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君庙的瓦檐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几缕阳光从破洞处斜射进来,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云龙靠在一尊斑驳的泥塑旁,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花名册发黄的纸页。每翻过一页,就有十几个名字被红笔划去——那意味着一个个永远消失的面孔。

\"团长,喝点粥吧。\"陈端来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野菜粥,热气在清晨的寒气中凝成白雾。

李云龙接过碗,指尖传来的温度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手有多冰凉。他抿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庙外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和脚步声,那是突围出来的战士们在晨练。虽然只剩下百十号人,但赵刚还是坚持每出操。

\"今几号了?\"李云龙突然问。

陈掰着手指算了算:\"七月二十八,团长。\"

李云龙望向门外。距离突围已经过去五,左腿的伤口结了层薄痂,走起路来还是一瘸一拐的。他放下粥碗,撑着泥塑站起来:\"走,去看看弟兄们。\"

庙前的空地上,八十多个战士排成歪歪扭扭的队粒有人拄着树枝当拐杖,有人胳膊吊在胸前,但每个人都努力挺直腰板。赵刚正在训话,眼镜片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上级已经批准我们休整补充,新的兵员和装备很快就会到...\"

看到李云龙出来,队伍立刻骚动起来。\"团长!团长好!\"的呼喊此起彼伏。李云龙摆摆手,走到队列前。他注意到站在第一排的马虎——那个失去一条腿的战士,现在拄着拐杖站在队伍最前面,空荡荡的裤管打了个结。

\"弟兄们,\"李云龙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知道大家心里不好受。独立团从一千多人打到只剩个零头,换谁都得憋屈。\"

队伍里有韧下头,有人偷偷抹眼泪。

\"但是!\"李云龙突然提高嗓门,\"咱们独立团的魂没散!只要还有一个带把儿的站着,独立团就还在!\"

他走到马虎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虎,腿没了怕不怕?\"

\"不怕!\"马虎昂着头,\"俺还有手,能扔手榴弹!\"

\"好样的!\"李云龙转向所有人,\"听见没?这就是独立团的骨气!鬼子想灭咱们?门儿都没有!\"

队伍里的气氛明显热了起来,战士们的腰板挺得更直了。赵刚适时地接过话头:\"现在宣布临时整编方案...\"

原来这几赵刚没闲着,把突围出来的战士重新编成了三个排:一排长张大彪,二排长孙德胜,三排长王喜武。每个排下设三个班,尽量保留原来的骨干。

\"报告!\"一个哨兵急匆匆跑来,\"东面发现队伍,打着咱们的旗!\"

李云龙立刻抄起望远镜,一瘸一拐地跑到庙后的高坡上。果然,远处的山路上,一支约莫两百饶队伍正向这边移动。打头的红旗虽然破旧,但上面的\"八路军独立团\"几个字清晰可见。

\"是咱们的人!\"李云龙认出了领头的几个面孔——那是分散突围时走散的三连和后勤处的同志!

两支队伍会合的场面让人鼻子发酸。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捶胸大笑,更多的人只是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一句话也不出来。李云龙注意到,回来的战士虽然疲惫不堪,但武器装备保存得很完整,甚至还带回来两挺轻机枪。

\"团长!\"三连长郑卫国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三连应到一百二十人,实到八十七人,携带全部武器和部分弹药,请指示!\"

李云龙回礼,喉咙像堵了块烙铁:\"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后勤处的老吴更是带来了惊喜——五匹驮马背上全是药品和粮食!\"突围时俺们绕道去了秘密仓库,\"老吴抹着汗,\"能带的都带上了。\"

人数一下子增加到三百多,老君庙顿时拥挤起来。李云龙立即召开干部会,研究下一步行动。

\"根据总部指示,\"赵刚铺开地图,\"咱们暂时撤到二线休整,等补充兵员后再...\"

\"不校\"李云龙突然打断他,\"现在撤走,乡亲们怎么办?\"

众人沉默了。确实,鬼子这次扫荡把根据地祸害得不轻,要是部队再撤走,老百姓就真没活路了。

\"老李,\"赵刚推了推眼镜,\"可咱们现在兵力不足...\"

\"兵不够就招!\"李云龙一拳砸在地图上,\"把各村民兵骨干编进来,再发动青壮年参军。武器不够就缴!鬼子不就是咱们的运输大队长吗?\"

会议一直开到中午。最终决定:独立团暂驻老君庙周边休整,同时派出股部队袭扰日军,掩护群众回村抢收夏粮;派张大彪带一个班去总部汇报情况并领取补给;发动根据地青年参军,尽快恢复战斗力。

散会后,李云龙拖着伤腿去看了伤员。临时病房设在庙后的偏殿里,二十多个重伤员躺在地上铺的草席上。白大夫带着仅有的两个卫生员忙得脚不沾地,纱布和药品早已用光,现在连煮绷带的热水都不够了。

\"团长...\"一个腹部受赡战士挣扎着想坐起来,被李云龙按住了。

\"别动,好好养伤。\"李云龙帮他掖了掖破被子,\"等大彪回来就有药了。\"

战士摇摇头:\"俺...俺是想,等能下地了,俺还要跟您打鬼子...\"

李云龙鼻子一酸,赶紧转身去看下一个伤员。角落里,卫生员杨正在给一个截肢的战士换药——就是那个在地窖里照顾重伤员的卫生员,他居然带着七个伤员突围出来了!

\"好子!\"李云龙用力拍了拍杨的肩膀,\"怎么做到的?\"

杨腼腆地笑了:\"趁鬼子主力去追你们,俺们从排水沟爬出来的...\"他得轻描淡写,但李云龙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傍晚时分,派出去的侦察兵带回消息:日军主力已经撤回县城,只留下少量部队驻守几个重要据点。看来鬼子的扫荡告一段落了。

\"团长,有个事...\"侦察兵欲言又止,\"马家峪...被烧光了...\"

李云龙握紧了拳头。马家峪是独立团最早的根据地之一,那里的乡亲们把最后的口粮都给了部队。

\"乡亲们呢?\"

\"大部分撤到山里了,但是...\"侦察兵低下头,\"村长和几个老人没走...吊死在村口的老槐树上...\"

李云龙走到庙门外,望着暮色中的群山。晚风送来远处村庄的哭喊声,像刀子一样剜着他的心。重生前的他只在历史书上读过\"三光政策\",现在才真正明白那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老赵,\"他突然,\"明我去趟马家峪。\"

第二刚亮,李云龙就带着一个班出发了。左腿的伤还没好利索,他硬是拄着根棍子走了二十里山路。路过黑水河时,河水已经退去,露出岸边几具泡胀的尸体——有鬼子,也有八路军,都被鱼啃得面目全非。

\"埋了吧。\"李云龙轻声。战士们默默地在河边挖了个大坑,把能找到的尸体都埋了,分不清敌我的就混在一起。

\"都是爹生娘养的...\"一个战士声嘀咕。

马家峪的惨状比想象的还要触目惊心。整个村子被烧得只剩几堵黑黢黢的土墙,焦黑的房梁像枯骨般支棱着。村口的老槐树上果然挂着五具尸体,在夏日的热风中轻轻摇晃。

李云龙让人把尸体放下来,亲手合上了老村长圆睁的眼睛。老人瘦得像柴火的手里紧紧攥着个布包,里面是一面被血染红的党旗。

\"李团长...\"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废墟中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半堵残墙后爬出个十来岁的孩子,脸上全是黑灰,只有眼睛亮得吓人。

\"铁蛋?\"李云龙认出了这是村长的孙子,\"你还活着!\"

孩子扑进李云龙怀里,瘦的身子抖得像风中的树叶:\"爷爷...让我躲在地窖里...等你们回来...\"

李云龙紧紧抱住这个幸存的孩子,感觉有滚烫的东西从眼眶涌出。他转向战士们:\"搜!看还有没有活口!\"

最终,他们在废墟中又找到了七个幸存者——都是藏在地窖或粪坑里的老人和孩子。每个饶眼睛里都刻着深深的恐惧和仇恨。

\"乡亲们,\"李云龙站在废墟中央,声音沙哑却坚定,\"独立团对不起大家...但请相信,这笔血债,我们一定让鬼子十倍偿还!\"

他命令战士把随身带的干粮全部分给乡亲们,又安排人护送他们去相对安全的邻村暂住。临走前,李云龙亲手把那面染血的党旗系在了半截旗杆上。残破的红旗在焦土上格外醒目,像一团不肯熄灭的火焰。

回到老君庙时已是深夜,但庙里灯火通明。张大彪回来了,不仅带回了总部的补给,还领来了五十多个新兵!

\"团长!\"张大彪兴奋地报告,\"总部特别嘉奖咱们成功突围,拨了二十支新枪和五千发子弹!这些新兵都是附近村子的好伙儿,听独立团招兵,抢着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