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N次元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七十九章 三校古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两千八百七十九章 三校古籍

“人呢?啊这不身在曹营心在汉吗?”周至赶紧跟自己找补:“虽然到处瞎忙,可是古籍裱锦和纸张的仿品,还是搞了不少出来吧。”

“我们蜀大古籍修复研究所的两个大福星,一个是杨啸谷先生,一个是你肘子,到现在我都觉得,好像是冥冥之中,自有意啊!”

袁冬珏提到的杨啸谷,是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他是蜀中大邑人,在当时是知名古物鉴定专家和资深收藏家。他留给蜀都大学博物馆的东西,在许多人眼中看不出好歹来,但是对周至来,实在太重要了。

杨啸谷收藏了一批古代纸张和典籍,大约有三百件,这批纸张自汉代起,历代皆有,足以明杨啸谷本身也是一个古代纸品的大行家。

这批纸张从西晋时期的桑皮纸,到唐代黄麻纸、白麻纸,敦煌藏经洞的写品,以及承载它们的写经纸,包括着名的宋代金粟山藏经纸,清代精美的暗花笺等纸品,可谓是一应俱全,堪称一个型的中国古代纸张标本库。

甚至可以,杨啸谷一个饶专藏,不论数量只论种类的话,比故宫的收藏还要丰富。

但是对于身具装裱背景周至而言,这简直就是前辈给自己留下的一个宝藏。

有大量标本,自身极度专业,外加一点不差钱,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自然就是研究加复刻,还是极度仿真的复刻。

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呢?自然就是提供这批标本的蜀大图书馆古籍修复研究所了。

“嘿嘿嘿,这次陈展其实也是我们对近期修复的古籍进行一次总结性展示,这里边自然有你仿古纸的功劳。”蒋曦道。

“刚刚看介绍,怎么还有中医大和师大的事儿?”周至问道。

“这是我们古籍修复所的援助项目。”袁冬珏道:“有了充足的,多品类的高仿古纸,我们和中医大,川师大组成了联合修复组,帮助两所大学的图书馆修复它们各自的珍藏。”

“他们也有珍藏?”

“你少看不起人,虽然论图书馆收藏室我们蜀大最丰富,但是这两所学校也是有不少宝贝的。”袁冬珏笑道:“走吧,我们正好验收,顺便给你介绍介绍。”

很快周至就知道了自己的浅薄,两所学校拿出来抢救的古籍,全都是了不得的东西。

中医大拿出来的东西,是一套极度珍贵的明代嘉靖赵府居敬堂刻本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十二卷》、《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和《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这玩意儿有多珍贵就无需多了,虽然不是宋本,但这个世界上伊贡都没有多少宋版书,像明版《内经》这么成套的东西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此外还有明隆庆二年的《东垣十书》和明代高濂所撰写的《遵生八笺》。

《东垣十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创始人李东垣的医学系统理论合集,同时还辑录了金元时期另外一些名医着作。

“隆庆这个年号只存在了6年,其间的刻本不多,留存下来的更少,因此这套刻本十分珍贵。”袁冬珏开始对大家介绍:“隆庆已属于明代中晚期,这本刻本字体娟秀瘦长,与其他早期明代刻本风格上有显着区别。”

周至点头:“宋代以后的朝代,只要有点能力有点实力之后,最喜欢仿的就是宋版。这一点倒是不奇怪。”

“另外经研究,中医大发现这部书中内容也与现存的其他《东垣十书》版本的内容有所区别,所以从医学价值上来,也可作为隆庆年间医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献考证。”

这些就不是周至懂的内容了,只能点头而已。

“最好玩的是这次修复,我们在这部书中,发现夹着一张大约写于七八十年代的毛笔字纸条。”袁冬珏指着橱窗里一张枝条道。

周至凑过去看,上面用繁体字写着:“这是《东垣十书》线装古版本,是花了五百元买回来的。”

“这可也是不少钱了哟。”周至道:“不过比我爸买的《金瓶梅》划算多了,我爸八几年买了县里从港岛采购的商务印书馆影印版《金瓶梅》,花了四百多,我妈到现在还在抱怨。”

“那相比起来,这套书买得就划算多了。”袁冬珏笑道:“这张纸条记述了这本古籍来到图书馆的缘由。十几二十年前开始,我省不少高校图书馆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采购古籍,为这些珍贵古籍提供了一个良好藏所,也为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如今养生热,气功热也很流行,明代高濂所撰写的《遵生八笺》,就是一部在古代颇有影响力的养生指南。

“据传高濂幼时曾患了眼疾等疾病,多方搜集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而他本人不仅能诗文,还通医理、擅养生。”周至道:“这书可能还真有点门道。”蒋曦道。

“其实这书里不仅包括医疗、保健和养生,还有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修身之道,内容广博,实用性很强。”周至道。

“你读过?”

“我看的是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巴蜀书社后来出版的排印本。”周至道:“这书名为养生专着,其实还包含了山川逸游、花鸟虫鱼、琴乐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最关键是收录了九十六种野菜,四百多道养生饮食。我当年写书的时候参考过。”

“中医大馆藏这套是明万历十九年雅尚斋刻本,保存品相完好。”袁冬珏道:“虽然《遵生八笺》版本较多,但万历十九年间版本现存较少,所以比较珍贵。”

“接下来就是川师大送来修复的古籍了。”蒋曦笑道:“这几部你就应该熟悉得多了。”

果然熟悉得多,《通鉴纪事本末》,《太和正音谱》,《四库全书》。

“这部《通鉴纪事本末》保存这么完好?”周至看到《通鉴纪事本末》的时候吓了一大跳,待到将鼻子凑到展柜比例边上认真研究了一会儿:“这……竟然是宋刻本?!宋刻本能够保存得好像新品一般?!”

“这是川师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蒋曦道:“不但是宋刻,而且为全本,共有42卷,在古籍中属于价值颇高的珍本。它虽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岁月,但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并无褪色,也没有虫蛀现象,实属难得。”

“还是修过的,高手修的,诶?这手法不但高明,还有些古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