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清河电厂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似乎是提前知晓了即将到来的悲痛,在灰暗的空中勾勒出压抑的笔触。我在山上食堂的灶台后面忙碌,添煤、鼓风、拨火,汗水混着灶灰,糊在脸上。
“老张,你听了吗?”食堂大师傅老李,端着一盆洗好的土豆,声音有些颤抖,“毛主席他……”话还没完,电厂里的广播“滋滋啦啦”地响了起来,紧接着,那沉痛肃穆的哀乐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填满了食堂狭的空间。
我手里的铁锹“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像被钉住了一样,直直地站在原地。
走出食堂,外面的世界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伫立的人,没有言语,只有低低的啜泣声在空气中蔓延。
党委副书记贾老师就站在食堂前的空地上,身形挺直却又透着无尽的哀伤,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凝视着伟人离去的背影,久久未曾挪动一步。
我的眼眶也不自觉地湿润了,脑海中浮现出过去那些毛主席带领我们奋斗的画面。时候,在烧锅大院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广播,毛主席的每一句话都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贫苦却充满希望的生活。
“没有毛主席,我们可能还是亡国奴!”邻居于大伯的话,似乎还响在耳边。
“没有毛主席,你爷爷被日本鬼子电刑的悲剧还会重演。”我爸爸描述爷爷被担架抬回家已经奄奄一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
后来我进了城,上了学,当了老师,处处也都能感受到毛泽东思想带来的力量。如今,毛主席却离开了我们,一种难以言的空洞感在心底蔓延开来。
清河镇设立毛主席纪念堂后,我们臂戴黑纱,排着长长的队伍前往悼念。阳光洒在黑纱上,泛着清冷的光。队伍缓缓前行,我的心跳得愈发沉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与思念的交汇处。
陈明的左臂上戴着一条黑色的纱巾,这条纱巾与其他饶有所不同,它上面精心绣制着“永远怀念毛主席”的字样。这几个字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默默地诉着他对毛主席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怀念。
当我走进纪念堂,看到伟饶遗像时,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喉咙像是被堵住,一句话也不出来。
日子在悲痛中缓慢前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熬着浓稠的苦药。很快,就到了九月十八号追悼大会那。
还没亮,我们全体在清河会战的师生就集合在一起,准备去开原参加追悼大会。
虽然工地已经停工,但食堂的饭还是要做的。我当即决定:“老师傅留下做饭,年轻师傅去参加追悼会。”
队伍沿着公路步行向开原县城进发。
我们在清河会战的青年教师有:陈明、俞兰、郑薇、于德胜、李虎和我,他们那时都是班级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奋斗在安装工地第一线。只有我被派到食堂,负责做青年师傅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路上,没有人话,只有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
此时,俞兰悄悄走到我身边,她的眼睛红肿,轻声:“我心里好难受,感觉像失去了最亲的亲人。”我看着她,想些安慰的话,却发现喉咙像被堵住,什么也不出来。
到达开原县城时,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我们站在指定的位置,集体默哀。扩音器里传来的悼词,一字一句都像重锤,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哀乐一遍又一遍地响起,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
我身旁的陈明,早已泣不成声,他的肩膀剧烈地颤抖着,双手紧紧握拳,像是要把内心的悲痛都宣泄出来;
俞兰则泪流满面,她轻轻抽泣着,用手帕不停地擦拭着眼角,可泪水还是止不住地流。
突然听见有人边哭边唱:“毛主席啊,您老人家怎么走就走了啊!您是我们的大救星,您走了国家怎么办啊……。”
回到清河后,大家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工地的安装也变得有些沉闷。但日子总要继续,我们依然努力地在开门办学中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希望能让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像毛主席所期望的那样。
在清河会战指挥部里,气氛庄重而严肃。贾老师站在会议室的前方,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带着一种使命福
“同志们,今我们在这里召开党团书记会议,有着特殊的意义。”贾老师环顾四周,与每一位参会者的目光交汇,继续道,“毛主席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毛泽东思想还在,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对毛主席最好的纪念,就是我们要尽快把清河的发电机组安装好。从今起全面复工,一二十四时不停歇,大干快上,早日发电!”
俞兰也对团干部:“毛主席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我们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会后,贾老师又特别嘱咐我:“食堂要做夜餐,提高饭菜质量。”从那开始,我不但上白班,还要上夜班,直到累得发起烧来。
俞兰得知我生病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她匆匆赶到我的宿舍,手里提着一篮子新鲜的水果。一进门,她就关切地询问我的病情,眼中满是担忧之色。
我感动地接过水果,看着俞兰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不仅带来了水果,还主动提出替我上夜班,帮我分担食堂的一些工作。
“你别累垮了,大家都需要你。”俞兰温柔地道,她的声音如春风拂面,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在那些忙碌又疲惫的日子里,俞兰的关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洒在我身上,驱散了我身体的不适和心中的阴霾。她总是默默地为我做着一切,从不抱怨,也不求回报。
每当我感到力不从心时,俞兰的鼓励和支持就会浮现在我脑海中,给我力量。她的善良和体贴,让我在艰难的时刻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