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历史 >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 第3章 崇祯弹奏的狂想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崇祯弹奏的狂想曲

“也罢,你那以狗喻饶故事,朕算是听明白,大黑狗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你和他同是一路人,也是起了兔死狐悲之福

王承恩,朕没看错,你是一个厚道之人。

徐应元没有办到的事情,你办到了。

算了,就留着魏忠贤这条老狗吧。

一事不烦二主,朕就派你带着锦衣卫去赦免魏忠贤,传朕的口谕,把他带回来见朕。

记住,到时候你把刚才那个故事,原原本本告诉魏忠贤,让他承你的情。”

王承恩直接磕头领旨。

“奴婢领旨。”

“还有一事,你告诉魏忠贤······”

到这里,崇祯多少有点扭捏,一点也没有前几日,不动声色间剪除殉的大佬风范。

“你告诉魏忠贤,这次朕不会骗他,让他踏踏实实回来。

别的职位爵位是别想了,东厂副掌印太监的位置,朕给他留着。

至于正职,你或者方正化吧。”

王承恩愕然,这可是最大的肥缺啊,当然也是最遭文官嫉恨的职位,东林党前前后后死了那么多人,最大的希望就是皇上能裁撤厂卫。

崇祯皇帝看他不走,问道。

“你还有什么难处?”

王承恩道:“回皇上的话,奴婢对东厂和锦衣卫还不太熟,希望皇上派个副手协助奴婢。”

“田尔耕和许显纯这两个人,你随便挑,两个人都带去也校

快去吧,莫误了时辰,朕可不想看见你带回来一具尸体。”

听见崇祯的话,还提及了殉的两名骨干人员田尔耕和许显纯。

王承恩算是彻底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他躬身退下。

就在王承恩掀开厚厚的棉帘子,走出门的那一刻,崇祯从身后冷不丁来了一句话,吓得王承恩差点被门槛绊倒。

“王大伴,你魏忠贤给了你多少银子?让你这么卖力给他情。

还是,你有什么把柄落在了他的手上?”

王承恩这下子被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

刚想折返回去哭喊自己冤枉。

却被崇祯堵了回去。

至于怎么堵的?

王承恩的脑瓜子嗡文,他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出的门。

只隐约记得崇祯最后的几句话。

“王大伴,别当真,朕是和你开玩笑呢?

你看你这汗出的,就是收了魏忠贤的银子也没事,到时候,不给他办事就校

银子还是收着,以后咱俩三七分,哈哈哈······”

直到走出了紫禁城,拿着令牌通过了掖门,王承恩才恍然回过神来。

只是恢复正常的王承恩,又在怀疑自己的耳朵有问题,那样轻佻玩弄的话语,是皇上的话吗?

肯定不是,肯定是自己的耳朵,今出了问题。

不想了,还是抓紧办差吧,皇爷还等着呢。

王承恩跺跺脚,浑身难受,地面的雪还没有积起来,就化成了冰水。

王承恩召集了几个东厂番子,骑马去了北镇抚司。

······

亥时已过,御书房里。

如儿臂粗的鲸油蜡烛,已经燃烧尽了,只剩下星星点点之火。

一个太监悄无声息进来替换新的蜡烛,外面色不早了,皇帝陛下是否安寝?皇后娘娘已经遣人过来问询。

太监回复了来人,圣上还没安寝。

他可没有王公公的胆子,敢劝皇上什么“色不早了,皇爷爱惜龙体,早点歇息。”之类的话。

估计他要是了,杖责二十是最轻的责罚。

御案前,崇祯接着批阅奏折,现在的他有点亢奋,刚穿越过来就成了拥有实权的皇帝,想想就有点刺激。

他集合了前任可以看懂古文的优势,又有现代人不拘泥于形式的特点。

批阅堆积成山的奏折,在现在二合一,叠buff的崇祯皇帝手里,那是得心应手,效率贼快。

现代社会那些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学生,翻起资料书课本往脑子里硬塞,哗哗一个时一本书,看起来效率贼猛。

甭管看没看进去,看进去多少?

你就看得快吗?

那些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奏折,看一眼就能筛选出来,直接弃之高阁,不批不否,感谢万历皇爷爷发明的留中不发。

这些上奏折的人,一律记在本子上,来日寻个别的错处,统统发配到边远地区,支持大明文教事业。

不是喜欢写写画画,满纸仁义道德荒唐言吗?

统统把你们弄去给边远地区,部落牧民宣扬儒家教化。

还有一些子曰不停,满纸废话,最后留下一两行字才写一点干货的奏折,直接描黑驳回,令其重写。

只要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机重事,他也不会哪里需要修改,就是不停让上折子的人重写。

直到上折子的人,自己能悟出来为止。

这是崇祯新的发明,批黑就是不满意,批红就是满意、可行,批蓝就是再议,你们阁臣看着办的意思。

他已经派遣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曹化淳,把自己这位皇帝的批阅奏折的新规矩,都告诉了内阁诸位阁老。

这种对批红票拟权的严重修改,要是遇上一个强力的首辅,肯定是要闹脾气的。

现在的首辅是黄立极,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那个尸位素餐的老家伙,和魏忠贤是老乡,也算是半个殉,正在惶恐新皇怎么拿捏他。

自然对皇上的口谕,是无不遵从,内阁其他阁臣也是如此,所以对于这样听话好使的内阁,崇祯是不打算撤换的。

殉又如何,只要听话就行,崇祯可不想以后早朝上,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和大臣们争执不休。

山一样的奏折很快就肉眼可见的消失,到了最后,崇祯看到了一篇有意思的奏折。

奏折的意思很简单,奏请皇帝停止苏杭织造官办,撤回苏州织造太监李实,此人是魏忠贤的亲信,大大的殉,奏折最后还皇家要与民生息,不与民争利。

崇祯看看内阁的票拟批注是,“此事可行,敬请御览。”

可行?可行个嘚,这里的民恐怕不是平头老百姓,是你们这些官绅吧。

崇祯看看上折子的人,工部郎中王守履,嗯,是个东林党,朕喜欢。

想到这里,他兴致勃勃,挥毫泼墨,大手一挥,写下“不准”两字,直接描黑驳回。

崇祯心里呵呵冷笑,与民生息,不与民争利,你王守履心中的民,可不是朕心中的民,哼,咱俩想岔了,那就不是一路人。

记得王守履好像是山西人,启年间进士,崇祯蹙眉,他突然想起来一个差点忽略的群体——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