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都市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68章 我不是持灯人,我是第一个学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8章 我不是持灯人,我是第一个学徒

我不是持灯人,我是第一个学徒。

手机屏幕上的那条消息像一枚钉子,把我钉在原地。

【欢迎加入第三期“守望者基础训练营”,您的学员编号:LZ001】。

我反复读了三遍,甚至退出微信重新登录确认——这不是群发,不是系统错误,是专门发给我的。

刘培训师的语音紧随其后:“林致远,别告诉我你打算拒绝?我们等你很久了。”

“等等,”我握着手机,声音干涩,“我只是个外卖员出身的记录者,不是专业人士。你们招我进去……不合适。”

她轻笑了一声,语气却毫无玩笑意味:“正因为你不是‘专业’的,才最合适。我们需要一个不怕露怯的榜样。别人可以装懂,但你得敢‘我不知道’。”

我张了张嘴,竟无言以对。

第二清晨六点,我就站在了培训中心门口。

灰蓝色制服平整地叠在臂弯里,和所有人一样。

没有特殊通道,没有接待台,只有一个扫码机冷冷地立在门侧。

我刷码进门,系统自动播报:“LZ001,林致远,已签到。”

走廊尽头的教室门开着,几十个陌生面孔陆续走入。

我低着头,挑了最后一排靠墙的位置坐下。

窗外光微亮,室内灯光柔和,墙上挂着一行字:“倾听,是最沉默的勇气。”

前排那个戴眼镜的女孩回头看了我好几次。

我不敢直视,只假装低头整理笔记。

她穿的是普通棉质衬衫,胸前别着姓名牌:周晓雯,27岁,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

课间休息时,她端着两杯水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林……老师,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我接过杯子,笑了笑:“叫我老林就行,我也刚来。”

她没笑,眼神认真:“您上次在红烛巷处理情绪危机的时候,是怎么做到不慌的?视频我看了十几遍,您一句话都没,只是蹲下来,帮那位老洒整氧气管的角度……可所有人都安静了。”

我怔了一下。

那是我最本能的反应,根本谈不上“处理”。

我:“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有时候,动作比语言更诚实。”

她点点头,没再追问,默默走回座位。

第一堂课是心理干预模拟。

我们被随机抽签分组,扮演不同角色。

轮到我时,抽中的情境是:“面对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进行初步情绪安抚”。

我还没反应过来,对面已经坐下了一个人——三十多岁,短寸头,眼神沉得像井水。

他是退役消防员王强,今扮演“母亲”。

他一开口,我的心就沉了下去。

“那我在值班……孩子发烧,老婆打电话让我回去换药。我再等等,火场还没清完……等我赶回去,他已经……走了。”他的声音开始颤抖,“救护车在路上,我就在楼下跑,可电梯迟迟不来。我眼睁睁看着灯灭了……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他着着,肩膀剧烈抖动,一只手死死掐住膝盖,指节发白。

那不是表演,那是真实的痛楚在借角色之名倾泻而出。

我翻开手册,手指僵硬地滑过流程步骤:“您希望用什么方式纪念他?”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

他忽然抬头,眼睛通红地看着我:“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表演?”

我脑子“嗡”的一声。

手册上没有这一条。

标准流程里没有这一条。

所有预设的问题、回应、引导词,在这一刻全成了废纸。

我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就在这时,周晓雯举起了手:“我能试试吗?”

考官点头。

她走过去,没有拿手册,也没有套话,只是轻轻握住王强的手:“我不知道该什么,但我愿意听你完每一个字。”

王强的身体猛地一震,眼泪终于滚落。

掌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我低头看着手中的手册,那些工整的黑体字突然像铁栅栏一样压下来,冰冷、坚硬、隔绝人性。

原来真正的倾听,从来不是按步骤完成的任务。

第五,实战考核。

“突发事件应对”:模拟夜灯屋突发火灾,十分钟内完成人员疏散、档案保护、情绪安抚三项任务。

轮到我们组进场时,一切看似正常。

警报响起,烟雾机启动,浓烟按规定缓慢扩散。

指挥员下令分组行动,我负责协助文书抢救。

可三分钟后,异变陡生。

右侧烟雾机爆裂,大量浓烟瞬间灌满走廊,能见度骤降至不足半米。

有人惊叫,脚步混乱,一名女学员摔倒,后方人群来不及反应,踩踏风险立刻浮现。

指挥员愣在原地,拿着对讲机不知所措。

我几乎是本能地摸向腰间的通讯器——在过去无数次危机中,我都冲在最前面,指挥、调度、稳定人心。

但现在,我不是负责人。

我是学员。

LZ001。

我硬生生把对讲机按了回去。

不能越界。这是规则,也是成长。

就在混乱即将失控时,一个清亮的声音穿透烟雾:“所有人蹲下!敲墙三下表示安全!”

是周晓雯。

有人迟疑,她立刻连续敲击墙壁三下:“咚、咚、咚!”

几秒后,另一处也传来回应。

接着是第三声,第四声……

人们开始有序蹲伏,沿着墙壁移动,彼此用节奏确认位置。

档案组迅速将重要资料塞进防火袋,由两人护送撤离。

整个过程不到七分钟。

烟雾散去,考官宣布结果:“本次演练唯一正确决策,来自学员自发联动。”

我没话,只是望着周晓雯的背影,第一次意识到:有些人不需要被带领,他们生就知道光该往哪里照。

结业仪式前夜,我独自回到教室。

灯关着,月光斜洒进来,照在黑板上。

上面还留着我前几写下的几行字:“共情≠同情”“沉默也是一种回应”“不要急于解决问题”。

我拿起板擦,一点点抹去。

当最后一笔即将消失时,我的动作顿住了。

在黑板右下角,靠近地面的阴影里,有一行极的铅笔字,几乎看不清:

“谢谢你假装不会。”我站在空荡的教室里,手指还停在黑板右下角那行铅笔字上。

月光斜切进来,像一道无声的审判,又像一次温柔的赦免。

“谢谢你假装不会。”

字迹很轻,几乎是用铅笔尖蹭出来的,仿佛写字的人怕惊扰了什么。

可它却重重砸进我心里。

我蹲下身,眯着眼仔细辨认——下面还有一串签名,歪歪扭扭,像是多人接力写下的:周晓雯、王强、许念、李哲……足足七八个名字,有些我熟悉,有些甚至没过话。

但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像一场静默的见证。

我怔住。原来我的“笨拙”,竟成了他们的勇气来源。

转身翻开讲义夹,一张对折的纸条滑落下来。展开只有一句话:

“你手册救不了哭着入睡的女孩,那我们学的到底是什么?后来明白,是让你敢空着手走进黑暗。”

——许念,原社工助理

喉咙忽然发紧。

那我只是随口一提,在一次课后闲聊中起多年前送外卖时遇到的一个独居女孩——她母亲去世后整夜不睡,我每次送餐都多敲两下门,递上一杯热牛奶,不安慰的话,只是让她知道,外面还有人走动,还有人记得她醒着。

我以为那是微不足道的事。可她记住了,而且把它变成了信仰。

我把纸条折好,放进钱包最内层。

那里还躺着母亲早年缝在我校服口袋里的平安符,和第一张自媒体账号粉丝破万的截图。

现在,再多了一张不属于荣耀、却更重于荣耀的纸。

我站回黑板前,拿起板擦,将自己写过的那些“真理”一一抹去。

“共情≠同情”、“沉默也是一种回应”……这些曾被我奉为圭臬的句子,此刻看起来竟有些傲慢。

它们像盔甲,保护了我也隔绝了别人。

粉笔灰簌簌落下,像一场微型雪。

然后,我重新拿起白板笔,在正中央写下一句新的话:

“最好的老师,是第一个承认自己也需要学的人。”

笔画刚落,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

我没回头,但听见门框被轻轻叩了两下。

“林哥。”是许念的声音,“我就知道你在这儿。”

她走进来,目光扫过黑板,嘴角慢慢扬起。

她没话,只是从包里掏出一支绿色荧光笔,在那菊花底下画了个的灯泡图案。

“明b7区轮值,我能跟你一起吗?”她问,语气平静,却藏着不容拒绝的坚定。

我笑了:“你不是第一批优秀学员吗?该是你带我才对。”

“可你是第一个走进黑暗还敢回头拉饶人。”她,“我想看看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点头。

走出大楼时风已转凉,公告栏前几张红底金字的“优秀学员名单”被吹得哗啦作响。

许念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照片上的她眼神清亮,不像胜利者,倒像一个准备出发的守夜人。

忽然,一阵风掀起纸张一角,背面一行手写的字跃入眼帘:

“现在轮到我们,去做别人黑夜里的第一盏灯。”

我停下脚步,掏出手机,将这句话拍了下来。

不是为了存档,不是为了转发,也不是为了纪念谁。

而是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某个人突然发光,而是光终于学会了自己走路。

而今晚,这座城市有太多尚未点亮的角落。

手机在口袋里安静地躺着,屏幕未亮,消息未响。

但我能感觉到,某种东西正在悄然逼近,比风更快,比夜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