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听罢,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好!这份情谊我不多言谢,记在心里了。
日后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绝无二话。”
顿了顿,他又问:“对了,我那一营的人马,你打算如何处置?”
苏墨略显为难地皱了皱眉:“楚兄,实不相瞒,你手下那批人,原本是要跟着钱伯钧和张富贵投敌叛逃的,按规矩,本该以叛军论处。”
“幸好他们最终没真正踏上那条路,没当汉奸卖国贼,所以问题不算严重。
我这边走个程序处理完,就把人全放了。
毕竟也得有个交代,不能坏了规矩。”
楚云飞闻言也没多疑,抱拳一礼:“那就多谢苏兄高抬贵手了!”
苏墨哈哈一笑:“自家兄弟,何必如此客气!”
罢,楚云飞便启程离开了李家镇。
后续事宜自然交由独立营全权处理——毕竟大局已定,无需他再费心。
苏墨的处理方式干脆利落:一营士兵全部释放,武器装备则统一运回根据地。
此番调动兵力不,哪能空手而归?
李云龙向来信奉一句话:吃亏的买卖不做。
如今苏墨也继承了这作风——绝不会做赔本的事。
这次平定李家镇兵变,不仅稳住了局势,还顺手收缴了一批军械,可谓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两三日,新中村根据地风平浪静。
苏墨则把精力放在规划独立营的下一步发展上,同时着手安排对钏军连的强化训练。
对李德明、孟光德、李猫、孙和这些原钏军出身的战士来,新中村简直就是一片乐土。
首先,后勤供应充足,每人配发棉衣棉鞋,还有水壶、毛毯等生活物资,寒冬里再也不用挨冻受苦。
饮食方面更是大为改善。
虽然谈不上吃肉,但顿顿管饱,还能保证基本营养,战士们体力充沛,精神头十足。
武器装备也全面升级:清一色换装三八式步枪,配备九二式重机枪、歪把子轻机枪,手榴弹和子弹供应充足,再不用为弹药发愁。
最关键的是,他们终于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
过去在旧部队里被人轻视、当成炮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士为知己者死。
李德明、孙和、孟光德等人深受触动,内心立誓要以死报效苏墨的知遇之恩,将来战场上拼尽全力杀敌立功。
正因如此,钏军连的整体战力迅速提升,俨然成为独立营的一支劲旅。
与此同时,独立营的征兵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不断吸收新兵进行系统训练。
一切都在有序前进,队伍日渐壮大。
……
经过数日的排版、校对与印刷,吴效瑾撰写的关于捌陆军独立营营长苏墨的专题采访,终于刊登在《抗战日报》上。
这篇报道的大标题是:《记抗曰英雄部队——捌陆军独立营营长苏墨专访》
副标题则写道:“一场战役歼灭曰军第四旅团五千余人,创造辉煌战果,带你走进这支传奇劲旅。”
整篇报道仅配一张照片——那是英雄冢的实景影像,庄严肃穆。
内容涵盖多个层面:详述了苏墨所率独立营的历次战功与光辉战绩,重点介绍了全歼曰军第四旅团的重大胜利;同时也回顾了此前李家坡战斗、万家镇战役等重要战事。
此外,还收录了吴效瑾对苏墨本饶深入访谈实录,并简要介绍了独立营目前的编制情况、武器配置、日常训练、军饷待遇及后勤保障体系。
最后,文中还引用了苏墨鼓舞人心的话语——他坚定预言:“鬼子撑不过五年,必败无疑!”
这篇文章一经刊出,立刻在根据地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上述几个方面构成。
《抗战日报》用整整一个版面,详细刊登了苏墨的专访以及独立营取得重大胜利的消息。
报道一经刊出,立刻引发广泛关注。
紧接着,《新华日报》《通讯社日报》《中央日报》《救国报》等多家主流报刊纷纷转载相关内容,迅速在社会上掀起热议。
一时间,街头巷尾百姓议论纷纷,这场舆论热潮让原本只在晋西北乃至华北地区有名气的捌陆军独立营,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名号。
捌陆军总部内,副总参谋长手握一份《抗战日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快步走进办公室,来到佬总的面前,语气兴奋地道:“佬总,您看,关于苏墨和独立营的专访已经登出来了。”
早在报纸发行当,总部便第一时间收到了这份刊物。
副总参谋长拿到后,迫不及待地赶来与佬总分享。
佬总接过报纸,仔细阅读了整篇报道,神情逐渐舒展,嘴角浮现笑意,连连点头称赞:“写得好……这篇专访确实写得不错。”
“既真实展现了独立营这场大捷的经过,又把苏墨的访谈内容处理得很到位!”
“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那张‘英雄冢’的配图。”
“没有这些英勇战士的流血牺牲,哪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们的名字值得被铭记。”
副总参谋长深有同感地点零头:“是啊,所以我才这次宣传角度选得好。
不是简单地通报战果,而是通过苏墨这个人物切入,带出整个独立营的战绩,更有温度,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此次《抗战日报》的重点放在苏墨的个人专访上,对独立营这支队伍只是做了初步介绍,并未深入展开。
实际上,按照吴效瑾的策划,这只是一个开端——先以苏墨为引子引发关注,随后将陆续推出针对独立营的深度采访,计划再做一到两期专题报道。
这样的安排更为巧妙:不直接高调宣扬歼灭第四旅团的胜利,而是借由一位前线指挥员的真实讲述自然带出战果,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传播效果也更深远。
佬总看着手中的伤亡统计,神色渐沉:“这一仗赢得不容易啊……独立营伤亡过半,175名战士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尽管此战敌我战损比达到1:3,战术上堪称成功,但如此惨重的代价仍令人痛心。
战争从来不会因谁更强就免除牺牲,再精锐的部队也无法避免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