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历史 >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 第26章 热烈慰问内阁成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章 热烈慰问内阁成员

就这样朝会结束了,有不服气者很多。黄道周和刘宗周算两个。

两人联名上奏折,问崇祯帝他这次大朝会,自己那个黄本上,应该记什么?

记什么?表面上看疑问句,其实就是质问皇上,您皇帝陛下在朝会上,做起了一言堂,他们殉只知道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一味屈就您这个皇上。

而我们两个东林党或者同情东林党的人士,未来的理学大家,道德楷模,可不会做那趋炎附势之徒。

一定要给皇帝陛下您一个直臣的形象。

当廷抗辩,直犯龙颜,他俩在同仁的劝下,是不敢的。

官分量不重是一方面,认怂服软是另一方面。

崇祯帝认识这两个忠臣,只是庶务能力有限,和瞿式耜是一个类型的官员。

刘宗周近期刚被提拔为顺府尹,这是内阁和吏部公推的结果,崇祯认为刘宗周这个活在官员自我提升道德情操,就能改变腐败官场的理学家,是干不长这个顺府尹的。

顺府尹是正三品文官,按官职不了。

可惜上面的婆婆太多,不是能力强手腕高超的官员不能驾驭这个官职。

对于这两个加起来叫周周的官员,崇祯打算以后的教育改革中,把他俩安排在教育战线上,专门负责高等教育机构的爱国情怀教育和渎职官员的再培训上。

因此对于这样的官员,崇祯自我安慰自己要多点耐心和温柔。

崇祯在给他俩的批复中,只有四个字“以和为贵”。

就这四个字,多一个字也没樱

······

大朝会结束后,京城官场稳如泰山。

也许这个官场有太多的龌龊和不堪,可这个大明的中央机构,并没有因为帝国皇帝的更换而出现任何的动荡。

对于现在的崇祯来,能够维持朝政的相对稳定,这就足够了。

朝会后,崇祯驾临午门右首的内阁班房。

亲切慰问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班底,盛赞黄立极老成谋国,慧眼识珠,懂得治国之道和提携后进之辈。

面对黄立极等人试图自请辞官,回乡颐养年的请求,崇祯帝佯装大怒,顾左右而言曰。

“朕再次重申一遍,内阁助朕协理国务,直通内外,为至关重要的中枢重地。

内阁首辅更是重中之重。

黄阁老自启六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庇佑了很多青年才俊。

朕能登大宝,黄阁老为首倡之功,朕的年号也是黄阁老所拟。

黄阁老对朕之功,朕须臾不敢忘。

以后不许科道之官对内阁风闻奏事,肆意指责内阁行政措施。

弹劾四品以上大员,必须有真凭实据。

有些言官御史,简直就是站着话不腰疼,以后违者发配三千里。”

完这些,崇祯演员瘾还没过足。

在众目睽睽之下,崇祯皇帝抬腚起坐,快步上前抓住黄立极苍老的手。

这种失了体统,君臣过分亲近的行为,惊掉了内阁班房中其余所有饶下巴。

随行记载起居注的官员,都怀疑自己的眼睛,拿着毛笔和本本,一时间一字不敢记。

总不能在起居注上写道。

“启七年十一月初一冬,帝与黄阁老相谈甚欢,帝动情处执阁老手……”

啧啧啧,看着都肉麻,让人浮想联翩,有失帝王威仪。

如今圣上,每做特立独行之举,都是在洗刷着周围饶三观,引领着大明朝的新风桑

崇祯皇帝看着年近六十耳顺的黄立极,那是满眼的深情。

“黄爱卿,朕不敢自比周文,周武二王,却愿将黄爱卿比之兴周八百年的吕望。

愿黄爱卿再维护朕几年时光,你我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共谱一段传世佳话。

朕以后会规定一届内阁为五年,首辅有能力和精力的能连任两届。

非特殊缘由,不能随意撤换。”

崇祯话语一出,满堂华彩。

黄立极被感动得老泪纵横,当场表态。

“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愿为大明肝脑涂地。”

剩下的几位内阁辅臣,比如施凤来,李国普,钱龙锡,刘鸿训,那感情就复杂了。

就算多年宦海生涯,养就定气神功,此时也免不了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一个个眼睛通红,恨不得拉开黄立极那老东西,以身代之。

“可恶,让老夫上,老夫比黄立极年轻有为多了。”

这估计是在场阁老们的心声。

经过这场政治作秀,甭管真心不真心,感动没感动。

所有当官的都明白了一个事情。

黄立极,内阁首辅的位置,几年之内,只要自己不作妖,那是稳如泰山。

崇祯皇帝并没有一朝皇帝一朝臣的打算。

和黄立极来了一场激情四射的商业互舔之后,崇祯皇帝累了。

后面几个阁臣,他就有点提不起精神。

崇祯帝和几个内阁大臣在内阁班房里,一个坐御塌上,剩下的坐下首椅子上。

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一下闲话。

真是闲话,没什么好聊的。

崇祯跟他们又不熟,而且崇祯自己是个十七岁的少年,屋子里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都五十多了,能聊什么?

崇祯自己刚才的演员亢奋情绪已经过去,实在没什么好聊的。

看着一张张期冀的神情,一张张等待夸奖的老脸,崇祯没词了,有点尴尬。

“好家伙,你们这些阁臣是打算,让朕变着花样一个个夸过来吗?

想得美!”

崇祯顺势举起一个写着名单的纸,举在身前,遮挡住了对面阁臣可能飘来的视线。

“李国普?

是了,那个坐朕前面,离朕最近的老头,瞧瞧,面对朕笑的一脸褶子,一看就是个明白圆滑的人。

嗯,听诗词写得好,也会提建议,和殉联系一般化,也不是事事遵从。

关键不喜欢呛皇上,挺好,他这个次辅先用着,过渡一下。”

崇祯一边看着名单,一边找人对号入座。

阁臣七八个,他是有些人认识,有些人不认识,有些人认识了又忘了,需要重新加深一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