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三,指挥部的屋顶漏得像个筛子。李云龙蹲在条凳上,盯着地图上被雨水晕开的墨迹出神。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雨声的单调,王二浑身湿透地冲了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个油纸包。

\"团长!俺在河边捡到个怪东西!\"

油纸包里是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上面布满了日文标识。李云龙用刺刀撬开已经锈死的卡扣,里面露出几节干电池和一堆缠绕的电线——是部军用电台,虽然泡过水,但核心部件还算完好。

\"在哪找到的?\"李云龙轻轻拨弄着发报键。

\"老柳树下的泥洞里,\"王二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还有这个。\"他从裤兜里掏出个防水袋,里面装着张写满数字的纸条。

林助教检查后确认,这是部日军常用的九四式三号电台,虽然老旧但功率不。更关键的是,那张密码纸上的数字组合很眼熟——和上个月截获的敌军通讯如出一辙。

\"有人在用日军遗留的电台发报。\"李云龙的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个圈,\"范围不超过五公里。\"

雨停后的第一件事,李云龙就带人搜查了发现电台的河岸。张大彪在柳树根部的树洞里又找到个铁盒,里面装着备用电池和一本密码本。王喜武则在下游浅滩发现了几组新鲜的脚印——42码的胶底鞋,不是八路军常见的尺码。

\"查查最近有没有生面孔进村。\"李云龙把密码本揣进怀里,\"特别是买电池或者打听气的。\"

三后的傍晚,赵家沟的货郎老周神秘兮兮地找上门来:\"李团长,前儿个有个修伞的,专门打听咱们部队啥时候操练...\"

李云龙立刻派人追踪,在邻村的客栈里堵住了这个\"修伞匠\"。审讯只用了半时就撬开了他的嘴:他是晋绥军情报处的,专门来激活日军投降前埋藏的通讯设备。

\"有多少部这样的电台?\"李云龙把玩着从犯人身上搜出的真空管。

\"不...不知道...\"犯人哆嗦着,\"我只负责南边三个点...\"

连夜突审的结果令人心惊:日军投降前在太行山区埋设了十二部电台,由潜伏的\"白鸽组\"定期发报,引导国军飞机轰炸八路军目标。最危险的是,这些电台都藏在老百姓经常活动的区域,一旦遭空袭,百姓必然伤亡惨重。

\"给总部发电。\"李云龙咬着铅笔头,\"建议立即开展全域无线电侦测。\"

第二,一支特殊的队伍出现在各村镇:战士们背着改装过的矿用收音机,线绑在长竹竿上。王二领着孩子们跟在后面,每发现可疑的金属物就插上一面旗。

这种土办法居然真管用。第七中午,在李家洼的祠堂阁楼上,侦测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蜂鸣。撬开地板后,发现整面夹墙里都是电台零件,还有半本烧剩的密码册。

\"好家伙,\"张大彪倒吸凉气,\"这帮孙子把电台藏在祖宗牌位后面!\"

李云龙却盯着那半本密码册出神——烧毁的边缘很整齐,像是故意为之。他让林助教把残页拼起来,果然拼出了个坐标:东经113.72,北纬36.08。

\"这是...青云观?\"王喜武对照地图,惊讶道。

青云观是座荒废的道观,位于三县交界处。李云龙带人连夜赶去,在布满蛛网的三清像后面找到了最后一部电台——还在发报状态!蹲守到凌晨三点,终于等来了取情报的人:居然是青云观的\"扫地老道\"!

这个满脸褶子的老人被按住时,居然流利地起了日语。从他身上搜出的纸条上,记录着八路军三个主力团的驻防情况。

\"你们到底还有多少人?\"李云龙厉声问道。

老道阴森一笑:\"李团长,空中的鸽子,怎么会只有十二只呢?\"

回程路上,李云龙一直在琢磨这句话。路过被炸毁的王家村时,他突然想通了什么,立即派人去查近期所有新建的砖瓦窑——这种窑场的烟囱,不正像鸽子的巢穴吗?

果然,在赵家沟新开的\"福记窑场\"烟囱里,工兵发现了精心伪装的电台线。更惊饶是,窑主竟然是半年前\"被日军杀害\"的维持会会计!

这场\"掏鸽子窝\"行动持续了整个秋。等第一场雪落下时,已经起获了九部隐藏电台,抓获了十五名潜伏人员。楚云飞也配合着在晋绥军防区清理出三部,还特意派人送来半本密码册作为\"谢礼\"。

腊月里,李云龙组织根据地的反间谍培训。王二成了\"教员\",用自编的顺口溜教乡亲们识别可疑电波声:\"吱吱叫,哒哒响,不是老鼠是电台...\"

除夕夜,李云龙站在指挥部窗前,望着远处村落里的点点灯火。今年的年夜饭,总算不用在防空洞里吃了。他转身看向墙上那面贴满旗的地图——每一面旗子,都是一处被遏的敌特巢穴。

\"团长,吃饺子啦!\"王二端着热气腾腾的饭缸跑进来,身后跟着一群脸蛋红扑颇孩子们。

李云龙夹起个饺子咬了一口,猪肉白菜馅的。他想起现代都市里那些锦衣玉食却抱怨不休的年轻人,再看看眼前这些捧着粗瓷碗却笑得灿烂的孩子,突然觉得喉头有些发紧。

\"慢点吃,\"他揉了揉王二冻红的耳朵,\"等打完仗,让你们吃饺子。\"

屋外,雪花无声地覆盖着山川田野。某个瞬间,李云龙似乎听到了遥远的电波声——那是和平年代的广播信号,正穿越时空而来。但此刻,他更愿意聆听眼前这些孩子们纯真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