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二五七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咱这渔村靠海吃海,祖祖辈辈靠的是老爷赏的饭。可您知道不?五十年前,村里老木匠周伯手里有块宝贝,能照见大海的脾气——那是一方砚台,叫\"砚海\"。

起这砚台的来历,还得从周伯他爹那辈儿起。那年头,东南沿海闹海啸,海浪卷着黑礁石往岸上撞,渔船像破木片似的往下沉。周伯他爹是个打渔的,有夜里被浪头拍在礁盘上,晕过去前最后一眼,看见浪尖上漂着块青石头,石头缝里还挂着水珠子,跟眼泪似的。

等他醒过来,石头就在他怀里揣着。他用破布擦干净,发现石头中间凹着个坑,活像个砚台。偏巧他识得几个字,见砚底刻着\"沧溟一滴泪\"五个篆字——沧溟就是大海,滴泪?莫不是海神哭的时候溅的?

打那以后,周伯他爹每次出海前,都往砚里倒点海水,拿根木棍眩嘿!那海水研着研着,砚池里就起了雾气,再细瞧,雾气里竟浮出片海来:有黑黢黢的礁石,有白花花的浪头,连海鸟扑棱翅膀的影子都能瞅见。更奇的是,要是有风暴要来,砚里的海就翻起黑浪,浪尖上还挂着红绸子似的光,跟他当年遇险那的海一个色儿。

\"这砚台能看海!\"周伯他爹逢人就。可那时候的人都信海神爷管着海,谁肯信块破石头?直到有一回,村东头的王二驾船去南洋,出门前周伯他爹非拦着他:\"砚里起了红浪,这两日不能出海!\"王二拍着胸脯笑:\"老东西魔怔了,我家祖祖辈辈这时候出海都没事儿!\"结果船刚出港就遇着台风,连人带船喂了鱼。

打那以后,渔村的人才信了这砚台的神。周伯他爹临终前,把砚台传给了周伯,还叮嘱:\"这砚是海神的泪,咱庄稼人拿它不是为了看热闹,是要记着海的脾气——人对海好,海就对人亲;人要是不敬海,海能把都掀了。\"

周伯接了砚台,倒比他爹更心。每年开渔前,他都要在海边摆上三碗白米饭,三柱香,对着大海磕三个头,再用新打上来的海水研砚。砚里的海静的时候,像块蓝水晶,能看见鱼吐的泡儿;要是起了风浪,浪头能溅到砚沿儿上,连渔船该往哪边躲都标得明明白白。

到了周伯的儿子狗剩这辈儿,事儿就变了。狗剩从跟着爹在船上长大,可他不爱听砚台的事儿,偏觉得\"那不过是块破石头,研墨罢了\"。他娶了邻村的巧莲,巧莲会织渔网,会绣花样,就是瞧不上周伯那套\"老掉牙的规矩\"。

\"爹,\"狗剩把砚台往桌上一摔,\"现在谁还信这个?我用罗盘看海,用潮汐表算日子,比你那破砚准多了!\"周伯蹲在地上捡砚台,手直哆嗦:\"你懂什么?这砚里......\"

\"里头就半块破石头!\"巧莲端着刚煮好的鱼汤过来,\"爹,您老就别守着这老古董了,明儿狗剩还要跟船队去吕宋呢,您给他熬点补汤才是正经。\"

周伯张了张嘴,到底没话。那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摸黑爬起来,把砚台抱在怀里。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砚台上,那海竟自己动了——浪头一层赶着一层,中间有艘三桅大船,船帆鼓得像要炸了,船舷上还挂着\"福兴号\"的旗子——那是狗剩跟的船队的旗子!

周伯心里\"咯噔\"一下。他记得这砚台的规矩:要显灾祸,得用活饶血研墨。可他哪敢让狗剩的血?正犯嘀咕,就见砚里的船突然晃了晃,船帆上渗出血珠子,顺着桅杆往下淌,滴在浪里,溅起一片红。

\"爹!\"院外传来巧莲的喊叫声,\"狗剩要去码头看看,我给您煮了宵夜,您咋还不睡?\"

周伯猛地惊醒,砚台\"啪\"地摔在地上。他捡起来一看,砚池里的海不知啥时候静了,只剩几缕月光浮在水面上。可他后脊梁骨直冒冷汗——刚才那船,分明是\"福兴号\"!他连夜跑到狗剩屋里,只见巧莲正给狗剩系平安符,狗剩挠着头笑:\"爹就是胆儿,咱这船是新造的,罗盘还是西洋货,能出啥事儿?\"

第二日晌午,狗剩跟着船队出了港。周伯站在码头上,望着海面直发呆。到了傍晚,海面上起了风,他赶紧跑回家,把砚台擦得锃亮,倒了半盏新海水。研着研着,砚里的海又翻起浪了,浪头里隐约能看见\"福兴号\"的影子,船身歪着,像被人推了一把。

周伯急得直跺脚,抓起砚台就往海边跑。可等他跑到礁石滩,已经擦黑了。海上起了雾,远远能听见哭嚎声——不是一声,是好多声,像被风撕碎的布。

\"爹!\"巧莲跌跌撞撞从雾里跑出来,脸上全是泪,\"福兴号......福兴号触礁了!船沉了,就剩狗剩抱着块船板......\"

周伯眼前一黑,差点栽进海里。他爬起来,跌跌撞撞往海边跑,裤脚被礁石划得全是血。等他跑到浅滩,月光刚好穿透雾霭,照在海面上。就见狗剩趴在一块船板上,浑身是血,怀里还紧紧抱着个布包——是他新婚时给巧莲绣的鸳鸯肚兜。

周伯扑过去,把狗剩抱在怀里。狗剩吃力地睁开眼,指了指布包:\"爹,巧莲......巧莲要给我绣......\"话没完,头一歪就没了气。

那晚,周伯抱着狗剩的尸首坐了一宿。海风吹得他直打摆子,可他觉着心里比海还凉。第二日,他把狗剩埋在海边,又把砚台擦了七七四十九遍。砚台里的海还是那么静,可他知道,这砚台不是凡物,是海神的警告。

打那以后,周伯更守着规矩了。每年开渔前,他都要在海边摆供品,用狗剩的血研墨——狗剩走的时候,怀里还揣着块砚石,是他偷偷刻的,刻着\"敬海\"俩字。周伯把砚石嵌在砚台上,:\"狗剩啊,爹替你看海,你替我看爹。\"

后来,渔村的人都知道了这砚台的事儿。每年祭海那,村里的老人们都要把砚台摆出来,倒上海水,让孩子们看看:这海啊,不是任人拿捏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鱼;你要是糟践它,它能把船都吞了。

如今,那方砚台还在渔村的祠堂里供着。砚池里的海,有时候静得像块玉,有时候翻着细浪,像谁在悄悄话。老人们,那是海神在看咱们呢——看咱们记不记得,这海,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