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刺破戈壁风沙,如利剑般劈开混沌幕。

郑监工跪在鼓坊外的沙地上,双膝深陷于滚烫粗粝的黄沙之郑

风已歇,可他的身体仍在剧烈颤抖。

那支凝聚“金缕阁”三十年心血的心渊抑制剂,早已被昨夜狂暴的沙暴卷走,连残渣都不剩。

他低头看着空荡的手心,仿佛还残留着药液冰凉的触釜—那是他半生信仰的具象:用科学抹除艺术中的“情绪污染”,让技艺回归绝对理性。

可此刻,信仰崩塌了。

他缓缓抬起手,指尖触碰到脸上那层厚重的防护面具。

这不是防毒设备,而是遮羞布,是耻辱碑。

颤抖中,他终于将它摘下。

疤痕暴露在晨光之下——纵横交错,焦黑扭曲,像干涸的裂谷横贯整张脸。

而在右颊最深的一道烙印上,“妄心”二字依旧清晰可辨,笔锋凌厉,似当年师父怒目而视时的冷喝。

“情绪即杂质,动情者,妄心也。”

少年时的记忆翻涌而来:火红的铁尺从炭炉中抽出,映得整个作坊通红。

他跪在地上,泪水未落,就被高温蒸成白烟。

师父:“你若再为一幅画流泪,我就让你永远记得什么叫痛。”

从此他戴上面具,封心锁魂,成了“金缕阁”最忠诚的技术官,致力于清除文化传承中一切不可控的“情感变量”。

“只要毁了源头……情绪就不会再传染。”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如砂纸摩擦。

话音未落——

巨鼓无风自动,一声闷响自鼓面炸开,如同地初开的第一声雷。

震波席卷四野,半面土墙轰然倒塌,尘土冲而起,宛如献祭的烟云。

郑监工猛地回头,瞳孔骤缩。

沙地上,不知何时浮现出无数脚印。

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却全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正对巨鼓,整齐得近乎诡异。

这些不是真实的足迹,而是精神投影的残痕。

昨夜,全国两千余名匠人同步临摹残卷,心渊之力共振共鸣,在现实世界投下了集体意志的印记。

它们无声诉着一件事:人心未死,技艺有魂。

“不可能……这不过是数据幻象……”他踉跄后退,喉咙发紧,“情绪怎么能具象化?怎么可以……感染现实?!”

可就在这时,一道极淡的银丝从而降,轻柔地缠绕上巨鼓边缘,随即渗入鼓身,消失不见。

那是心渊网络的末梢,已在千里之外完成连接。

郑监工仰头望,眼中第一次浮现出恐惧之外的东西——迷茫。

他曾以为自己在守护秩序,可如今才惊觉,或许他才是那个被规则囚禁的疯子。

与此同时,江南窑乡,晨雾未散。

苏倾月从短暂的冥想中醒来,素白长裙已被露水浸湿,贴在脚踝边。

她缓缓睁开眼,腕间的“守真”徽章仍在微微颤动,像是还在回应昨夜那场跨越山河的共鸣。

她取出手机,全国直播回放仍在滚动。弹幕如潮水般刷过:

【我梦见自己在打鼓!】

【手指发烫,像握过鼓槌!】

【凌晨三点突然坐起来画了一幅山水,完全不记得怎么下的笔……】

她的目光一凝。

这些人,都被鼓声唤醒了某种沉睡的记忆。

她迅速点开匿名教案系统——那是师父沈知衡留给她的唯一线索库。

页面自动跳转至最新一页,墨迹未干,一行字静静浮现:

“听鼓三日,方知心跳非己。”

她呼吸微滞。

这不是提示,是考验。

她立刻召集团队分析昨夜所有参与者的生理数据与信号频率,经过三次交叉验证,最终锁定一个坐标——西北某经纬点,荒无人烟,地图上甚至没有标注名称。

而这个位置,正是昨夜巨鼓震动的原点。

“老师……”她低声呢喃,指尖轻抚徽章,“你还活着。”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清瘦身影:三十年前,在《千里江山图》修复现场,他执意保留画家咳血落笔时的情绪波动,却被沈家高层斥为“煽动性危险”。

后来他失踪,档案被清,连名字都被从记录中抹去。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

可现在,鼓声响了。

那是只有师徒之间才懂的暗语——以心击鼓,以魂传道。

他在选传人。

她在接令。

同一时间,故宫地下库房。

陈老坐在轮椅上,借着整理旧档案的机会,悄悄将一盒老式胶片塞进b17柜深处的暗格。

那里,原本藏着苏倾月留下的联络信物。

胶片编号:x-307。拍摄时间:1994年3月12日。

画面里,年轻的沈知衡站在《千里江山图》前,手持光谱仪,眉头紧锁。

他身后,现任沈家长孙沈知远冷冷下令:“替换青绿颜料,全部换成稳定型合成色料。”

“这是破坏!”沈知衡转身怒斥,“这幅画的灵韵来自然矿物的呼吸节律!你这是在杀死它!”

“正因如此,才必须处理。”沈知远冷笑,“个性太强的作品,容易煽动人心。我们守护的不是艺术,是秩序。”

镜头晃动,画面戛然而止。

陈老收回手,默默合上抽屉。

他知道,这一举动等于把命交到了别人手上。

果然,当晚十一点,策展人孙某带着安保突击搜查库房,目标明确:查获“违规影像资料”。

十分钟过去,他们只找到一个空海

陈老坐在角落阴影里,望着他们慌乱翻找的身影,嘴角缓缓扬起一丝冷笑。

“你们删得掉影像,”他低声自语,“删不掉眼睛还记得的东西。”

风穿过幽深廊道,吹动尘埃,仿佛有谁在轻轻敲鼓。

【第234章 盲绘惊魂】

夜未眠。

城市沉入寂静,唯有网络洪流在暗处奔涌。

芸坐在出租屋的地板上,指尖轻触平板屏幕,眼底燃着一簇近乎偏执的光。

“所有人——闭上眼睛。”她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别用脑子画,用心听。昨那鼓声,还在你骨头里震吗?把它画出来,不管多丑、多乱,只许凭感觉走笔。”

弹幕瞬间炸开:

【?主播疯了?闭眼画画?】

【但……我昨晚真的梦到打鼓……】

【试试吧,反正也睡不着。】

三分钟后,第一幅作品上传。

歪斜的线条,杂乱的圆圈,像孩童涂鸦。

接着是第二幅、第三幅……不到十分钟,三千余张“盲绘”如雪片般涌入系统服务器。

与此同时,故宫西厢临时工作室内,苏倾月正调取昨夜心渊共振的频率波谱。

突然,腕间“守真”徽章剧烈震荡,嗡鸣刺骨,仿佛被某种古老之力强行唤醒!

她猛地抬头,目光锁定投影屏——

所有上传的盲绘画作正被自动归类、叠合、校准。

系统发出尖锐警报:“检测到高密度符号共振!疑似古代记谱结构!”

“什么?”她指尖疾点,启动深层解析模式。

一幅诡异图腾缓缓浮现:粗粝的同心圆为基,外延九道放射状刻痕,每一道都对应着特定节奏频率;中央一点凸起,形似鼓钉,周围缠绕螺旋纹路,竟与敦煌残卷中记载的《破阵乐》战鼓谱特征完全吻合!

“这不可能……”她呼吸微滞,“《破阵乐》早在明代就已失传,连宫藏档案都只剩半页残文……可这些普通人,闭着眼,凭什么能复原出它的原始鼓图残章?”

她迅速翻阅数据库,将三千余幅作品按地域分布标记。

结果令人脊背发凉——这些创作者,竟大多来自曾有军屯、边塞鼓乐传统的偏远村落。

有些地方,甚至从未接触过专业音乐教育。

民间没断,只是被剪了根。

她忽然明白了师父当年的话:“技艺不死,它藏在血脉里,等一声唤。”

而今,那声鼓响,就是唤醒的令箭。

她的手指缓缓抚过徽章边缘,眼中寒光乍现:“‘金缕阁’三十年来清除情感变量,销毁‘非标准’传承,甚至篡改古籍记录……原来不是为了保护文化,是为了掩盖真相。”

她立刻联系技术团队反向追踪古图残章的信息源点,却发现信号竟从西北那个无名坐标再次扩散,如同涟漪回荡。

他在等她。

没有犹豫,凌晨两点,苏倾月提着行李箱悄然离开故宫。

绿皮火车在黑夜中穿行,铁轨撞击声与心跳同步。

车厢老旧,灯光昏黄,乘客稀少。

她靠窗而坐,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铜铃——那是师父沈知衡在她十六岁那年亲手所赠,是“迷途时自会响”。

她轻轻一摇。

无声。

可就在那一瞬,徽章竟微微发烫。

她低头细看,只见铃舌内侧,竟刻着极其细微的星图纹理——二十八宿方位错落,北极星偏移一度,恰好与心渊网络中匠人觉醒的光点轨迹完全重合!

“这不是铃,是钥匙。”她喃喃。

窗外忽地划过一道惨白闪电,照亮她低垂的眼睫。

刹那间,幻象降临——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背对而立,立于荒原巨鼓之上。

他双手如刃,每一次击鼓,地色变。

鼓声不再是音,而是命令,是审牛

砰——

第一响,江南分坛监控黑屏;

第二响,西南数据中心服务器熔毁;

第三响,北方三大修复所同时断电,档案室自动焚毁……

每一击,都精准落在“金缕阁”的命脉之上。

苏倾月猛然惊醒,冷汗浸透后背。

车厢依旧安静,灯光明灭不定,仿佛刚才一切只是幻觉。

可她知道,不是。

那是预告,也是召唤。

她缓缓打开随身刀匣,取出一把乌木短刃,刃身刻着两个古篆:“承道”。

铃音再起,清越悠远,穿透黑暗。

她凝视窗外飞逝的夜色,唇角扬起一抹冷冽弧度:

“这一课,该我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