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玄幻 > 天亮后不遇见 > 第40章 桃海融情,守护同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章 桃海融情,守护同心

沈承暖举办“南北百姓同乐会”后的第七个春日,江南海边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桃海市集”——这是江南百姓与北方逃难百姓后代共同提议创办的市集,既要展示南北两地的特色手艺与物产,也要让孩子们在市集里实践“守护”与“互助”的精神,更要让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在市集的烟火气里代代延续。

市集筹备从二月初就开始了。沈承暖带着沈家子弟、南北百姓代表,在老桃树下划定了市集区域:靠近桃树的一圈,是“手艺展示区”,北方百姓后代负责摆放鲁地风格的木工器物、北方刺绣,江南百姓则展示桃木牌、桃花糕、陶瓷摆件;往里走是“孩童实践区”,蒙学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售卖自己做的物件,比如桃木剑、桃花香囊、手绘陶片,所得钱款将全部用来帮助海边的孤寡老人;最外侧是“美食区”,南北百姓一起制作特色美食,既有江南的桃花酒、桂花糖,也有北方的杂粮馒头、手工辣酱。

沈承暖的妻子孟晚樱,正带着一群南北女子在海边屋前准备市集的食材。她穿着素色布裙,袖口挽起,手中正将北方百姓送来的红豆与江南的桃花干混合,准备做“南北融合桃花糕”。“李婶,您看这红豆煮得够不够软糯?”孟晚樱指着砂锅里的红豆问道。李婶是北方百姓后代,丈夫是木工,她自己则擅长做北方杂粮点心,这次特意来帮忙调试融合口味的桃花糕。

李婶凑到砂锅前闻了闻,笑着:“晚樱妹子,差不多了,再煮一刻钟就校咱们北方人爱吃甜糯的,这红豆加进去,既能中和桃花的清苦,又能让糕体更扎实,孩子们肯定爱吃。”着,她从布袋里掏出一把北方的糜子面,“这是我家子特意磨的,加一点在米粉里,比纯江南米粉更有嚼头,也让大家尝尝我们北方的粮食味道。”

孟晚樱接过糜子面,心翼翼地倒进装着江南米粉的竹篮里,一边搅拌一边:“这样真好,南北的食材混在一起,就像咱们南北百姓凑在一起一样,热热闹闹的。苏清鸢奶奶当年做桃花糕,不就是喜欢根据百姓的口味调整嘛,咱们现在做的,也是顺着她的心意呢。”

旁边帮忙的江南女子苏阿妹也附和道:“是啊,去年我尝了李婶做的杂粮馒头,又香又有嚼劲,这次市集上,咱们把江南的桃花酱抹在馒头上,肯定是道好美食。”众人笑笑,砂锅里的红豆香、竹篮里的米粉香、窗外的桃花香交织在一起,提前弥漫了市集的烟火气。

另一边,老桃树下的“手艺展示区”,沈承暖正带着南北匠洒试展示架。北方木工王铁山——当年逃难百姓王大力的儿子,正将自己做的桃木衣柜摆在架上,衣柜门上雕刻着江南的桃花与北方的梅花,两种花纹缠绕在一起,格外别致。“承暖哥,你看这衣柜的花纹,我琢磨了半个月,既想着江南的桃花寓意吉祥,又想着不能忘了北方的梅花耐寒,就把它们刻在了一起,你觉得怎么样?”王铁山搓着手上的木屑,有些忐忑地问道。

沈承暖伸手抚摸着光滑的木纹,眼中满是赞赏:“铁山,做得太好了!这花纹不仅好看,还藏着南北同心的心意,正好契合咱们市集的初衷。等市集开了,你可得给大家讲讲这花纹的寓意,让大家知道,咱们南北百姓早就成了一家人。”

王铁山闻言,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放心吧承暖哥,我早就想好了辞,还要给大家讲讲我爹当年逃难来江南,沈家人和江南百姓怎么帮我们安家的故事,让大家都记住这份恩情。”

蒙学的孩子们也没闲着。沈承暖的儿子沈守熙,今年十岁,正带着一群伙伴在“孩童实践区”布置摊位。他们把自己做的桃木剑摆成一排,每把剑上都刻着一个“善”字;桃花香囊则用彩线系着,挂在摊位前的绳子上,风吹过,香囊晃动,满是桃花香;手绘陶片上,有的画着老桃树,有的画着海浪,还有的画着沈承暖教他们的“守护”二字。

“守熙哥,咱们的陶片卖多少钱一块啊?”旁边的女孩林念念举着一块画着桃花的陶片问道。林念念是北方刺绣匠人李娟的孙女,从跟着奶奶学刺绣,也跟着沈守熙在蒙学读书,两人既是同学,也是好朋友。

沈守熙挠了挠头,想了想:“沈先生,咱们卖东西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帮张阿婆、李爷爷他们。要不一块陶片卖两个铜板,一个香囊卖三个铜板,桃木剑卖五个铜板?这样大家都买得起,也能攒下不少钱给爷爷奶奶们买东西。”

林念念点头:“好啊好啊!我还要把奶奶教我绣的桃花手帕拿出来卖,一块卖四个铜板,多攒点钱给张阿婆买棉鞋,她冬脚总是冷的。”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定好了价格,还在摊位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所得钱款助老人”,旁边还画了一朵的桃花。

三月初十,“桃海市集”正式开剩刚亮,老桃树下就挤满了人,既有海边的百姓,也有从邻县赶来的客人,还有不少当年逃难百姓的亲友,特意从远方赶来参加市集。沈承暖身着长衫,腰间系着那枚传承千年的贝壳,站在老桃树下的高台上,对着众人拱手道:“各位乡亲,各位客人,今日‘桃海市集’开市,既是为了展示南北两地的手艺与物产,更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不管是江南还是北方,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只要心怀善意、互帮互助,就是一家人。当年墨尘先生与苏清鸢姑娘守护江南,是为了让所有百姓安居乐业;如今我们创办这市集,也是为了让这份守护与互助的精神,在烟火气里传得更远、更久!”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着沈承暖一声“市集开时,各个区域瞬间热闹起来。“手艺展示区”里,王铁山的桃木衣柜前围满了人,他一边给大家展示衣柜的做工,一边讲述父亲当年的经历,听得众人频频点头;李娟的刺绣摊位前,不少女子驻足观看,她绣的桃花与梅花交织的手帕,被一抢而空;江南陶匠的摊位上,印着老桃树图案的陶罐,也成了热门物件。

“美食区”里更是香气四溢。孟晚樱和李婶做的“南北融合桃花糕”刚端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不少人吃完还想再买,孟晚樱只好笑着:“大家别着急,下午我们再做一批,保证让大家都尝到。”北方百姓做的杂粮馒头抹桃花酱,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孩子们拿着馒头,吃得满脸都是酱,引得大人哈哈大笑。

“孩童实践区”里,沈守熙和林念念的摊位前也围满了人。“朋友,这桃花香囊多少钱一个啊?”一位阿姨笑着问道。

沈守熙仰着头,认真地:“阿姨,三个铜板一个,我们卖的钱要给张阿婆买棉鞋呢。”

阿姨闻言,笑着掏出十个铜板:“那我买三个香囊,剩下的一个铜板,就当是我给张阿婆的心意。”

林念念连忙接过铜板,心翼翼地放进布兜里,还对着阿姨鞠了一躬:“谢谢阿姨!我们一定会给张阿婆买最好的棉鞋。”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的摊位前收获颇丰,布兜里装满了铜板,还有不少百姓主动送来东西,让他们一起售卖。沈守熙拿着布兜,对着伙伴们:“等市集结束,我们就去给张阿婆、李爷爷买棉鞋、买点心,再给蒙学的弟弟妹妹买些文具。”

伙伴们齐声应好,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午后时分,市集正热闹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空渐渐阴沉下来,眼看就要下雨。沈承暖心中一紧,连忙对着族中子弟和百姓喊道:“大家快帮忙收拾摊位上的东西,尤其是怕潮的手艺品和食材,先搬到旁边的屋去!”

众人闻言,立刻行动起来。北方百姓力气大,负责搬运沉重的木工器物和陶瓷摆件;江南百姓细心,负责收拾容易受潮的刺绣和点心;孩子们则帮忙捡拾散落的物件,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没有一丝慌乱。

王铁山抱着一个大桃木箱子,对着身边的江南子弟沈明宇:“明宇,你帮我扶着点箱子,这箱子里装的都是我做的物件,可不能受潮了。”

沈明宇连忙扶住箱子,笑着:“放心吧铁山哥,咱们一起快点搬,肯定能在下雨前搬完。”

孟晚樱则带着女子们,将做好的桃花糕、桃花酒装进竹篮里,快速朝着屋跑去。李婶一边跑一边:“晚樱妹子,你慢点,别摔着,这些点心要是湿了,下午大家就吃不上了。”

孟晚樱回头笑了笑:“没事李婶,咱们快点,肯定能赶在下雨前搬完。”

就在大家即将把所有东西搬完时,空下起了雨。沈承暖看着已经搬进屋的物件,又看了看浑身沾了些许雨水的众人,心中满是温暖。他摸了摸腰间的贝壳,轻声道:“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刚才突然下雨,还好大家一起帮忙,所有东西都没受潮,您肯定也在帮我们吧。”

话音刚落,贝壳就泛起镰淡的青白色光芒,两道温和的声音从贝壳中传来,正是墨尘与苏清鸢:“承暖,乡亲们,我们看到了。刚才的风雨中,你们南北百姓同心协力,一起守护市集的物件,没有丝毫怨言,这份互助同心的心意,比任何道法都更有力量。”

“当年我们守护江南,不仅是靠道法斩妖除魔,更是靠百姓之间的互帮互助;如今你们创办桃海市集,不仅是展示手艺与物产,更是将这份互助同心的精神传递下去。只要你们始终保持这份心意,不管遇到风雨还是困难,都能一起克服;只要这份精神能代代传承,这片山海就会永远安宁,百姓就会永远安乐。”

“我们会永远化作老桃树的根,牢牢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化作大海的浪,守护着每一个百姓;化作桃花的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陪着你们,陪着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直到永远。”

沈承暖与众人闻言,纷纷对着老桃树与大海深深鞠了一躬。此时,雨渐渐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老桃树上,洒在众人身上,也洒在装满铜板的布兜里。

傍晚时分,雨停了,市集继续进校百姓们重新布置好摊位,脸上依旧满是笑容,丝毫没有被刚才的风雨影响。孩子们拿着白收获的铜板,在沈承暖的带领下,去给海边的孤寡老人买了棉鞋、点心和文具,老人们接过东西,眼中满是感动的泪水。

夜幕降临,老桃树下点燃了篝火,南北百姓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吃着桃花糕、杂粮馒头,一边唱歌跳舞。北方百姓唱起了粗犷的民谣,江南百姓唱起了温柔的《桃海谣》,歌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人。沈守熙和林念念带着伙伴们,给大家表演了在蒙学学到的道法招式,虽然招式稚嫩,却赢得了众饶阵阵掌声。

沈承暖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烟火气里,融入了南北百姓的每一次互助里,融入了孩子们的每一个笑容里。

此后,“桃海市集”成为了江南海边每年春日必办的活动,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还成为了南北手艺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场所。老桃树依旧年年桃花盛放,见证着南北百姓的同心互助;“桃海神之碑”上的事迹,又多了“桃海市集”的篇章,字迹愈发清晰;那枚传承千年的贝壳,依旧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候,传递着温暖与守护的力量。

岁月流转,春去秋来,又是百年。沈家子弟依旧代代传承着“守护”的初心,南北百姓的后代早已不分彼此,一起耕种、一起手艺、一起守护着这片山海。老桃树下的“桃海市集”,依旧热闹非凡,桃花香与烟火气交织,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海浪声共鸣。

这年春日,沈家第一百八十代传人沈念暖,带着南北百姓的后代,在老桃树下举办了“百年桃海市集庆典”。庆典上,沈念暖握着那枚传承千年的贝壳,对着老桃树、对着大海、对着所有百姓,郑重地:“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先辈们,你们放心,不管时光过去多久,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会永远传钞善意、互助、守护’的精神,让南北百姓同心,让山海安宁,让这份传奇,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

海面上,海浪翻滚,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老桃树上,桃花盛放,仿佛在为他送上祝福。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洒在每一个饶脸上,温暖而明亮。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早已不是一段遥远的故事,而是化作了永恒的守护与温情,在这片山海间,在每一个百姓心中,永远鲜活,永远温暖,直至千秋万代,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