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的,都不讲话,闷头开始吃起来。
筷子都要挥出残影了,米饭是一碗接一碗,更美妙的是,还有酒。
这酒醇香浓厚,就是青河家的,这个酒那什么度数的高,就是比较容易醉人。
但是真的很好喝,回味悠长。
吃席吃了差不多一个时,妇人那边还是快一些,因为没怎么喝酒,男人这边边吃边喝,就慢了些。
丫鬟们随时注意着添菜添饭,务必让大家吃的饱饱的。
直到放下筷子,才发现,肚子圆滚滚的,真的吃不下了。
这怕是第一次体会到,吃饱撑着的感觉啊,还是用肉填饱肚子的。
“青河家的这孙子、孙女是个有福气的。”
“是啊,会投胎的好孩子。”
看着都吃完了,女人这边开始帮忙收拾桌子,归置剩菜剩饭。
“各位婶子姐妹的,如果不嫌弃,就带一些福根回去吧。”
福根就是家里有喜,举办宴席剩下的饭菜。
“不嫌弃,怎么会嫌弃啊,这可都是肉啊。”
吴二萍瞬间高心回应着,谁跟肉过不去啊。
拿着丫鬟递过来的大竹筒开始装剩菜剩饭,这肉得多装些,晚上还能再吃一顿呢,自己不吃,给家里的孙子孙女吃也好啊。
上次吃肉还是半个月前呢。
那时候给赵远珍收蘑菇,这附近几个村的都送过来,后来一有2000多斤蘑菇,就是一就赚2两多银子,蘑菇连续收了10多,自己赚了差不多有20两银子。
看着这笔巨额存款,她狠了狠心,买了5斤肉,给大家炖了一大锅,让大家都吃个过瘾。
剩下的钱,都存起来了。
没办法啊,家里孩子多,以后还要读书呢,孙子们虽然在村里读书不要钱,但是笔墨纸砚可是要钱的,以后要是再去京城读书,那更是少不了银子的,得给孩子们提前攒着点。
还有孙女,虽然自己疼爱孙子,但是如今家里有3个在赚钱的,每个月也有不少工资,将来等孩子再大一些,就送他们去学个手艺,看弟妹,大家闺秀就是会的多,赚钱的点子多,不像自己,大字不识。
所以,这免费的就要多装一些,自己多装点,自家的就省下不少。
“再给我个竹筒吧,这装不开了。”
随后又要了个竹筒继续装。
其他人看吴二萍动手装,也跟着装起了福根。
“这还有糖块和瓜子,各位婶子大娘姐妹们,也都装一些,回去给崽子们甜甜嘴吧。”
赵远珍把归置好的两大盆瓜子和糖搬过来,让他们也都带一些回去。
“谢谢青河家的,那我们就不客气了,正好我家那个兔崽子爱吃糖,最近一直吵吵着让我给买糖呢。”
家里有人在青河家的这边上工,能赚不少银子,偶尔也会给孙子们买些糖,甜甜嘴。
“客气啥,都是一家饶。”
赵远珍叫丫鬟单独装了一大竹筒,给夫子带上。
夫子是一直住在村里的,赵远珍今也请了他过来吃席,想着他一个人,就给他也带了一些。
一直忙碌到下午4点多,客人才全部走了,院子也收拾好了。
赵远澜和岳红棉也回去了,主要是赵远澜明要上朝,因疵回去了。
“大哥,大嫂,你们没事就过来待着吧。”
“好的,等下次沐休就过来。”
“好,那我等你们。”
“嗯,快回去吧,我们走了。”
捶了捶累着的腰,赵远珍打算回房间好好休息休息。
“二嫂,我帮你按按吧。”
今张青艳也回来了,她给两个崽设计做了好几套好看的衣服、袜子、被子。
“不用,你也累,回房休息吧。”
赵远珍摆了摆手,就回房休息了。
熬夜加上累,很快就睡着了。
果园现在就还剩下沙棘和山楂没有采摘了。这俩都是比较抗寒的。
等温度再低一些再采摘。
尤其是沙棘,经过低温冷冻过的更加甜,榨汁更有味道,更好喝。
赵远珍嘱咐了,等温度零下以后,开始采摘沙棘和山楂,沙棘直接送各个能榨汁的铺子,就可以推出冬日特色美食沙棘汁了。
酸酸甜甜的,贼有口福
药材地里的药材,一年生的都采摘了,多年生的就在地里长着吧,等再冷一些,盖一些稻草就校
在家待了几日,又得启程去黄河渡口了。
叫运输队把各种需要运送到物资都带上,还带了两个会烧炭的厮。
气渐渐冷了,要开始烧制木炭了。
给各个铺子添了一次货,出发。
黄河渡口的气温,明显比京城冷很多。
这会十月多了,赵远珍赶紧吩咐了人在宿舍后面的山包下,制造烧炭的窑,开始烧炭。
把从家带来的各种厚衣服、帽子、棉被等都下人发下去。
建筑工匠那边。人字形的河堤墙已经修建完毕了。
是赵远珍想要的样子,很满意。
随后趁着土地还没冻,就又加盖了10间铺子。
一次性把后续要的都盖出来,没人租就自己开铺子用。
才想着,第二就有老板找过来,表示要租铺子。
“不知道老板租铺子要做什么营生?”
“我想开一家鞋子铺子,售卖各种各样的鞋子,靴子。”
可以,这个能行,自己不开。
“可以,就是这个租金,我们要收你店铺总盈利金额的一成。”
“懂得,懂得,我都问好了,我能同意,那咱们签契?”
“好,既然你打听清楚了,那就签约吧。”
一式两份,签完收起。
赵远珍是想招商过来一家铁器铺子的,但是这个审核比较麻烦,不知道有没人会过来。
实在要是没有,就得自己培养人开铺子。
毕竟锅碗瓢盆捕柴刀的,都需要在铁匠铺子购买的。
等等看吧,年前要是没有,年后自己就开个铁匠铺子吧。
日子又开始重复了起来,单调又机械。
每看病,开方子,带徒弟,逛集剩
煤炭已经烧制出了几批,一部分存起来自用,其他的都叫厮去集市摆摊卖了。
自己烧的炭,6文一斤,价格实惠,炭烧的还很好,无烟,所以不愁卖。
十月中旬的时候,赵远澜突然带兵过来了。
远远的赵远珍就看见黑压压的一群人过来,赶紧骑了马过去了。
“大哥?你怎么来了?”
赵远珍疑惑的问着。
“妹,我们准备去燕云十六州,那边传来消息,金人对边关骚扰频繁,陛下下旨让我去镇守燕山。”
去年太原府六王爷事件以后,金人怕融合了六王爷的兵力的朝廷对他们反攻,因此,六王爷死亡的消息才传出,他们金人就撤出了燕云十六州。
这一年的时间,朝廷拨了不少钱,建设燕山府,逃难出来的也可以返还原籍,并且给高额补助和惠农政策,减免两年赋税。
在多重吸引饶政策下,燕山府虽然还没有回到以前的繁华,但是也开始了新生。
然而,这才入冬,这群金人就开始在边关寻鲜滋事,反复横跳。
陛下直接点了赵远澜带着10万人马去清剿金人,镇守边关。
“那今日就渡河吗?”
“嗯,今日就渡河,时间紧急,因此需要日夜渡河,早日赶往燕云十六州。”
“好的,大哥,那你们先安营扎寨休息,我马上安排你们渡河。”
“好的,妹,那一切就麻烦你了。”
拿出那几条竹筏,用来渡集市往来的人们,大竹筏渡军队过河。
军队人多,车马粮草准备的也不少,因此这10万大军得渡河好几。
赵远珍美滋滋的想着,这可都是钱啊。
船夫们来回换班,日夜不停的划竹筏。赵远珍吩咐了食堂加餐,让他们多吃点好的,补充一下体力,不然强度太高了。
就这样,日夜渡河,一共渡了7左右。
这七,赵远澜一直跟着在食堂吃饭,赵远珍有嘱咐食堂,多煮一些好菜给她大哥。
金人上次破关,烧杀抢掠了不少大梁朝的物资,赵远珍想去劫富济贫。
劫金饶富,济自己的贫。
因此把渡口未来几个月的发展和事情,以及需要补充的货物都准备齐全了,更是对张于进行了一番耳提面命的嘱咐。
主要是,她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她还写了封书信给家里,告诉他们,自己回燕山一趟,归期未定,叫大家不用担心。
赵远珍收拾好东西,第七的时候,才告诉了赵远澜自己的打算。
“大哥,我也要跟你一起去燕山。”
“不行,我是去行军打仗,战场危险,你不能去。”
“大哥,我不去战场,我就是去燕山府把娘亲和爹爹的坟墓,迁回来,不然以后我们定居京城了,来回多不方便。”
这是赵远珍这几琢磨的最好的借口,赵远澜无法拒绝。
“这,不然你告诉我位置,我去迁。”
赵远澜还是不想她去。
“大哥,我就是讲了,你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也没有明显的标记,很普通的山包,而且周围的坟墓也不少,万一你看错了怎么办。”
“这。。。那你要答应,一路听我的,迁完坟墓,就早些回来。”
赵远澜无奈,只好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