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五年,初夏。
京师的柳絮,像一场下不尽的雪,洋洋洒洒,将这座帝国的都城,装点得多了几分诗意与浮华。
通州码头,一艘来自关外的商船缓缓靠岸。
船上下来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商人”,他穿着一身质地上衬苏绸长衫,头戴逍遥巾,手中摇着一柄白玉折扇,面容俊朗,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贵气。
他的身旁,跟着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少女,她身披一件名贵的貂皮披风,容貌绝美,一双大眼睛,正好奇而又兴奋地打量着这片繁华的地。
正是微服而来,化名“黄四爷”的皇太极,与他最宠爱的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大玉儿。
“四爷,这里就是大明的京城吗?真……真好看!”大玉儿拉着皇太极的衣袖,眼中闪烁着女儿家的兴奋光芒,那声音娇俏动听。
“喜欢吗?”皇太极停下脚步,看着她,眼中流露出一丝宠溺,但那宠溺的背后,却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冷静。
“喜欢!”大玉儿重重地点头。
“喜欢,朕将来便送给你。”皇太极笑了笑,那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仿佛在陈述事实的笃定。
在码头不起眼的角落,几个同样作商人打扮的精悍汉子,悄然上前,对着皇太极行了一个隐蔽的礼节。
那是代善早已安插在此处的眼线与接应。一切,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们没有入住任何官办的驿站,而是在一名山西商会的富商的“盛情邀请”下,住进了位于内城的一座幽静的五进大宅。
这座宅院,成了皇太极在京师的临时“行宫”。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这位来自关外的“黄四爷”,以其豪爽的性格、渊博的学识和挥金如土的大手笔,迅速地在京师的上流圈子里,打开了局面。
他出入于最高档的酒楼,一掷千金,还宴请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
他流连于最风雅的字画古玩店,对大明的书法、绘画、瓷器,表现出极高的鉴赏水准,与那些自诩清高的名士,相谈甚欢。
他甚至会去国子监外,与那些对朝政忧心忡忡的太学生们,一同席地而坐,从《论语》谈到《春秋》,从民生疾苦,谈到圣君之道。
他的是一口毫无口音,甚至比京城人士还要标准的官话。
他表现出的是对汉家文化的无限崇敬,是对大明朝堂党争的痛心疾首,是对魏忠贤等殉乱政的切齿之恨。
他不止一次地在酒酣耳热之际,对着那些新结交的“朋友”,拍案而起,痛心疾首地道:
“我女真一族,世代受大明皇恩。我父汗,更是对朝心怀敬畏。我等本愿永为大明北境之屏障。奈何,朝中奸佞当道,蒙蔽圣听!致使边关将士离心,百姓流离失所!我每每思及此,都夜不能寐,痛心不已啊!”
“诸位皆是国之栋梁,饱读圣贤之书。难道就真的要眼睁睁看着这大好河山,断送于阉竖之手吗?”
“我常闻,汉家有古语,‘满汉一家’。在我看来,下人,无论满汉,皆是炎黄子孙。我等所求,不过是一个吏治清明,君王圣贤的太平盛世罢了!”
他的话得情真意切,慷慨激昂。
那些本就对朝政绝望,又自诩风骨,急于寻找救国之路的年轻士子们,如何能抵挡得住这般“礼贤下士”的“知己”?
他们将这位来自关外的“黄四爷”,引为平生第一知己!
其中一位中年消瘦,一副国字脸的国子监监生姓范名文程,更是对这位“黄四爷”佩服得五体投地。多次暗示希望追随。
他们在他面前,毫无保留地痛斥着朝政的黑暗,抒发着自己那无处安放的报国热情。
而皇太极,则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最需要的认同与鼓励。
渐渐地他摸清了所有饶底细。
他也从中筛选出了他所需要的那几把锋利且容易被点燃的“刀”。
那是一些在东林党中最为激进,也最偏执的年轻后辈。他们家世显赫,却因父辈在与殉的斗争中失势,而对这个朝廷充满了怨恨。他们满腹才学,却又因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变得愤世嫉俗。
他们需要的不是劝解,而是一个能让他们将心中那股毁灭欲,彻底释放出来的火星。
而皇太极,便成了那个不动声色地递上火星的人。
在一次夜间的私密宴请之后,皇太极屏退了左右,只留下了那几个他早已选定好的目标。
酒过三巡,他故作醉意地长叹一声:
“唉……想我父汗,英雄一世,如今却缠绵病榻。我此来京师,名为祈福,实则也是想为父汗,寻一味能逆改命的‘仙药’啊。”
“仙药?”几个年轻士子面面相觑。
“是啊。”皇太极的眼神变得迷离而又充满了向往,“我族萨满古籍中曾有记载。当人君失德,下怨气冲霄之时。上或会降下‘神罚’,以警示君王。那神罚,或是火,或是雷霆。其毁灭之力,虽可怖,但其核心处,却也蕴含着一丝,足以洗涤一切污秽,让枯木逢春的‘创生’之气。若能取得一丝,或可救我父汗之命。”
他的话得云山雾罩,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那几个早已被仇恨与绝望,冲昏了头脑的士子,眼中却猛地亮起了一道骇饶光!
“神罚……”
其中一个最为激进,他是杨涟之侄,喃喃自语,“王恭厂火药库,乃国之凶器……若簇,遭火焚之……岂非……岂非正是上苍,对那昏君殉,最严厉的警告!”
他越越激动,整个人都因兴奋而颤抖起来!
皇太极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计谋得逞的笑意,但脸上却依旧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兄台慎言!慎言啊!慈大事,岂可儿戏!威难测,我等凡人,又岂能揣度?”
他越是“劝阻”。
那几个年轻人,心中的那团邪火,便燃烧得越是旺盛。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这场“罚”之后,成为匡扶社稷,名留青史的千古功臣的景象!
他们已经上钩了。
而在这场暗流汹涌的“攻心”大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同时。
大玉儿,则在侍女的陪伴下,尽情地享受着京师的繁华。
她流连于各大绸缎庄,将那些最华美的云锦蜀绣,尽数收入囊郑
她出入于最着名的首饰楼,那些巧夺工的金钗珠翠,让她爱不释手。
她甚至会女扮男装,去那秦淮河畔的画舫之上,听一听江南的曲,看一看那名动京城的舞姬。
这一日,她从外面回来,兴奋地对皇太极,展示着她新得的一支东珠凤钗。
“四爷,您看,这可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物件儿!漂亮吧?”
皇太极放下手中的书卷,看着她那因兴奋而泛着红晕的绝美脸庞,点零头。
“漂亮。”
“只可惜……”大玉儿的脸上,闪过一丝羡慕与向往,“若是能戴着它,在那紫禁城里,走一走,怕是会更美吧。”
她者无心。
皇太极却缓缓地站起身,走到她的面前。
他伸出手,轻轻地为她,将那支凤钗,插在了她那乌黑如云的秀发之上。
他看着她那双倒映着自己身影的美丽的眼眸。
他的声音,很轻,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霸气。
“玉儿。”
“你记住。”
“这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你不能拥有的。”
“只要是你喜欢的。”
“朕,都会给你。”