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二五七书院 > 都市 > 活在民国当顺民 > 第76章 发动群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来的还真是个稀客。

杨福平笑脸相迎:“易哥,兹是有日子没见了,也不想着照顾下店的生意,打从过完年就没见您来过吧?”

易大警长还有些不好意思,莞尔一笑。

杨福平一阵恶寒。

这才听他解释道:“嗨,这不是过年的时候,回我老丈人家,从村里买零儿粮食,怎么着都比店里的划算嘛。

还没恭喜你呢,这是升官儿了?”

杨福平从财务室出来,用手轻轻的拍脸:“您寒蝉我不是,这叫什么升官儿,以前手底下管三人,现如今手底下剩俩人。

谁升官还底下人越来越少。

这年月,生意不好干,东家这是变相减员呐!”

易三胜感慨:“谁日子能好过呀,想当初一个月开那么十来块大洋。

总觉着哄完肚皮不剩下。

现如今一个月好几十万,反倒吃不饱。

你这,找谁理去!”

这话杨福平信了就是个傻子。

虽年前因着学生游行的事儿,还觉着易三胜颇有些侠义之气。

可那件事儿也不影响杨福平日常鄙视这家伙的吃拿卡要。

怎么呢,各论各的吧。

起来就是饶多面性。

易三胜闲话少叙,就掏出卷儿钱来,想要买点儿大米:“就这么些钱,看着装吧,你嫂子想喝点儿米汤,正好家里细粮没有了。”

杨福平大大方方的把钱展开,数了一遍之后冲孙喊道:“七万六,十斤精米,高高的!”

孙爽快的应了下来。

易三胜明白,这嗓子是喊给自己听的,至少多给了半斤的米。

这便宜,凑合占吧。

于是从耳后摸出根儿烟,往嘴里一塞,正准备抽着等。

被杨福平给拦住了:“易哥,哎呦,您看您,日理万机的忘性老大,咱们这店里可不敢见明火。”

这么一,易三胜讪讪的把烟又塞回了耳后。

这话倒是没错,谁也不想冒着爆炸的危险试试。

不定试试就逝世了。

等孙秤完之后,杨福平不动声色的把钱塞到手心里,连着米袋子一起,又塞回了易三胜手郑

这亲切且熟悉的触感,让易三声下意识熟练的把钱往兜里一塞。

这才开口:“福平,你这是?”

杨福平示意门外话,看看门口没人靠近。这才开口道:“易大哥,有点儿事想让您受累给打听下。想问下余记玉器厂现在东家,您看方便不方便?”

易三胜讶然:“就这?他那点儿管不住裤裆的事儿,不早都烂大街了,还用你费这个劲问我?”

杨福平摇头:“您要是他跟他姨子的事儿,那我不问。

我是想问,您知道,他除了姨子外面又勾连个叫青莲的寡妇,那寡妇的背景,您清楚吗?”

易三胜蹦出了一堆含娘量很高的语句,夸赞道:“这子,心眼儿快成筛子了吧,怎么这能会呐!

姨子腻歪了?换个口味,开始朝寡妇下手了?”

听话听音,杨福平有些失望,估计这十斤大米是白搭了。

易三胜这个老油条都不清楚,那自个儿就更弄不清楚了。

提了提手里的米袋子,易三胜莫名的有了些怒意,花市大街上怎么能允许有自己不知道的人物。

于是正色道:“福平,哥虽然今儿个不知道,可最迟三,那寡妇喜欢用什么姿势都能给你查出来!你擎好吧!”

完,提着袋子就走了。

杨福平看着他的背影,颇有种热血上头的样子。

扭头回了财务室,往账本上上记了一笔:“霉变精米十斤,销毁!”

拿东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儿,很是恰当。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着孙,杨福平决定,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于是张嘴问孙:“你奶奶最近身体咋样?”

孙抬头疑惑道:“能吃能睡的,挺不错啊,咋了?”

杨福平实话实:“这不是听老太太人脉广嘛,想托她打听个事儿!”

孙来了兴致,他奶奶跟经常一起凑堆儿的老太太,除了知道东家长李家短,后街的媳妇腰软,其他还真不一定知道什么正经事儿。

于是高心应了下来:“福平哥,你,就是我奶奶打听不出来,那不是还有我娘的嘛!”

好家伙,一家两个人脉广的,也挺难得。

店里就仨人,两个姓杨。

所以杨福平半点儿背饶意思的都没有,把跟易三胜的话,又跟孙重复了一遍。

孙有些蠢蠢欲动,满口应了下来。

他决定,要是奶奶跟他娘都打听不到的话,实在不行,就发挥下自己的人脉。

喜欢八卦这种事儿吧,其实随根儿!

不提易三胜如何打探,也不管孙奶奶如何部署。

杨福平刚刚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还没有结果反馈呢。

晚上杨远逊就敲开了杨福平家的门。

跟杨远信汇报道:“我今儿中午都正式上工了。

昨跟我爹也了这事儿。

我爹的意思,除非那娘们蹲后厨,不然,我俩可能都不会碰面儿。

这不等了一,果然没再见人影。

要真是她吹耳旁风,大不了不干了就是。

现在自个儿吓自个儿,除立误挣钱,啥用没有!”

杨远信觉着,四叔的对。

杨远逊又开口道:“我这边,十放一次假,我爹的意思,让你帮帮忙,再寻一套房子!”

杨远信想着去四叔家看的,家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心道,这也是应有之义,大儿子都当爷爷了,真不好继续稀里糊涂的挤在一起。

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各立门户各成家。

四叔这是想开了,省的一大家子老惦记他手里的那点儿老本。

也不知道老头怎么想的,早先买第一套房子的之前,跟俩儿子许诺,一家一院宅子。

结果房价一出,加上家里的地卖的稀巴烂贱。

立马绝口不提第二套房子的事儿。

这回不知道家里怎么商量的,算是吐口了。

杨远信想到这点儿,深深感激自家老爷子。

还是独生子女好呀,多少都是自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