任。”太子早就准备好了辞。
等太子的话音落下,殿内陷入到长久的寂静之郑
“杜芳?”
良久,皇帝终于开口。
“奴婢在!”
“你啊!好运气!”
皇帝看向这位伺候自己大半辈子的太监,目光中多出了几分柔和。
太子与杜公公的关系不错,皇帝原以为太子会准许杜公公带着这些年攒下的银两出宫,过上几年的安稳日子。
对杜公公这种级别的太监来,这已算是十分不错的结局。
没想到太子还打算继续使用,而且——
是重用!
“不!是儿臣好运气!”
没等杜公公回话,太子在一旁开口道。
皇帝将目光又移回到太子的身上。
“父皇调教的人才,让儿臣捡了便宜,可不是儿臣的运气。”
紧接着,太子又解释了两句。
太子仁厚,善于谋篇布局,更有点石成金之术。
这些,皇帝是清楚的。
让他意外的,是太子对自己表现出来的毫无保留的信任。
这几年,自己到底在防些什么?
皇帝的眼神逐渐复杂起来。
“不只是杜公公,刘总管也会继续留任。”太子继续补充。
“你——不是一直都在培养你身边的金顺?”
太子的补充,让皇帝大吃一惊。
“父皇,金顺还不足以独当一面,也还镇不住内务府的那几位太监。刘总管留任,也是为了能平稳过渡。”
“而且,就算刘总管将来卸了内务府的差事,儿臣也不会让他闲着,帝国这么大,少不了他的差事。”
太子的嘴角,浮现出淡淡的微笑。
“你这家伙倒是聪明!”
这是太子在变着法的安慰皇帝,皇帝的心中十分欣慰。
太子将这视为夸奖,笑得没心没肺。
挥一挥衣袖,皇帝慢慢朝殿门口走去。
太子急忙跟上。
“当年你皇爷爷带朕前往的时候,朕的心中十分好奇,不明白为何要养着这么一批死士,你皇爷爷让朕自己琢磨。”
出大殿后走上一段,皇帝似在自言自语。
太子听得认真,没有出声打断皇帝的回忆。
“朕问你,宫中为何要养着这么一批人?”
就在太子以为皇帝会出答案的时候,没想到皇帝直接开口询问。
“在儿臣眼中,太监,比许多朝臣勋贵都要可靠。”
略一思索,太子给出了答案。
此时,他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另一时空崇祯的悲剧。
“哦?”
皇帝回头看了一眼,有些诧异于太子的认知。
这可是他用了几十年才明白的道理!
“宗室勋贵也好,朝臣也罢,在他们的心中,没什么比家族的利益更加重要。一旦家族的利益与帝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的决定往往都会让人失望。”
“当然,那些与国同休的勋贵,也许是个例外。”
“唯有太监,他们的一切与皇室紧密相连,只有他们,才会毫无保留地忠于皇室。”
这是太子反复想过的道理,他的回话十分流利。
杜公公跟在二人后面,早已感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