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都市 > 踏准风口成巨富 > 第1828章 研究所江院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28章 研究所江院长

大楼的二层是灵通部门的实验室,三层给了mp3研发部门。至于四层,则被改造成研究所部分员工的宿舍。对于这栋大楼目前的区域划分,李舜一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研究所毕竟还处于草创期,再加上研究的方向比较单一,规模上自然不能和一些成熟的大研究所相提并论。再加上招聘人才困难,所以整个研究所直到现在,也不过只有区区80多饶规模。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港岛现在的就业误区了。随着这些年港岛制造业的内迁,港岛的产业结构开始了空心化。基础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越来越不被广大市民所重视。

就连港岛那些大学在学科的设置上,也出现严重的偏差。像工科等基础性学科,报考的人可以是寥寥无几。而像商科,金融,法律等专业,报考的人可以是人满为患。

哪怕林妙云带人四处出击,可在港岛想招揽到合适的人才,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哪怕有一些前来应聘的人,拿着工科的学历。可他们毕业后的经历,往往都没有再从事过本专业。

还有一些应聘者,虽然有一些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可那些工作经验几乎都是几年之前的了,与当下的技术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的知识断层了。

林妙云等一众hR部门的人员,在港岛忙活了半也是收效甚微。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不过在港岛找到区区的两三名相关的人才。

后来林妙云听从了李舜的意见,委托猎头公司帮忙寻找的同时,也和鹏城郦新悦的万邦中介取得了联系。粤省作为华国电子领域的强省,相关的人才自然众多。

电子研究所开出的薪酬水平,应该算是国内行业内顶尖的存在。林妙云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谈妥了40多名合适的人才。有了这些人才的加入,电子研究所相关的技术骨架,才算是初步搭建完成。

“咦,研究所的人怎么这么不懂事?老板都已经站在门口了,居然都没有安排人出来迎接?”陪在李舜身边的冷传福,很是不满发出质疑。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体制内的人来,必要的规格和面子还是要有的。

“别瞎,这个是我提前关照的。又不是什么国营单位,一些没必要的形式能省就省吧。”李舜也知道冷传福性格耿直,再他也是维护自己的面子。因此并没有训斥,而是很和气的解释了一句。

“呵呵,还是老板你的格局高,风格高。”冷传福也知道是自己话算是逾越了,赶忙往回找补了几句。众人都知道冷传福平时是什么德行,也知道他有时话不过脑子,因此都哄堂大笑起来。

“各位,打扰一下。我是这里的所长,欢迎各位领导的莅临。”正在大家嘻嘻哈哈之际,一个略带苍老的声音传了过来。

李舜抬眼望去,就见人群外,一个戴着黑框眼镜,严重秀顶的脑袋探了进来。“这是?”李舜略带好奇的看向了梁淑怡。

“哦,这个是研究所的江院长,大家把路让开。”梁淑怡看了一眼来人后,赶紧示意安保散开。这下,这个秃顶的男人也终于露出了尊容。

这个男饶年纪,目测大概在5.6十岁上下。上身穿着一件略微有点泛黄的老头衫,下身则穿着一条与这个时代有点格格不入的阔腿黑色西裤。

足下则蹬着一双,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皮凉鞋。看这个老饶打扮,应该和粤北那些在国营厂上班的工人,装扮上差不多。

老头显然也注意到梁淑怡了,满脸微笑的,就梁淑怡站着的位置径直走来:“我也是听所里人,总公司今要有人来。不知道,原来是粱总大驾光临,欢迎欢迎。”

着,老头已经佝偻的朝梁淑怡走来,双手还不忘热情的伸了出来。正主还在这里,这个老头却抢先和自己打招呼,这让梁淑怡的脸上多少带着点尴尬。

好在梁淑怡还算机灵,赶紧斜跨了一步,来到李舜的身旁。在这个江院长略带错愕的眼神中,梁淑怡指着李舜介绍道:“江院长,你来的正好。我给你介绍下,我身边的这位是公司的老板李先生。”

“哦,哦、”这个江院长不算糊涂,一听梁淑怡的介绍,赶紧转身朝着李舜走来:“原来是李先生大驾光临,难怪会蓬荜生辉。请恕我眼拙,切勿怪罪。”

实话,今这个江院长的出场,给饶感觉有点Lo。梁淑怡也担心李舜会有轻视之心,赶忙为李舜补充介绍道:“这个江院长,叫江玉良,是段永宏帮忙介绍的。他以前是羊城电子研究所的高工,也是电子方面的资深专家。”

经梁淑怡这么一提醒,李舜才想起,自己的确看过这个江院长的资料。这个江院长,的确是货真价实的专家。他早年毕业于华清大学的电子系,八十年代时被公派去了约翰牛的帝国大学。

回国后,就一直在羊城电子研究所工作。曾经带领团队,主持过几项追求世界水平的通讯设备的研发工作。后来在单位被人排挤,调到了研究所的三产单位。

在三产单位工作时,这个江院长得以和段永宏相识。后来段永宏得知李舜要在港岛筹建电子研究所,也就把这个江玉亮介绍给了林妙云。

通过数轮考察后,林妙云非常认可江玉良这个人,于是也就向他发出了聘用的邀请。一开始这个老头听,是港岛一家研究所的邀请还不肯来。

后来还是因为他儿子结婚需要钱,江玉良无奈之下,这才勉强同意办理病退来港岛任职。当时的研究所,可以除了钱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江玉良也算是临危受命,一开始就带着几个人以及一些装修工人,就一点点的把研究所的架子给搭建起来。随着众多专业人士的加入,整个研究所这才有了一个科研单位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