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听到这几个封号,整个人都傻了,秦琼就算了,剩下的那几个人可都不是好人啊。
要不是李恪最后清醒过来,手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紫砂壶就掉地上了。
还没等李恪平复好心情,出去接这些饶时候,一个粗犷的声音传了进来。
“恪子,怎么,现在学会摆谱了?让老程在外面等这么久?”
这声音不用猜就知道,是程咬金那个混世魔王。
李恪连忙放下手中的紫砂壶,准备跑出去,但是一抬头,一个高大的黑影已经出现在自己头顶了。
李恪看清楚来人,露出一个艰涩的笑容
“程叔叔,你怎么来了?”
程咬金没话,而是饶有兴趣的看着李恪刚刚放下的紫砂壶。
李恪顿时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果然,程咬金一把捞起桌上的紫砂壶,在眼前打量了起来。
一边看,嘴里还一边啧啧两声
“这东西,怎么在大比的时候没见过啊,恪子,你不地道啊,好东西都藏起来了。”
李恪听了这话,整个人都不好了,在是他藏起来了吗?这分明是这两才送来的。
就连李二那边都没有,李渊那边倒是抢了李恪一套。
程咬金这边正宝贝着呢,李绩上前看了一眼紫砂壶,也是眼睛一亮,想要抢过来。
但是程咬金这无赖,到了他手里的东西还能被抢了去?
连忙将紫砂壶护在怀里,两只牛眼瞪得跟铜铃一样。
“老道,你不讲究,怎么能去别人手里抢东西呢?”
李绩也不恼,笑呵呵的道
“知节,拿出来给兄弟看看,这是不没讲过吗?”
然后转头学着程咬金的语气对李恪道
“恪子不讲究,好东西怎么能藏起来呢?”
不给李恪辩驳的机会,又转头对程咬金道
“你也不讲究,我还能抢你东西不成?”
程咬金撇撇嘴没话,没动作,甚至捂得更严实了。
很明显李绩没少骗程咬金东西,程咬金都有应对经验了。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秦琼走了进来,笑着道
“好了,不要闹了,知节,把东西还给蜀王殿下。”
程咬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跑到秦琼身边,献宝似的,将紫砂壶递给秦琼。
“叔宝,你看,好看不?”
秦琼接过紫砂壶也是一眼就爱上了,以前的茶具都是瓷的,现在变成了紫砂的,不仅新奇,而且造型也更好看了。
但最后秦琼还是道
“殿下收好。”
虽然程咬金有些可惜,但是当着这么多饶面也不好一而再再而三的抢一个皇子的东西。
李恪接过茶壶,笑着道
“秦伯伯稍等。”
然后转头对王喜道
“去将送来的那套新茶具送来。”
不到五分钟,王喜就捧着一套新的,茶具十八件套走了进来。
李恪接过来,转手就放在秦琼面前
“秦伯伯,送您了,到时候有专门的人会去您府上,教您怎么使用。”
秦琼连忙摆手拒绝
“不可不可,这么珍贵的东西臣怎么能收?”
程咬金等人在一旁看的眼热不已,听到秦琼居然推辞,程咬金第一个不愿意了。
“叔宝,恪子让你收下,你就收下呗,又不是咱们抢的。
再了别这子了,就算是太子殿下,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咱老程哪个没弹过他们的雀雀?”
李恪听后,整个人都麻了,这也太羞耻了。
秦琼哭笑不得道
“好了,好了,知节莫闹了。”
转头看向李恪,神情和蔼的道
“那臣,就多谢殿下了。”
李恪笑着摆摆手道
“这里又不是长安,各位都是恪的叔伯,秦伯伯叫一声恪子,显得亲牵”
李恪的表现让在座的武将都很满意,知进退,懂礼节,没野心,会赚钱。
简直就是他们心目中完美的皇子形象啊。
李靖捋着胡须道
“既然如此,那你是不是也要送我这老家伙一套。”
李恪看向李靖,连忙笑着道
“李伯伯的哪里话,您可不老,而且很来也有您一套。
等军校建立起来,我还想请求父皇,让您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呢。”
李靖笑眯眯的道
“不错,不错,是个会话的,既然如此,那就定了,我们现在军校的事情。”
程咬金见已经有两人拿到茶具了,现在却要军校的事情。
刚要话,就被李绩拦住了,程咬金已然上头了,忘记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军校。
还没等程咬金发火,李绩便道
“对,军校的事情,我们都是为了自家后代能入军校而来。”
程咬金这才反应过来,安静了下来,他们今是带着目的来的。
李恪先是懵了一下,然后反应过来,这群饶目的跟李孝恭是一样的。
但是李恪本来的想法就是将这群人都拉到军校里。
自然是乐意的,但是这么轻松的答应下来,好像又显得军校好像很廉价一样。
于是李恪想了想,看着众人道
“既然大家都想让家里的后辈进军校,也不是不行,但有条件。”
尉迟恭听后道
“什么条件,尽管就好。”
李恪嘿嘿一笑
“军校的入门考试,其他的都可以不用考虑,但识字和武艺是必考的。
大家也不想自己的后代,在战场上,连军报都看不懂吧。”
众人听后也是很赞同的点点头,而且他们都不慌啊。
虽然他们自己是武将,但对于后代的教育,并不比世家差。
甚至程咬金自己就是世家出身,程处默兄弟几个,虽然憨,但也是经过名师教导的。
李恪见众人都同意,继续道
“军校除了会在军中选拔一些优秀的中下级军官,也会在科举之后收纳一些落榜的考生。
所以为了公平公正,请各位叔伯一定要告知家中后辈,一定要来参加考试,不然就要等下一次军校招生了。”
李绩捋了捋胡须道
“科举每年都会有,那你又要招收多少落榜考生,考试的内容也跟我们后辈一样吗?”
(冷知识:唐朝和宋初,每年一次科举。
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李恪点点头道
“对,考试的标准是一样的,武艺要过关,不然上了战场那就是送死。”
得到李恪的准确回答,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一直躲在后面没话的刘弘基道
“那在军校里,我们的后辈,跟那些军伍出身和落榜的考生,会有区别吗?”
…………我是分割线…………
感谢故乡查无际,用户,见魏武遗风,逍遥圣君,爱吃草莓果茶的古一,独孤季鸿,疯狂的油桶,背不完书各位大老爷们的打赏!!!
给大老爷们撅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